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0770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2:35
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属于成像光学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望远镜结构中存在体积较大、重量较沉,不方便长时间使用的问题,在基底透镜上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入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和出射面;光线经过入射面透射至第一反射面上,光线经第一反射面反射至第二反射面,光线经第二反射面反射至第三反射面,光线经过第三反射面反射到第四反射面上,光线再由第四反射面反射至出射面,再经出射面平行出射。该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单片多表面光学结构,大大的缩短了轴向距离,完成了望远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达到与人眼完美配合的要求。比起传统的望远镜,本结构更加便于携带,同时也可以长时间使用,不需要手持。不需要手持。不需要手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镜头,特别涉及到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属于成像光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演唱会、歌剧院、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场地的不断扩建,买后排票的人几乎看不到台上的实况,很多人会选择使用望远镜。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望远镜一为是手持双筒望远镜,这类望远镜不但体积大,重量也十分沉重,不方便携带的同时无法长时间使用。因此,设计出一款便携式的望远结构,对于实际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0003]单片多表面光学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可应用于小型化的结构。单片多表面光学结构仅由单片透镜组成,通过在结构中进行多次反射从而达到折叠光路、缩小结构轴向距离的目的。整个结构旋转对称,便于加工,在很薄的镜片里可以获得非常大的焦距,并得到良好的分辨率。
[0004]近年来望远结构的设计,结构的外形在不断缩小,更便于携带,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为“202020123673.7”,名称为:“一种易收纳的双筒望远镜”,该易收纳的双筒望远镜,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使第一镜筒和第二镜筒可以安装和拆卸,从而使双筒望远镜可以拆卸后分开携带,通过橡胶保护套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第二镜筒内,通过橡胶保护塞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第一镜筒内。该望远结构体积较大、重量较沉,不方便长时间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望远镜结构中存在体积较大、重量较沉,不方便长时间使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它满足了望远结构对便携式、小型化的使用需求。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其特征是,在基底透镜上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入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和出射面;
[0008]光线经过入射面透射至第一反射面上,光线经第一反射面反射至第二反射面,光线经第二反射面反射至第三反射面,光线经过第三反射面反射到第四反射面上,光线再由第四反射面反射至出射面,再经出射面平行出射。
[0009]所述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和第四反射面均通过在基底透镜的表面镀反射膜实现。
[0010]第一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正,对进入结构内的光进行会聚;
[0011]第二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负,对第一反射面会聚的光做简单的像差平衡处理;
[0012]第三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正,对第二反射面发散的光继续进行会聚,进
一步压缩进入结构的光线;
[0013]第四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负,使出射光与光轴平行;
[0014]出射面为基底透镜的后表面,对经第四反射面的反射光线进行像差平衡并从结构内平行出射。
[0015]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其特征是,该结构在基底透镜上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入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出射面和变焦目镜组;
[0016]光线经过入射面透射至第一反射面上,该面光焦度为正,光线经第一反射面反射至第二反射面,该面光焦度为正,光线经第二反射面反射至第三反射面,该面光焦度为正,光线经过第三反射面反射到第四反射面上,该面光焦度为正,光线再由第四反射面反射至出射面,该面光焦度为正,再经出射面出射,会聚光线入射至变焦目镜组,该变焦目镜组的光焦度为负,光线通过变焦目镜组后以平行光出射。
[0017]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其特征是,该结构在基底透镜上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入射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和第五反射面、第六反射面和出射面;
[0018]光线经过入射面透射至第一反射面上,光线经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依次经过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第五反射面和第六反射面反射,反射光线最后经出射面平行出射;
[0019]第一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正,对进入结构内的光进行会聚;
[0020]第二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负,对第一反射面会聚的光做简单的像差平衡处理;
[0021]第三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正,对第二反射面发散的光继续进行会聚,进一步压缩进入结构的光线;
[0022]第四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负,对第三反射面的反射光进行发散,进一步对像差平衡平衡处理;
[0023]所述的第五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正,对第四反射面的反射光进行会聚;第六反射面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负,对第五反射面会聚的光进行发散,使射出结构的光与光轴平行;
[0024]出射面为基底透镜的后表面,对经第四反射面的反射光线进行像差平衡并从结构内平行出射。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6]1、该专利技术采用单片多表面光学结构,大大的缩短了轴向距离,完成了望远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达到与人眼完美配合的要求。
[0027]2、该结构形式简单,可以做成夹片式镜片与眼镜配合使用,也可做成眼镜直接使用,比起传统的望远镜,本结构更加便于携带,同时也可以长时间使用,不需要手持。
[0028]3、利用单片多表面光学结构作为望远物镜,并在其后加入变焦目镜可以使该结构达到更高的放大倍率,同时可以进行小范围的变倍,从而满足不同情况下人们对于倍数和倍率的需求。
[0029]4、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加入多个反射面可以达到更大的放大倍率,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更高倍率望远镜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的示意图。
[0031]图中:1、入射面,2、第一反射面,3、第二反射面,4、第三反射面,5、第四反射面,6、出射面。
[0032]图2为图1的光路图。
[0033]图3为本专利技术延伸的一种可以变焦的伽利略式的望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入射面,2、第一反射面,3、第二反射面,4、第三反射面,5、第四反射面,6、出射面,7、变焦目镜组。
[0034]图4为本专利技术延伸的一种具有六次反射的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图中:1、入射面,2、第一反射面,3、第二反射面,4、第三反射面,5、第四反射面,8、第五反射面,9、第六反射面、6、出射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6]实施方式一:
[003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该结构以基底透镜为载体,通过在基底透镜表面上的相应区域镀反射膜使光线在其中多次反射成像而成;
[0038]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在基底透镜上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入射面1、第一反射面2、第二反射面3、第三反射面4、第四反射面5和出射面6。
[0039]如图2所示,光线经过入射面1透射至第一反射面2上,光线经第一反射面2反射至第二反射面3,光线经第二反射面3反射至第三反射面4,光线经过第三反射面4反射到第四反射面5上,光线再由第四反射面5反射至出射面6,再经出射面6平行出射。
[0040]所述的基底透镜为光学塑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其特征是,在基底透镜上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入射面(1)、第一反射面(2)、第二反射面(3)、第三反射面(4)、第四反射面(5)和出射面(6);光线经过入射面(1)透射至第一反射面(2)上,光线经第一反射面(2)反射至第二反射面(3),光线经第二反射面(3)反射至第三反射面(4),光线经过第三反射面(4)反射到第四反射面(5)上,光线再由第四反射面(5)反射至出射面(6),再经出射面(6)平行出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透镜为光学塑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2)、第二反射面(3)、第三反射面(4)和第四反射面(5)均通过在基底透镜的表面镀反射膜实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射面(2)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正,对进入结构内的光进行会聚;第二反射面(3)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负,对第一反射面会聚的光做简单的像差平衡处理;第三反射面(4)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正,对第二反射面发散的光继续进行会聚,进一步压缩进入结构的光线;第四反射面(5)为偶次非球面,光焦度为负,使出射光与光轴平行;出射面(6)为基底透镜的后表面,对经第四反射面(5)的反射光线进行像差平衡并从结构内平行出射。5.一种便携式超薄望远结构,其特征是,该结构在基底透镜上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入射面(1)、第一反射面(2)、第二反射面(3)、第三反射面(4)、第四反射面(5)、出射面(6)和变焦目镜组(7);光线经过入射面(1)透射至第一反射面(2)上,该面光焦度为正,光线经第一反射面(2)反射至第二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洋徐乾智顾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