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送方法、图像显示器、信号线驱动及有源矩阵基板技术

技术编号:2720196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各信号线在正规的极性反转时间之前,进入预备的极性反转时间,预先极性反转。由于这种预备极性反转,段分界线上的信号线受到电位的上拉致使电位一度抖动,但此后正值正规的极性反转时间而加上正确的电位,使抖动得以修复。减轻了分段传送数据时因段分界线上信号线受到电位抖动致使段交接处与周围其信号线电位状态造成差异的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液晶显示装置等具备的有源矩阵基板等矩阵基板进行数据传送的数据传送方法、图像显示装置、信号线驱动电路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等使用的有源矩阵基板。一直使用着各种信号线和扫描线设置成矩阵状的显示单元或感光单元等元件与其他元件之间交接数据的数据传送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用的有源矩阵基板中,具有对像素提供信号的信号线和每一像素设置的、驱动开关元件的扫描线。而且,为驱动它们安装了外部驱动电路(信号线驱动电路、扫描线驱动电路)。其中,以前所安装的外部驱动电路为驱动它们,具有与信号线和扫描线条数相同数目的输出端。为减少外电路的点数和降低安装成本,曾考虑使IC个数减少为一半或三分之一、使其分支并通过信号线开关元件选择提供信号。具体来说,如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8-234237号公报(公开日为1996年9月13日)”所揭示的那样,设法在一帧周期内分时逐段依次加上扫描信号,随时间切换要加上扫描信号的目的段。上述现有构造中,分界线上的信号线由于与相邻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而在受到电位抖动影响的状态下写入电位,因而存在所要传送的数据发生误差这种问题。例如为显示装置的场合,由于信号线和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段切换时,受到段交接处信号线和像素抖动的影响,存在交界线可被辨认这种问题。其原理可用图31所示定时图和为本专利技术构成图的附图说明图1来说明。实际上除图中示出的以外还设有相同的很多信号线以及与其对应的各部件,这里为便于说明进行了简化。这里,以为了使整个画面进行黑显示,由与信号线驱动电路1的输出端分别对应的输出线s1~s4提供最大幅值信号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由信号线f’、f、a、b构成1段(称为第1段)。由信号线c、d、e、e’构成另一段(称为第2段)。选择某一扫描线g1期间,来自信号线驱动电路1的信号先提供给信号线a、b。因为选中扫描线g1,信号便分别写入像素A1、B1。这时对信号线c、d未提供信号。接着,信号线a、b以及像素A1、B1均处于保持状态,相反,信号线驱动电路1的信号提供给信号线c、d,由于选中扫描线g1,故信号分别写入像素C1、D1。也说是说,选择某一扫描线g1期间,为使信号线开关元件(SWa等)导通,依次将信号送给控制配线SW1和SW2。首先信号线开关元件SWa、SWb由于对SW1的选择而导通。由此,信号线驱动电路1的信号提供给信号线a、b。由于选中扫描线g1,信号分别写入像素A1、B1。这时由于没有选中SW2,故未将信号提供给信号线c、d。接着由于SW1处于非选择状态,SWa、SWb处于截止状态,故信号线a、b以及像素A1、B1处于保持状态。而且一旦选中SW2,而信号线开关元件SWc、SWd处于导通状态的话,信号线驱动电路1的信号便提供给信号线c、d,由于扫描线g1处于选择当中,故信号分别写入像素C1、D1.这里,以整体画面进行黑显示的情形为例,因此对信号线a~d提供同一信号,但通常在选择上述一条扫描线(g1)期间,来自信号线驱动电路1的信号可切换。但像素电极与信号线之间存在寄生电容Csd。图1中只示出像素A1、B1、C1、D1、A2、B2、C2、D2部分的Csd,但各信号线上所增加的只是沿信号线的像素数目的Csd,因此实际上会存在与信号线整体静电电容相比不能忽略的电容。这里,信号的施加位置从第1段切换为第2段时,即SW1为非选择状态而选定SW2时,信号线c的电位便如图32所示进行极性反转。信号线b通过像素电极(以B2为首的信号线方向的多个像素)与信号线c电容结合,而且SW1处于非选择状态,故通过信号线c的极性反转,信号线b上拉不少电位。而且此时扫描线g1处于选定状态,故该被上拉的电位加给像素B1,在此状态下扫描线g1仍切换为非选择状态。对于全部扫描线都带来这种动作的影响,因此发生画面整体显示中形成为只对与信号线b相当的一行像素提供比其他像素高的电压,便可辨认为较黑行这种问题。顺便地说,SW2为非选择状态而SW1为被选定瞬间也发生同样的上拉,但扫描线g1选择期间在下一定时时刻选择SW2,重写为正确的电位,故对于C1来说没有显示方面的问题发生。而且,扫描线g1截止时Csd引起的抖动由于与像素进行电容结合的信号线虽有所不同,但就显示期间整体的有效值来说并无差别,故没有问题发生。这里为了简化只就2段的驱动加以说明,但在例如涉及4段对画面整体进行驱动的场合,就变成为在各段交界线上可辨认出总共3条黑线这种问题。上述问题除了这种显示装置以外在例如X线传感器场合也同样存在。具体来说,在基板上将信号线和扫描线形成为矩阵形状,其上具备设置多个光检测元件的光检测单元。由该光检测单元检测X线并变换为电信号,通过信号线将该信号传送到外部显示装置等。这种场合下,若与上述相同也将信号线分段来传送信号的话,就仍然因相邻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而在受到电位抖动影响的状态下对分界线上的信号线写入电位,因此所要传送的数据有误差发生。本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段进行数据传送时,可减轻因段分界线上的信号线受到电位抖动的影响而使信号线电位状态在段交接处与周围不同这种问题的数据传送方法、图像显示装置以及信号线驱动电路。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用进行段驱动的有源矩阵基板显示图像的场合,可减轻尽管将与周围相同电位提供给段交接处但显示状态仍与周围不同这种问题的有源矩阵基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数据传送方法,行方向扫描线和列方向信号线形成为矩阵形状,一行周期内将该矩阵上位置所对应的数据信号加到该位置所对应的信号线上,将所述信号线分成多段,在各行中通过使所述信号线每段依次导通,从而每段在矩阵单元和数据交接单元之间传送数据信号,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段当中至少1组分别具有互相相邻信号线的各段之间,令所述数据信号其施加结束时间较早的段为BL1,较晚的段为BL2,并令分别属于所述BL1、BL2且互相相邻的信号线分别为SL1、SL2时,一行周期内,先于该行中对BL1作为施加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导通即正规导通的所述数据信号施加结束时间,使SL2导通作为预备导通。按照上述构成,在一行周期内,先于该行中对BL1作为正规导通的所述数据信号施加结束时间,使属于BL2的信号线当中至少SL2导通作为预备导通。例如使包含SL2并属于BL2的全部信号线导通即可。在相对于基准电压使信号线电位极性反转的交流驱动场合,则先于对BL1作为正规导通的所述数据信号施加结束时间,至少使SL2电位相对于所述基准电压极性反转作为预备导通。具体来说,在一行周期内,在该行中至少一段导通结束前,使其次成为导通段的信号线一度导通。此外,在交流驱动场合,使BL2信号线在BL1的正规极性反转之前,预先进行极性反转,来作为预备极性反转。因而,由于上述预备导通,段BL1虽受到电位上拉的影响而使电位抖动,但在其后进行正规导通,对BL1加上正确的电位,故抖动被修复。此后,对BL1加数据信号结束,BL1便基于该正确电位而处于维持·传送数据信号的状态。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因相邻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而在受到电位抖动影响的状态下对段分界线上的信号线写入电位、致使所要传送的数据发生误差这种情况。若为显示装置场合,就不会有分界线上的像素写入时受到电位抖动的影响而在显示期间保持该状态这种现象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数据传送方法,行方向扫描线和列方向信号线形成为矩阵形状,一行周期内将该矩阵上位置所对应的数据信号加到该位置所对应的信号线上,将所述信号线分成多段,在各行中通过使所述信号线每段依次导通,从而每段在矩阵单元和数据交接单元之间传送数据信号,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段当中至少1分组分别具有互相相邻信号线的各段之间,令所述数据信号其施加结束时间较早的段为BL1,较晚的段为BL2,并令分别属于所述BL1、BL2且互相相邻的信号线分别为SL1、SL2时, 一行周期内,先于该行中对BL1作为施加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导通即正规导通的所述数据信号施加结束时间,使SL2导通作为预备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田尚志野口登水方胜哉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