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的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941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的热交换器,包括V形散热管、圆柱散热箱、隔板和转轴;圆柱散热箱并排水平设置并且相互间隔平行;第一圆柱散热箱一端底部连接有进气管,第三圆柱散热箱另一端顶部连接有排气管;圆柱散热箱端部均设置有排灰口和灰盖;第一V形散热管底部两端分别与第一圆柱散热箱和第二圆柱散热箱连通;第二V形散热管底部两端分别与第二圆柱散热箱和第三圆柱散热箱连通;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均间隔设置有多个;隔板为半圆形,隔板将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分隔成多个隔板间隔;转轴设置于各个圆柱散热箱的轴心处,转轴一端与圆柱散热箱活动连接并且另一端伸出散热箱外,转轴中部与隔板圆心固定连接。转轴中部与隔板圆心固定连接。转轴中部与隔板圆心固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的热交换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生物质燃料热风炉使用稻壳、秸秆、木屑等作为燃料,为了避免在其热交换器中滞留燃烧灰烬,使用U形散热管和方形散热箱相结合作为热交换器,燃烧灰烬大部分存在底部的方形散热箱内,可以减少热交换器的堵塞。然而,方形散热箱不方便聚集燃烧灰烬,存储在方形散热箱内的灰烬容易再次被吹走飞散,影响除尘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除尘效果更好的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的热交换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的热交换器,包括V形散热管、圆柱散热箱、隔板和转轴;所述圆柱散热箱包括第一圆柱散热箱、第二圆柱散热箱和第三圆柱散热箱;所述圆柱散热箱并排水平设置并且相互间隔平行;所述第一圆柱散热箱一端底部连接有进气管,所述第三圆柱散热箱另一端顶部连接有排气管;所述圆柱散热箱端部均设置有排灰口和灰盖;所述V形散热管包括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所述V形散热管倒置连接于所述圆柱散热箱顶部;所述第一V形散热管底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圆柱散热箱和第二圆柱散热箱连通;所述第二V形散热管底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圆柱散热箱和第三圆柱散热箱连通;所述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隔板为半圆形,所述隔板的直径与所述圆柱散热箱的内径相等,所述隔板依次间隔设置于各个所述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所述隔板将所述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分隔成多个隔板间隔;所述转轴设置于各个所述圆柱散热箱的轴心处,所述转轴一端与圆柱散热箱活动连接并且另一端伸出散热箱外,所述转轴中部与所述隔板圆心固定连接。
[0005]所述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交替排列,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V形散热管之间的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
[0006]所述隔板间隔包括通风间隔和除尘间隔,所述通风间隔和除尘间隔交替排列,所述通风间隔设置于所述V形散热管正下方。
[0007]所述隔板之间还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与转轴平行,所述连杆到转轴的距离等于隔板的半径。
[0008]所述转轴伸出散热箱外的一端连接有转动把手。
[0009]所述圆柱散热箱底部垂直连接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同时与所述第一圆柱散热箱、第二圆柱散热箱和第三圆柱散热箱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板平行设置有多个并且散热板底部保持平齐。
[0010]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设置圆柱散热箱和V形散热管,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设置有多个半圆形隔板,可以减少气流吹动沉降的灰烬,使灰烬在圆柱散热箱内能够更多地沉积,除
尘效果更好。隔板之间通过转轴连接,转动转轴即可转动隔板,使隔板转动到圆柱散热箱内腔顶部,更方便从排灰口排出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存积的灰烬。散热板圆弧处连接的连杆,可以刮落圆柱散热箱内壁的灰烬和增加隔板的强度,使得除尘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尾端视图。
[0013]图中:1-散热板,2-排灰盖,3-隔板,4-转轴,5-圆柱散热箱,6-V形散热管,7-排气管,8-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描述。
[0015]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的热交换器,包括V形散热管、圆柱散热箱、隔板和转轴。
[0016]圆柱散热箱包括第一圆柱散热箱、第二圆柱散热箱和第三圆柱散热箱。圆柱散热箱并排水平设置并且相互间隔平行。圆柱形的散热箱更加利于灰烬集中沉积和快速排出。第一圆柱散热箱一端底部连接有进气管,第三圆柱散热箱另一端顶部连接有排气管。进气管用于引入热气。排气管用于排出尾气。圆柱散热箱端部均设置有排灰口和灰盖。排灰口底端与圆柱散热箱底壁平齐,便于彻底排除圆柱散热箱内的灰烬。灰盖用于阻止排灰口漏气。
[0017]V形散热管包括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V形散热管倒置连接于圆柱散热箱顶部。第一V形散热管倒置跨接于第一圆柱散热箱顶部和第二圆柱散热箱顶部,第一V形散热管底部两端分别与第一圆柱散热箱和第二圆柱散热箱连通。第二V形散热管倒置跨接于第二圆柱散热箱顶部和第三圆柱散热箱顶部,第二V形散热管底部两端分别与第二圆柱散热箱和第三圆柱散热箱连通。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均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圆柱散热箱与第二圆柱散热箱之间通过多个第一V形散热管连通,第二圆柱散热箱与第三圆柱散热箱之间通过多个第二V形散热管连通。V形散热管内的灰烬由于重力作用自动滑落到圆柱散热箱内。
[0018]隔板为半圆形,隔板的直径与圆柱散热箱的内径相等,隔板依次间隔设置于各个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隔板之间相互平行,隔板的弧形边缘垂直抵接于圆柱散热箱底壁。隔板将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分隔成多个半圆柱形的隔板间隔。隔板可以将沉积的灰烬隔离在各个隔板间隔内,减少沉积的灰烬被热气吹散。
[0019]转轴设置于各个圆柱散热箱的轴心处,转轴一端与圆柱散热箱活动连接并且另一端伸出散热箱外,转轴中部与隔板圆心固定连接。转轴与隔板垂直连接。转轴可以带动隔板绕轴转动,使隔板从圆柱散热箱底部转动到圆柱散热箱顶部,使圆柱散热箱底部内腔贯通,使灰烬能够从排灰口排出。
[0020]工作时,炉膛中热气通过进气管进入,依次经过第一圆柱散热箱、第一V形散热管、第二圆柱散热箱、第二V形散热管和第三圆柱散热箱,最后从排气管排出,热气中的热量从圆柱散热箱表面和V形散热管表面散发,热气中的灰烬沉积在圆柱散热箱底部的各个隔板间隔内,隔板阻止热气在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轴向流动。排灰时,通过扳手或者摇手带动转
轴转动,转轴带动隔板转动,将隔板转动到圆柱散热箱内腔顶部,然后打开排灰口,露出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的灰烬,最后通过灰勺从排灰口掏出灰烬。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交替排列,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交替连接于第二圆柱散热箱顶部,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相互错开和相互间隔,可以降低热气从第一V形散热管到第二V形散热管时的惯性,促进灰烬沉降在圆柱散热箱内。隔板设置于所述V形散热管之间的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隔板可以隔离被V形散热管对吹的隔板间隔和未被V形散热管对吹的隔板间隔,减少未被V形散热管对吹的隔板间隔内的灰烬再次被吹走。
[0022]隔板间隔包括通风间隔和除尘间隔,通风间隔和除尘间隔交替排列,通风间隔设置于V形散热管正下方。在第一圆柱散热箱内,热气向上吹向第一V形散热管内,通风间隔和除尘间隔均未被热气对吹,可以停留更多灰烬。在第二圆柱散热箱内,热气向下吹向第一V形散热管正下方的通风间隔,其中的除尘间隔和第二V形散热管正下方的通风间隔均未本热气对吹,可以停留更多灰烬。在第三圆柱散热箱内,热气向下吹向第二V形散热管正下方的通风间隔,其中的除尘间隔未被热气对吹,可以停留更多灰烬。通过在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更合理设置通风间隔和除尘间隔,使得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可以停留灰烬的空间更多更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V形散热管、圆柱散热箱、隔板和转轴;所述圆柱散热箱包括第一圆柱散热箱、第二圆柱散热箱和第三圆柱散热箱;所述圆柱散热箱并排水平设置并且相互间隔平行;所述第一圆柱散热箱一端底部连接有进气管,所述第三圆柱散热箱另一端顶部连接有排气管;所述圆柱散热箱端部均设置有排灰口和灰盖;所述V形散热管包括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所述V形散热管倒置连接于所述圆柱散热箱顶部;所述第一V形散热管底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圆柱散热箱和第二圆柱散热箱连通;所述第二V形散热管底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圆柱散热箱和第三圆柱散热箱连通;所述第一V形散热管和第二V形散热管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隔板为半圆形,所述隔板的直径与所述圆柱散热箱的内径相等,所述隔板依次间隔设置于各个所述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所述隔板将所述圆柱散热箱内腔底部分隔成多个隔板间隔;所述转轴设置于各个所述圆柱散热箱的轴心处,所述转轴一端与圆柱散热箱活动连接并且另一端伸出散热箱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玉和谭小毛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昌久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