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氟过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9090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氟过滤系统,属于一种除氟设备,其包括第一过滤器,第一过滤器内形成有中空的过滤仓,过滤仓内填装有氟气吸收剂,第一过滤器的顶部开设有连通过滤仓的第一进气口,第一过滤器的底部开设有连通过滤仓的第一排气口;第一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内形成有中空的检测仓,第一检测装置的侧壁上具有能够观察检测仓内部的观察窗,检测仓内填装有氟气检测剂,检测仓一端形成第一进气端并与第一排气口相连,检测仓的另一端形成第一出气端,第一出气端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一端的第一端与第一出气端连接,排气管的第二端连通外部环境。保证氟气吸收剂保持在使用寿命当中,降低氟气检测成本的同时,能够提高氟气过滤系统的过滤效率。统的过滤效率。统的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氟过滤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除氟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除氟过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如准分子气体激光器等设备中,必须使用到氟气、氯气等强氧化性气体。这些气体在使用结束之后会产生废气,这些相应的废气应国家固定需要设置废气处理设备对其进行处理,这些废气会经过吸收器吸收后形成符合国家气体排放标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
[0003]而由于吸收器中的吸收剂的寿命是有限的,当吸收剂寿命结束时,这些强氧化性气体就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危害环境和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一种带吸收剂耗尽检测的氟气过滤器来吸收氟气,并具有检测过滤器是否失效的问题。
[0004]但是,目前传统的除氟设备一般都采用多个氟气检测装置分别设置在相对的管道或者除氟塔内对氟气进行检测,成本高昂的同时氟气检测装置还可能会存在失灵导致无法检测设备中的吸收剂寿命是否已经结束,存在排出强氧化性气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氟过滤系统,通过装有氟气检测剂的第一检测装置对过滤仓内的氟气吸收剂的寿命进行监控,降低检测成本,提高设备除氟稳定性。
[0006]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除氟过滤系统,包括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内形成有中空的过滤仓,所述过滤仓内填装有氟气吸收剂,所述第一过滤器的顶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过滤仓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过滤仓的第一排气口;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内形成有中空的检测仓,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侧壁上具有能够观察所述检测仓内部的观察窗,所述检测仓内填装有氟气检测剂,所述检测仓一端形成第一进气端并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检测仓的另一端形成第一出气端,所述第一出气端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一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气端连接,所述排气管的第二端连通外部环境。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过滤仓之间、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过滤仓之间均设置有匀气片。
[0009]进一步地,所述除氟过滤系统还包括清水池,所述过滤仓的底部形成有存液槽,所述第一排气口的水平高度位于所述存液槽的液面之上,所述存液槽与所述清水池通过管道相连。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仓内由所述第一进气口朝所述第一排气口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旋流板、滤水板以及第一填料层,所述第一填料层内填装有所述氟气吸收剂。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仓内的所述第一填料层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扰流喷头、第二填料层以及第二旋流板;多个所述扰流喷头在水平方向上等间隔均匀排布设置在所述过滤仓内,所述扰流喷头与外部气源连接,且所述扰流喷头的喷嘴朝向所述第
一填料层。
[0012]进一步地,所述除氟过滤系统还包括再生液罐,所述再生液罐与所述过滤仓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再生液罐与所述过滤仓之间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0013]进一步地,所述除氟过滤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器以及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二过滤器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过滤器相同,所述第二过滤器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端之间连接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接,所述分流管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排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所述分流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检测装置一端形成第二进气端并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检测装置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出气端,所述第二出气端设置有汇流管,所述汇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气端连接,所述汇流管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排气管并位于所述排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分流管的第一端之间;所述排气管上,所述分流管与所述排气管的连接节点与所述排气管的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一过滤器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之间设置有氟气检测装置。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并排设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的第二端设置有抽风机。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侧壁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的侧壁均为玻璃。
[0017]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一种除氟过滤系统,包括第一过滤器,第一过滤器内形成有中空的过滤仓,过滤仓内填装有氟气吸收剂,该氟气检测剂的主要成分包括碱金属的氢氧化物和无机粘合剂。氟气吸收剂为直径2~5mm的柱状颗粒,吸收氟气后,该反应生成物为金属的氟化物。除氟后的气体从第一排气口排出并进入第一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内形成有中空的检测仓,第一检测装置的侧壁上具有能够观察检测仓内部的观察窗,检测仓内填装有氟气检测剂,氟气检测剂为实用蓝色石磊溶液浸泡并烘干后的活性氧化铝,烘干后的活性氧化铝外观呈蓝色,当蓝色的活性氧化铝接触氟气时,氟气将会与石磊试剂反应,使石磊分解,从而让活性氧化铝退色。而作业人员则可定时对观察窗进行观测,当观察到检测仓内的氟气检测剂由蓝色变为白色时,及认为混合气中含有氟气,氟气吸收剂失效,需要更换,作业人员即可对设备进行停机,对氟气吸收剂进行更换,最后,经过除氟处理的气体从排气管的第二端排出外部环境,降低了氟气检测所需成本,同时能够避免氟气检测装置失灵的情况发生,保证在过滤气体中存在氟气时,氟气吸收剂能够被及时更换。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第一过滤器及第二过滤器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0]图2为本技术第一过滤器及第二过滤器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1]图3为本技术除氟过滤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匀气片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0、第一过滤器;11、过滤仓;12、第一进气口;13、第一排气口;14、匀气片;15、存液槽;16、过滤器筒体;17、过滤进气端盖;18、过滤出气端盖;111、第一旋流板;112、滤水板;113、第一填料层;114、扰流喷头;115、第二填料层;116、第二旋流板;20、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仓;22、第一进气端;23、第一出气端;24、排气管;241、第三控制阀;25、氟气检测
装置;26、风机;27、氟气检测筒;28、检测进气端盖;29、检测出气端盖;30、清水池;40、再生液罐;41、第一控制阀;50、第二过滤器;60、第二检测装置;51、第二进气口;52、第二排气口;53、分流管;531、第二控制阀;61、第二进气端;62、第二出气端;63、汇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5]如图1-图3所示,为了让除氟设备中的氟气吸收剂保持在有效寿命之内,同时降低氟气泄漏检测的成本,本技术公开一种除氟过滤系统,其包括第一过滤器10,第一过滤器10作为本技术除氟过滤系统中的主要除氟设备,包括过滤器筒体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氟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内形成有中空的过滤仓,所述过滤仓内填装有氟气吸收剂,所述第一过滤器的顶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过滤仓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过滤仓的第一排气口;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内形成有中空的检测仓,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侧壁上具有能够观察所述检测仓内部的观察窗,所述检测仓内填装有氟气检测剂,所述检测仓一端形成第一进气端并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检测仓的另一端形成第一出气端,所述第一出气端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一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气端连接,所述排气管的第二端连通外部环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氟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过滤仓之间、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过滤仓之间均设置有匀气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氟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氟过滤系统还包括清水池,所述过滤仓的底部形成有存液槽,所述第一排气口的水平高度位于所述存液槽的液面之上,所述存液槽与所述清水池通过管道相连。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氟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仓内由所述第一进气口朝所述第一排气口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旋流板、滤水板以及第一填料层,所述第一填料层内填装有所述氟气吸收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氟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仓内的所述第一填料层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扰流喷头、第二填料层以及第二旋流板;多个所述扰流喷头在水平方向上等间隔均匀排布设置在所述过滤仓内,所述扰流喷头与外部气源连接,且所述扰流喷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能伟方晓东梁勖游利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盛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