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及其应用的地漏芯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8697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漏及其应用的地漏芯体,其中地漏包括地漏主体与地漏芯体,地漏芯体设于地漏主体内,地漏芯体的顶面开口为地漏的进水口。地漏芯体包括芯主体、翻板以及配重体。上述配重体呈板状或者杆状结构设置,配重体顶部铰接于上述翻板侧端,配重体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该配重体与翻板之间的铰接处设于翻板与所述芯主体的铰接处背离翻板用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部位所在位置的一侧。当翻板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下,配重体与翻板之间的铰接处位于翻板用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部位所在平面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地漏芯体的底面开口最大化,即其应用的地漏排水量的最大化。应用的地漏排水量的最大化。应用的地漏排水量的最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漏及其应用的地漏芯体


[0001]本技术涉及下水道排水构筑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漏及其应用的地漏芯体。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地漏,具体为涉及防止返臭的地漏,大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封闭地漏底端开口,进而实现防止返臭,具体如下:其一,弹簧地漏芯,但是弹簧结构容易生锈且阻力大会导致下水困难;其二,橡胶地漏芯,但是橡胶封闭的结构排量小也容易导致下水困难;其三,磁力吸附结构的地漏芯,但是该结构容易吸附铁等金属杂质,导致密封失效;其四,重力(即带配重块)结构地漏芯,该结构的配重块不可避免占用了地漏芯的底面开口的空间,造成地漏排量小,进而容易导致下水困难。该重力结构地漏芯现有专利公开众多,如申请号为201911081143.9、201720973952.0等的中国专利,为了具备足够的配重重量来实现封闭,配重块的体积不可避免如201911081143.9文件公开的说明书附图般大小,这点在众多外观设计专利中也有体现。如201720973952.0文件公开的说明书附图公开的配重块大小比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知悉,密度再大的材质也难以实现。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706524Y的中国专利也公开了一种悬挂配重的重力结构地漏,其说明书附图同样存在上述的配重块体积在整体结构中的比例失真的情况且该文件内对方案公开不够准确,因此针对可能的情况,该方案存在以下不足:其一,该悬挂配重采用柔性材质,如线、绳等,悬挂配重,该方式由于地漏安装时,下水管内壁可能的一些如凝固水泥等会阻碍配重的安置以及勾连柔性材质的线、绳,造成配重失灵甚至配重脱落堵塞下水道;其二,该方案通过固定结构铰接配重,但是该方案明确公开了配重连接点位于盖板6上或者位于盖板6内并配合挡块9的设计,即该盖板6是无法完全打开的,地漏排水量还是有局限。此外,该方案的附图实在抽象,文字描述同样不够准确,因此该方案的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存在一定的难以实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地漏及其应用的地漏芯体,以解决上述的现有的大多数地漏存在的排水量小等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地漏芯体,包括芯主体、翻板以及配重体,芯主体呈中空管状,翻板铰接于芯主体底部地用于封闭芯主体的底面开口设置,配重体设于翻板。上述配重体呈板状或者杆状结构设置,配重体顶部铰接于上述翻板侧端,配重体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该配重体与翻板之间的铰接处设于翻板与所述芯主体的铰接处背离翻板用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部位所在位置的一侧。当翻板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下,配重体与翻板之间的铰接处位于翻板用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部位所在平面的下方。
[0007]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
点:
[0008]其一,本技术通过翻板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下配重体与翻板之间的铰接处位于翻板用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部位所在平面的下方这一结构,可以实现在翻板打开过程中,翻板可以打开至竖直面内,即翻板与配重体可以位于两个相邻的平面内,而翻板打开至竖直面内可以实现芯主体底面开口的完全打开,最大化利用芯主体的底面开口,确保了地漏芯体排水量不受翻板干扰而变小。
[0009]其二,由于配重体顶端与翻板铰接,即翻板打开过程中,配重体可以受重力影响而保持竖直,即配重体在芯主体底面开口的水平面占用的面积主要取决于配重体的厚度。而
技术介绍
涉及的重力结构地漏,由于配重体随翻板旋转,配重体旋转前芯主体需考虑其厚度方向能够容纳,配重体旋转后芯主体需考虑其高度方向能够容纳,而在芯主体位于水平面的面积确定的前提下配重体的宽度又直接取决于其厚度方向,即
技术介绍
中的配重体在配重体体积确定下,为了其在芯主体底面开口的水平面占用的面积最小化,只能设计成厚度与高度接近的类柱状结构。而本技术的配重体可以实现做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杆状、板状,最大化利用竖直方向上的空间而缩小配重体的厚度,进而实现配重体在芯主体底面开口的水平面占用的面积的最小化,进而实现了地漏芯体的底面开口最大化,即其应用的地漏排水量的最大化。
[0010]进一步地:
[0011]上述芯主体底端侧沿设有主体铰接座。上述翻板由翻板主体以及铰接臂构成,铰接臂首端连接于翻板主体底面,铰接臂铰接于上述主体铰接座,铰接臂与主体铰接座的连接处邻近铰接臂尾端端部设置。上述铰接臂设有臂铰接座,臂铰接座设于铰接臂尾端端部。上述配重体顶端铰接于上述臂铰接座。上述翻板主体用于封闭上述芯主体的底面开口设置,当翻板主体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下,铰接臂位于翻板主体下方设置。
[0012]更进一步地,上述铰接臂设有两个,两个铰接臂并列设置。而上述配重体有两种设置方式:
[0013]其一,上述配重体呈杆状,杆状结构的配重体设于两个铰接臂之间。当上述翻板主体向下翻动至其沿竖直方向延伸时,配重体侧面与翻板主体相邻设置且两个铰接臂位于配重体宽度方向两侧设置。
[0014]其二,上述配重体呈板状,板状结构的配重体由配重主体以及延伸臂构成,延伸臂顶端端部铰接于上述臂铰接座,配重主体固设于延伸臂底端端部。上述延伸臂设于两个铰接臂之间。当上述翻板主体向下翻动至其沿竖直方向延伸时,配重体侧面与翻板主体相邻设置且两个铰接臂位于延伸臂宽度方向两侧设置。
[0015]上述延伸臂呈方形杆状结构配合上述配重主体呈圆形板状结构地令上述配重体呈球拍形的板状结构设置。
[0016]更进一步地:
[0017]上述臂铰接座设有两个铰接孔,设于臂铰接座的两个铰接孔为分别设于两个铰接臂尾端端部且沿同一直线延伸的通孔结构。上述主体铰接座设有两个上述铰接孔,设于主体铰接座的两个铰接孔为分别设于上述芯主体底端且沿同一直线延伸的通孔结构。每一该铰接孔下方均附设有一个装配凹槽,装配凹槽首尾两端贯通设置,装配凹槽一端延伸至铰接孔且另一端延伸向下延伸至贯通设置。
[0018]一种地漏,包括地漏主体与上述地漏芯体,地漏芯体设于地漏主体内,地漏芯体的顶面开口为地漏的进水口。
[0019]由上述对本技术进一步方案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0]其一,本技术通过设置两个并列的铰接臂,在铰接臂之间留下一个容置空间,并且配合当翻板主体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下铰接臂位于翻板主体下方设置、翻板通过铰接臂实现与芯主体和配重体的连接,进而实现了在翻板主体打开至竖直面的状态下,配重体的厚度方向、铰接臂沿竖直方向延伸后其厚度方向、主体铰接座占用的空间三者重叠,最大化利用空间,进而实现上述所有结构在翻板主体打开时,所需在芯主体底面开口的水平面占用的面积的最小化,进而实现了地漏芯体的底面开口最大化,即其应用的地漏排水量的最大化。
[0021]其二,本技术各个部件可以单独设置,并别各个部件相对于现有的地漏的结构来说并不复杂,即成本区别小。而在组装方面,通过如铰接孔、装配凹槽的设置,本技术的地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漏芯体,包括芯主体、翻板以及配重体,芯主体呈中空管状,翻板铰接于芯主体底部地用于封闭芯主体的底面开口设置,配重体设于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体呈板状或者杆状结构设置,配重体顶部铰接于所述翻板侧端,配重体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该配重体与翻板之间的铰接处设于翻板与所述芯主体的铰接处背离翻板用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部位所在位置的一侧;当翻板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下,配重体与翻板之间的铰接处位于翻板用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部位所在平面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漏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主体底端侧沿设有主体铰接座;所述翻板由翻板主体以及铰接臂构成,铰接臂首端连接于翻板主体底面,铰接臂铰接于所述主体铰接座,铰接臂与主体铰接座的连接处邻近铰接臂尾端端部设置;所述铰接臂设有臂铰接座,臂铰接座设于铰接臂尾端端部;所述配重体顶端铰接于所述臂铰接座;所述翻板主体用于封闭所述芯主体的底面开口设置,当翻板主体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下,铰接臂位于翻板主体下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漏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臂设有两个,两个铰接臂并列设置;所述配重体呈杆状,杆状结构的配重体设于两个铰接臂之间;当所述翻板主体向下翻动至其沿竖直方向延伸时,配重体侧面与翻板主体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凯阮统晓郑志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