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8113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包括生态湖,生态湖内设置进水调节塘、第一、二潜流湿地A、植物净化塘、第二潜流湿地、充氧调节塘、第三潜流湿地、出水稳定塘;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进水分别通过集水管道与进水调节塘相连接;第一潜流湿地A、B出水分别通过管道与植物净化塘相连接;植物净化塘出水与第二潜流湿地相连接;第二潜流湿地出水与出水稳定塘相连接;出水稳定塘上设有溢流排放管道,出水稳定塘通过回流管道与进水调节塘相连接,回流管道上设有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方法将水平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稳定塘相互有机结合,可有效的降解水体中的剩余污染物。可有效的降解水体中的剩余污染物。可有效的降解水体中的剩余污染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0001]本技术尾水水质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涉及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的工艺方法主要包括“膜系统”“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等。
[0003]膜系统主要是利用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作用性能的差异,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混合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根据膜的孔径不同,可以将膜系统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目前膜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中,但由于膜系统的运行需要多级增压,系统运行能耗相对较高,废水处理成本直线上升。此外,由于污水水质的复杂性,运行中膜通量不稳定,运行后期,反洗次数会指数增加。同时膜系统产生的浓水,虽然量少,但处理起来也相对困难,大多采用蒸发后作为危废填埋,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0004]人工湿地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尾水水质提升方法,它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目前涉及的工艺形式主要包括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由于占地限制,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是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潜流具有很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但由于填料床埋设较深,后期维护相对复杂。
[0005]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等优点。但由于系统相对简单,无法长期稳定运行,受气候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本技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方法将水平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稳定塘相互有机结合,可以有效的降解水体中的剩余污染物。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生态湖,生态湖内设置进水调节塘、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植物净化塘、第二潜流湿地、充氧调节塘、第三潜流湿地、出水稳定塘;
[0008]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进水分别通过集水管道与进水调节塘相连接;
[0009]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出水分别通过管道与植物净化塘相连接;
[0010]植物净化塘出水与第二潜流湿地相连接;
[0011]第二潜流湿地出水与出水稳定塘相连接;
[0012]出水稳定塘上设有溢流排放管道,出水稳定塘通过回流管道与进水调节塘相连接,回流管道上设有泵。
[0013]优选的,所述进水调节塘进水端设有进水缓冲井,进水调节塘深度为0~1.5m,进水调节塘整体为缓坡区,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分层布置,缓坡区高层(0.5-1.5m)种植芦苇,缓坡区中层(0.2~0.5m)种植茭白、香蒲,缓坡区底层(0.1m以下)种植莲;进水调节塘内设置砾石。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潜流湿地A与第一潜流湿地B结构相同,两者均位于地下,水流形式均为水平潜流;
[0015]第一潜流湿地A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
[0016]第一潜流湿地A、B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
[0017]第一潜流湿地A与第一潜流湿地B的水力坡度0.5%;
[0018]第一潜流湿地A与第一潜流湿地B内的填料层的填料空隙率为40%。
[0019]优选的,所述植物净化塘内间隔布置解层式太阳能曝气机,植物净化塘包括第一缓坡区、第一浅水区、过渡区、第一深水区;第一缓坡区深度0~1.0m,第一浅水区深度1~1.5m,过渡区深度1.5~2.0m,第一深水区深度2.0~2.5m;第一缓坡区、第一浅水区、过度区、第一深水区的面积比控制为2:5:3:1;
[0020]第一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5~1.0m)种植芦苇,中层(0.2~0.5m)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m以下)种植莲;第一浅水区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过渡区和第一深水区布置组合生态浮床,组合生态浮床上栽培观赏花卉;
[0021]植物净化塘内土壤为砂质土壤。
[0022]优选的,所述第二潜流湿地为整体埋地式结构,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第二潜流湿地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第二潜流湿地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
[0023]第二潜流湿地水力坡度0.5%;第二潜流湿地内填料空隙率为40%。
[0024]优选的,所述充氧调节塘包括第二缓坡区、第二浅水区、过度区、第二深水区,第二缓坡区0~1.5m,第二浅水区1~1.5m,过度区1.5~2.0m,第二深水区2.0~2.5m;第二缓坡区、第二浅水区、过度区、第二深水区的面积比控制为2:5:3:1;
[0025]第二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75~1.5m)种植芦苇,中层(0.3-0.75m) 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5m以下)种植莲;
[0026]第二浅水区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布置于水面,浮叶植物布置在湖湾深处和接近于进水的环境;过渡区和第二深水区布置组合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栽培观赏的花卉;
[0027]充氧调节塘内设有浮水喷泉曝气机;
[0028]充氧调节塘内的土壤为砂质土壤;
[0029]充氧调节塘内投放水生动物,水生动物包括:肉食性鱼类40%~50%,滤食性鱼类10%~20%,杂食性鱼类10%~20%,底栖食性鱼类<15%,草食性鱼类<6%。
[0030]优选的,所述第三潜流湿地整体埋地式结构,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第三潜流湿地
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第三潜流湿地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第三潜流湿地水力坡度0.5%;第三潜流湿地内的填料空隙率为40%。
[0031]优选的,所述出水稳定塘为水平表面流人工湿地,出水稳定塘水体深度0~1.5m;出水稳定塘整体区域为缓坡区,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0.75~1.5m)种植芦苇,中层(0.3-0.75m)种植茭白、香蒲,底层(0.15m以下)种植莲。
[0032]优选的,所述进水调节塘、第一潜流湿地A、第一潜流湿地B、植物净化塘、第二潜流湿地、充氧调节塘、第三潜流湿地、出水稳定塘中,进水调节塘的高程最高。
[0033]优选的,所述进水调节塘与植物净化塘之间设有第一拦水坝,植物净化塘与充氧调节塘之间设有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生态湖,生态湖内设置进水调节塘(1)、第一潜流湿地A(2)、第一潜流湿地B(3)、植物净化塘(4)、第二潜流湿地(5)、充氧调节塘(6)、第三潜流湿地(7)、出水稳定塘(8);第一潜流湿地A(2)、第一潜流湿地B(3)进水分别通过集水管道与进水调节塘(1)相连接;第一潜流湿地A(2)、第一潜流湿地B(3)出水分别通过管道与植物净化塘(4)相连接;植物净化塘(4)出水与第二潜流湿地(5)相连接;第二潜流湿地(5)出水与出水稳定塘(8)相连接;出水稳定塘(8)上设有溢流排放管道,出水稳定塘(8)通过回流管道(12)与进水调节塘(1)相连接,回流管道上设有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进水调节塘(1)进水端设有进水缓冲井,进水调节塘(1)深度为0~1.5m,进水调节塘(1)整体为缓坡区,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分层布置,缓坡区高层种植芦苇,缓坡区中层种植茭白、香蒲,缓坡区底层种植莲;进水调节塘(1)内设置砾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潜流湿地A(2)与第一潜流湿地B(3)结构相同,两者均位于地下,水流形式均为水平潜流;第一潜流湿地A(2)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第一潜流湿地A、B(2、3)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第一潜流湿地A(2)与第一潜流湿地B(3)的水力坡度0.5%;第一潜流湿地A(2)与第一潜流湿地B(3)内的填料层的填料空隙率为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植物净化塘(4)内间隔布置解层式太阳能曝气机(43),植物净化塘(4)包括第一缓坡区(40)、第一浅水区(41)、过渡区、第一深水区(42);第一缓坡区深度0~1.0m,第一浅水区深度1~1.5m,过渡区深度1.5~2.0m,第一深水区深度2.0~2.5m;第一缓坡区、第一浅水区、过度区、第一深水区的面积比控制为2:5:3:1;第一缓坡区种植挺水植物,植物分层布置,高层种植芦苇,中层种植茭白、香蒲,底层种植莲;第一浅水区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过渡区和第一深水区布置组合生态浮床,组合生态浮床上栽培观赏花卉;植物净化塘(4)内土壤为砂质土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态湖提升尾水水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潜流湿地(5) 为整体埋地式结构,水流形式为水平潜流,第二潜流湿地(5)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覆盖层、填料层上种植植物;第二潜流湿地(5)进水由前端收集管收集接入,出水通过出水渠收集排放;第二潜流湿地(5)水力坡度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力金枫宋玉君胡敏于林堂刘进季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美景时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