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7644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沿河道水流方向依次排布且相互连通的的砾石床和植物净水区,砾石床包括于入河口所在河岸一侧且与该河岸垂直布设的两个砾石丁坝及均与砾石丁坝垂直且相互平行间隔布设的至少三道砾石堰,砾石堰交错布置于两个砾石丁坝之间并形成沿砾石堰排布方式交错排布的流通口,砾石堰与砾石丁坝配合形成供污水厂尾水流通的迂回通道,迂回通道的末端与植物净水区相通,入河口位于迂回通道的首端上方。砾石床与植物净水区有机结合形成生态处理系统,经过砾石和水生植物的联合作用,净水水质,使污水厂尾水的水质参数满足入河水质要求,且操作性强,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生态治理
,特别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主要被作为城市内河的补水使用,对尾水出水水质提升考虑不足或缺少符合城市河道实际情况的技术措施。通常的作法是直接对污水厂进行提标改造,但水质提标的成本陡增,因此在城市大面积推广尚需时间。除此之外,还有对尾水入河前引入人工湿地处理,处理后再排放河道,但河道旁侧人工湿地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污水厂排口位置与河道两侧用地面积两个要素很难统一,通过引水管道衔接的可操作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能够自然净化水质,操作性强,成本低。
[0004]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沿河道水流方向依次排布且相互连通的的砾石床和植物净水区,砾石床包括于入河口所在河岸一侧且与该河岸垂直布设的两个砾石丁坝及均与砾石丁坝垂直且相互平行间隔布设的至少三道砾石堰,砾石堰交错布置于两个砾石丁坝之间并形成沿砾石堰排布方式交错排布的流通口,砾石堰与砾石丁坝配合形成供污水厂尾水流通的迂回通道,迂回通道的末端与植物净水区相通,入河口位于迂回通道的首端上方。
[0006]在尾水入河口下方布设以砾石为基质的砾石床,在两个砾石丁坝之间交错布设砾石堰,通过砾石堰分水的方式,形成平行于河岸的水流迂回式流动系统,增加水流流程和与基质的接触时间,提升水质净化效果;且在砾石床末端设计植物净水区,通过植物净水区对水质进一步进行净化,之后再排出河道。砾石床与植物净水区有机结合形成生态处理系统,经过砾石和水生植物的联合作用,使污水厂尾水的水质参数满足入河水质要求,且操作性强,成本低。
[0007]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08]进一步的是,植物净水区设有至少一个呈“n”字形的净水通道,净水通道的进水端与迂回通道的末端连通,净水通道的出水端与河道连通,净水通道内布置有净水植物。进一步增加水流流程和与净水植物的接触时间,提升水质净化效果。
[0009]进一步的是,植物净水区内设置有呈“n”字形的第一围网和第二围网,第二围网布置于第一围网内,并与第一围网配合形成净水通道。通过将第一围网和第二围网布设为“n”字形净化通道可以延长流程,强化植物净化作用。
[0010]进一步的是,第一围网和第二围网均包括绳网、用于将绳网固定于河道内的固定
桩、及连接于绳网上的浮球。
[0011]进一步的是,第二围网固定于入河口所在河岸一侧,第一围网与远离入河口一侧的砾石堰末端对接。第一围网与远离入河口一侧的砾石堰末端连接,使砾石床和植物净化区连通。
[0012]进一步的是,位于入河口下游的砾石丁坝的坝长短于位于入河口上游的砾石丁坝的坝长,远离入河口一侧的砾石堰末端延伸过位于入河口下游的砾石丁坝并与第一围网对接。使远离入河口一侧的砾石堰末端与第一围网的对接更容易,设计更合理,操作性更强,降低成本。
[0013]进一步的是,植物净水区设有至少两个且相互连通的净水通道。进一步增加水流流程和与净水植物的接触时间,提升水质净化效果。
[0014]进一步的是,净水植物为大薸或铜钱草。大薸或铜钱草的净水效果强,进一步提升水质净化效果。
[0015]进一步的是,砾石丁坝的坝头为半球形。可以减少水流对砾石丁坝的冲击。
[0016]进一步的是,砾石丁坝的坝高高于常水位30-50cm,砾石堰的高度低于砾石丁坝的坝高10-30cm。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在尾水入河口下方布设以砾石为基质的砾石床,在两个砾石丁坝之间交错布设砾石堰,通过砾石堰分水的方式,形成平行于河岸的水流迂回式流动系统,增加水流流程和与基质的接触时间,提升水质净化效果;且在砾石床末端设计植物净水区,通过植物净水区对水质进一步进行净化,之后再排出河道。砾石床与植物净水区有机结合形成生态处理系统,经过砾石和水生植物的联合作用,使污水厂尾水的水质参数满足入河水质要求,且操作性强,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0.砾石床,110.砾石丁坝,111.坝头,120.砾石堰,130.流通口,140.迂回通道,20.植物净水区,210.净水通道,220.净水植物,230.第一围网,240.第二围网,250.绳网,260.固定桩,270.浮球,30.入河口,40.河道水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3]如图1所示,一种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沿河道水流方向40依次排布且相互连通的的砾石床10和植物净水区20,砾石床10包括于入河口30所在河岸一侧且与该河岸垂直布设的两个砾石丁坝110及均与砾石丁坝110垂直且相互平行间隔布设的至少三道砾石堰120,砾石堰120交错布置于两个砾石丁坝110之间并形成沿砾石堰120排布方式交错排布的流通口130,砾石堰120与砾石丁坝110配合形成供污水厂尾水流通的S形迂回通道140,迂回通道140的末端与植物净水区20相通,入河口30位于迂回通道140的首端上方。
[0024]在尾水入河口30下方布设以砾石为基质的砾石床10,在两个砾石丁坝110之间交错布设砾石堰120,通过砾石堰120分水的方式,形成平行于河岸的水流迂回式流动系统,增加水流流程和与基质的接触时间,提升水质净化效果;且在砾石床10末端设计植物净水区20,通过植物净水区20对水质进一步进行净化,之后再排出河道。砾石床10与植物净水区20有机结合形成生态处理系统,经过砾石和水生植物的联合作用,使污水厂尾水的水质参数满足入河水质要求,且操作性强,成本低。
[0025]在本实施例中,该砾石床10的设置具体为:在入河口30上水向1-3m处设置一个砾石丁坝110,该砾石丁坝110的坝高高于常水位30-50cm,坝宽30-50cm,坝长约2-3m,具体根据河道行洪要求灵活调整;坝头111为半圆形设计,可以减少水流对砾石丁坝110的冲击。在入河口30下水向50-100m处设置另一个同样规格的砾石丁坝110,但该砾石丁坝110的坝长短于位于入河口30上水向的砾石丁坝110。在两个砾石丁坝110之间,交错布设3道砾石堰120,其中2道与位于入河口30上水向的砾石丁坝110连接,中间1道与入河口30下水向的砾石丁坝110连接,以形成2个水流迂回。砾石堰120的高度低于砾石丁坝110的高度10-30cm,宽度约30cm左右,每道砾石堰120形成的流通口130宽30-50cm。砾石丁坝110和砾石堰12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规格和形状,砾石堰120还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河道水流方向依次排布且相互连通的砾石床和植物净水区,所述砾石床包括于入河口所在河岸一侧且与该河岸垂直布设的两个砾石丁坝及均与所述砾石丁坝垂直且相互平行间隔布设的至少三道砾石堰,所述砾石堰交错布置于两个所述砾石丁坝之间,并形成沿所述砾石堰排布方式交错排布的流通口,所述砾石堰与所述砾石丁坝配合形成供污水厂尾水流通的迂回通道,所述迂回通道的末端与所述植物净水区相通,入河口位于所述迂回通道的首端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净水区设有至少一个呈“n”字形的净水通道,所述净水通道的进水端与所述迂回通道的末端连通,所述净水通道的出水端与河道连通,所述净水通道内布置有净水植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净水区内设置有呈“n”字形的第一围网和第二围网,所述第二围网布置于所述第一围网内,并与所述第一围网配合形成所述净水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活污水厂尾水入河口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网和所述第二围网均包括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迟国梁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