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起雾装置及内窥镜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7394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起雾装置及内窥镜,防起雾装置包括镜筒和可发热镜头,镜筒包括筒部和设于筒部一端的承托部,筒部能套设于镜管的外部;可发热镜头连接于承托部,可发热镜头与筒部合围成一容置空间,镜头设于容置空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防起雾装置因为采用了可发热镜头连接于镜筒的承托部,以及可发热镜头与筒部合围成一容置空间的技术手段,使得内窥镜的镜头能够容纳于容置空间内,镜头不与外界环境接触,避免了镜头起雾。同时,利用可发热镜头的发热特性,可发热镜头外表面也不会起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防起雾装置无需对现有内窥镜产品进行结构改造,可起到防雾的功效,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更有实用性,可迅速投入到生产和应用中。生产和应用中。生产和应用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起雾装置及内窥镜


[0001]本技术总体来说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起雾装置及内窥镜。

技术介绍

[0002]鉴于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瘢痕少、缩短患者恢复时间以及较低成本的优点,其已成为全世界普遍采用的手术类型。在内窥镜手术中由于体内环境的变化,镜头起雾时常发生。
[0003]现有的除雾手段大多采用如增加保护膜,镜头表面增加电热丝或在镜管包裹电热膜等,然而其存在成本高、效果不明显和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因此所有的技术没有实现转化,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
[0004]在所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起雾装置,能够配合现有的内窥镜使用,无需更改内窥镜本身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防雾效果不明显、成本高的问题,更有实用性,可迅速的投入到生产和应用中。
[0006]本技术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包括上述的防起雾装置。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起雾装置,用于安装在一内窥镜上,所述内窥镜包括镜管和镜头,所述防起雾装置包括镜筒和可发热镜头,镜筒包括筒部和设于所述筒部一端的承托部,所述筒部能够套设于所述镜管的外部;可发热镜头连接于所述承托部,所述可发热镜头与所述筒部合围成一容置空间,所述镜头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承托部包括承托段和侧挡段,所述承托段和所述侧挡段均呈环形,所述承托段连接于所述筒部,并沿所述筒部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所述可发热镜头抵接于所述承托段;所述侧挡段连接于所述承托段,并沿所述筒部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侧挡段围成一凹槽,所述可发热镜头设于所述凹槽内。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防起雾装置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密封于所述可发热镜头的侧壁与所述凹槽的内壁之间。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防起雾装置还包括两个铜带,每个所述铜带埋设于所述筒部的侧壁内,所述铜带的一端显露于承托段与所述可发热镜头抵接的一侧表面,所述铜带的另一端显露于所述筒部远离所述承托部的一端面;其中,所述铜带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可发热镜头连接,所述铜带的另一端能够与一电源连接。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可发热镜头包括玻璃基底、透明发热层和电极层,所述透明发热层设于所述玻璃基底和所述电极层之间;所述防起雾装置还包括一
电源,所述电源电连接于所述电极层。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透明发热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银线、聚苯胺、聚噻吩中的一种。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金属氧化物的材料包括SnO2、InO2、ITO、AZO、IZO中的一种。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电极层为图案化电极。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图案化电极的材料包括银纳米线或氧化铟锡。
[00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窥镜,包括本体,所述内窥镜还包括一防起雾装置,所述防起雾装置安装在所述本体上,所述防起雾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防起雾装置。
[0018]上述技术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实施例的防起雾装置因为采用了可发热镜头连接于镜筒的承托部,以及可发热镜头与筒部合围成一容置空间的技术手段,使得内窥镜的镜头能够容纳于容置空间内,镜头不与外界环境接触,避免了镜头起雾。同时,利用可发热镜头的发热特性,使得可发热镜头的外表面也不会起雾。相比于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的除雾方案,本技术实施例的防起雾装置无需对现有内窥镜产品进行结构改造,而可起到防雾的功效,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0]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0021]图1示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窥镜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的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3示出的是图2中去除可发热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示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可发热镜头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5示出的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6至图10示出的是图案化电极的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7]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8]110、镜筒
[0029]111、筒部
[0030]112、承托部
[0031]1121、承托段
[0032]1122、侧挡段
[0033]120、可发热镜头
[0034]121、玻璃基底
[0035]122、透明发热层
[0036]123、电极层
[0037]130、电源
[0038]140、卡环
[0039]150、铜带
[0040]210、镜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41]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0042]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其他相对性的用语,例如“顶”、“底”等也作具有类似含义。用语“一个”、“一”、“该”和“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0043]如图1所示,图1示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窥镜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示例实施例中,内窥镜包括本体和防起雾装置,防起雾装置安装在本体上,本体包括镜管210和镜头。
[004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窥镜可以是腹腔镜、耳鼻喉内窥镜、口腔内窥镜、牙科内窥镜、神经镜、尿道膀胱镜、关节镜、电切镜、鼻窦镜、胸腔镜、喉镜等。
[0045]如图2所示,图2示出的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在一实施例中,防起雾装置包括镜筒110和可发热镜头120,镜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起雾装置,用于安装在一内窥镜上,所述内窥镜包括镜管和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起雾装置包括:镜筒,包括筒部和设于所述筒部一端的承托部,所述筒部能够套设于所述镜管的外部;以及可发热镜头,连接于所述承托部,所述可发热镜头与所述筒部合围成一容置空间,所述镜头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包括承托段和侧挡段,所述承托段和所述侧挡段均呈环形,所述承托段连接于所述筒部,并沿所述筒部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所述可发热镜头抵接于所述承托段;所述侧挡段连接于所述承托段,并沿所述筒部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侧挡段围成一凹槽,所述可发热镜头设于所述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起雾装置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密封于所述可发热镜头的侧壁与所述凹槽的内壁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起雾装置还包括两个铜带,每个所述铜带埋设于所述筒部的侧壁内,所述铜带的一端显露于承托段与所述可发热镜头抵接的一侧表面,所述铜带的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高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