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耸立浓缩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711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0 23:5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耸立浓缩池,涉及冶金矿山施工领域。耸立浓缩池,包括中心支撑柱、浓缩池底壁、浓缩池侧壁和多个周向支撑柱。浓缩池底壁具有底壁内环和底壁外环,浓缩池底壁环布于中心支撑柱并与中心支撑柱的周壁连接。浓缩池侧壁与底壁外环连接,浓缩池侧壁、浓缩池底壁和中心支撑柱周壁共同限定出处理空间。多个周向支撑柱支撑于浓缩池底壁下方。一般地,耸立浓缩池的面积较大,耸立浓缩池由中心支撑柱和多个周向支撑柱共同支撑,使得耸立浓缩池结构更加稳定,承载能力更好。并且浓缩池底壁与中心支撑柱同轴布置便于耸立浓缩池定心,以提高耸立浓缩池的精度。高耸立浓缩池的精度。高耸立浓缩池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耸立浓缩池


[0001]本申请涉及冶金矿山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耸立浓缩池。

技术介绍

[0002]耸立锅底形结构浓缩池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平面中心位置和空间高度位置的确定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后续设备的安装精度和工艺处理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耸立浓缩池,以改善现有耸立浓缩池位置精度低的问题。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耸立浓缩池,包括中心支撑柱、浓缩池底壁、浓缩池侧壁和多个周向支撑柱。浓缩池底壁具有底壁内环和底壁外环,浓缩池底壁环布于中心支撑柱并与中心支撑柱的周壁连接。浓缩池底壁与中心支撑柱同轴布置。浓缩池侧壁与底壁外环连接,浓缩池侧壁、浓缩池底壁和中心支撑柱周壁共同限定出处理空间。多个周向支撑柱支撑于浓缩池底壁下方。
[0005]上述技术方案中,一般地,耸立浓缩池的面积较大,耸立浓缩池由中心支撑柱和多个周向支撑柱共同支撑,使得耸立浓缩池结构更加稳定,承载能力更好。并且浓缩池底壁与中心支撑柱同轴布置便于耸立浓缩池定心,以提高耸立浓缩池的精度。
[0006]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耸立浓缩池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浓缩池底壁的上表面为第一坡面,第一坡面沿靠近中心支撑柱的方向向下倾斜。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浓缩池底壁的上表面设置为向中心支撑柱倾斜的坡面,这样的耸立浓缩池有利于污水处理。
[000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坡面包括具有第一坡度的第一环面、具有第二坡度的第二环面和具有第三坡度的第三环面,所述第一坡度小于所述第二坡度,所述第二坡度小于所述第三坡度,所述第一环面、所述第二环面和所述第三环面依次连接。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浓缩池的底壁具有从浓缩池沿靠近浓缩池中心的方向依次增大的三个坡度,这样的浓缩池便于污水处理,使得污水处理效果更好。
[00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浓缩池底壁的下表面为第二坡面,第二坡面沿靠近中心支撑柱的方向向下倾斜。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浓缩池底壁的下表面为向中心支撑柱倾斜的坡面,使得浓缩池底壁各处的厚度尽可能的均匀,避免使中心支撑柱和各个周向支撑柱受力不均匀。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坡面包括具有第一坡度的第一环底面、具有第二坡度的第二环底面和具有第三坡度的第三环底面,第一环底面、第二环底面和第三环底面依次连接。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也包括具有不同的坡度的三个环底面,即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与上表面相对应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坡度,能够保障浓缩池的底壁
的厚度均匀,避免出现浓缩池底壁厚度不均影响浓缩池的污水处理质量,也能够避免给底壁支撑结构带来负担。
[00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周向支撑柱包括间隔布置于第一圆周的多个第一支撑柱、间隔布置于第二圆周的多个第二支撑柱和间隔布置于第三圆周的多个第三支撑柱,多个第一支撑柱支撑于第一环面的外环的下方,多个第二支撑柱支撑于第一环面的内环和第二环面的外环的下方,多个第三支撑柱支撑于第二环面的内环和第三环面的外环的下方,第三环面的内环由中心支撑柱支撑;其中,第一圆周、第二圆周和第三圆周同轴布置。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环面径向的两端、第二环面径向的两端和第三环面径向的两端均被支撑,即不同坡度的环面的连接位置均有支撑结构支撑,能够提高浓缩池的结构稳定性。
[00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第三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一个第一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对应的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对应的第三支撑柱位于与耸立浓缩池的径向一致的直线上。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三个圆周上的各个对应的周向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并各个相对应的周向支撑柱位于同一直线上,使得浓缩池底壁能够被稳定的支撑。
[001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周向支撑柱的上端设置为与浓缩池底壁的下表面相配合的倾斜部。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的上端设置为与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的下表面相配合的倾斜部,使得浇筑成型的周向支撑柱的上端与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配合更加紧密,能够提高浓缩池的防漏性能。
[002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中心支撑柱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柱段和第二柱段,第一柱段位于第二柱段的下方,第二柱段的下端与第一柱段连接并位于浓缩池底壁的下表面的下方,第二柱段的上端延伸至浓缩池底壁的上表面的上方。
[0022]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中心支撑柱分为两段,这样会使得浇筑第二柱段的时候能够弥补第一柱段因凝固产生的回缩,使得中心支撑柱与浓缩池底壁之间能够紧密配合。
[002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浓缩池侧壁设有导流渠。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导流渠的设置能够使得耸立浓缩池的处理空间内的多余的水能够被排出,以使处理空间内具有合理的水量,以保证处理任务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6]图1为耸立浓缩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脚手架搭建后的俯视图;
[0028]图3为在脚手架上固定了浇筑模板的俯视图;
[0029]图4为在脚手架上固定了浇筑模板的竖向剖视图;
[0030]图5为在脚手架上固定了浓缩池底壁模板的俯视图。
[0031]图标:100-耸立浓缩池;10-中心位置;11-预留插筋;20-侧面脚手架;21-支杆;22-长横杆;23-短横杆;30-中心脚手架;31-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2-中心支撑柱;40-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1-第一圆周;411-第一支撑柱模板;4111-第一倾斜部;412-第一支撑柱;42-第二圆周;421-第二支撑柱模板;4211-第二倾斜部;4212-第三倾斜部;422-第二支撑柱;43-第三圆周;431-第三支撑柱模板;4311-第四倾斜部;4312-第五倾斜部;432-第三支撑柱;50-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1-浓缩池底壁;511-第一环面;512-第二环面;513-第三环面;514-第一环底面;515-第二环底面;516-第三环底面;517-第一子扇形模板;518-第二子扇形模板;519-第三子扇形模板;60-浓缩池侧壁浇筑模板;61-浓缩池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耸立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支撑柱;浓缩池底壁,所述浓缩池底壁具有底壁内环和底壁外环,所述浓缩池底壁环布于所述中心支撑柱并与所述中心支撑柱的周壁连接,所述浓缩池底壁与所述中心支撑柱同轴布置;浓缩池侧壁,所述浓缩池侧壁与所述底壁外环连接,所述浓缩池侧壁、所述浓缩池底壁和所述中心支撑柱周壁共同限定出处理空间;多个周向支撑柱,所述多个周向支撑柱支撑于所述浓缩池底壁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耸立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池底壁的上表面为第一坡面,所述第一坡面沿靠近所述中心支撑柱的方向向下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耸立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面包括具有第一坡度的第一环面、具有第二坡度的第二环面和具有第三坡度的第三环面,所述第一坡度小于所述第二坡度,所述第二坡度小于所述第三坡度,所述第一环面、所述第二环面和所述第三环面依次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耸立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池底壁的下表面为第二坡面,第二坡面沿靠近所述中心支撑柱的方向向下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耸立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坡面包括具有所述第一坡度的第一环底面、具有所述第二坡度的第二环底面和具有所述第三坡度的第三环底面,所述第一环底面、所述第二环底面和所述第三环底面依次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耸立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周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占起张永昌赵永祥代洋宋毫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