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6808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8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风循环系统、压缩机制冷系统和支撑两者的内框架,所述风循环系统包括空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特别是指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应用的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因其功能丰富、冷量需求大、内部零部件较多,致使其结构复杂,外形尺寸大,质量重,对生产、运输和安装都带来了困难;大尺寸的冷却设备在运输、安装过程中也易变形,影响安装质量,严重时影响产品运行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其外形尺寸大,放置其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间接蒸发冷却设备,以减其外形尺寸,便于生产、运输和安装。
[0004]本技术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风循环系统、压缩机制冷系统和支撑两者的内框架,
[0005]所述风循环系统包括空气-空气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回风进风口侧的将室内回风通过所述回风进风口引入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内与引入其内的室外冷风换热后通过回风排风口排回室内的送回风风机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排风口侧的将所述室外冷风通过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进风口引入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内与引入其内的所述室内回风换热后通过所述室外排风口排出室外的进排风风机组件,
[0006]所述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所述空气
-ꢀ
空气换热器沿着其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内框架的底部周向倾斜的设置在所述内框架上,
[0007]所述蒸发器整体呈平面,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回风排风口处由底部倾斜向上的固定在所述内框架上,所述压缩机设置在该内框架下方,所述冷凝器整体呈平面,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热换器的室外排风口处由底部倾斜向上的固定在所述内框架上,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整体呈V型布置。
[0008]由上,空气-空气换热器沿着其长度方向相对于内框架的底部周向倾斜的设置在所述内框架上,蒸发器设置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回风排风口处,冷凝器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进风口处,当不需要压缩机制冷系统时,只用风循环系统实现制冷,送回风风机抽取室内高温空气送入空气-空气换热器内经过其内的热交换元件换热降温后通过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回风排风口送入室内,进排风风机抽取室外冷风通过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进风口送入空气-空气换热器内通过热交换元件换热升温后通过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排风口排到室外,实现对室内空气温度的控温功能;在需要压缩机制冷系统时,通过送回风风机抽取的室内高温空气通过管道经过蒸发器吸收热量使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回风排风口处的空气降温后通过该回风排风口送回室内,进排风风机抽取室外低温空气进入空气-空气换热器内,通过管道送入设置在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排风口处的冷凝器放
出热量后通过该室外排风口排出室外,该设置通过空气-空气换热器既能实现单独的风机循环制冷,也能实现单独的压缩机制冷或压缩机制冷+风机循环制冷,同时使整个冷却设备结构布置紧凑,减少了该冷却设备的整体尺寸,从而便于搬运和减少其占用面积。
[0009]较佳的,所述送回风风机组件包括其排风口朝向所述回风进风口同时沿着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送回风风机,以及其吸风口与所述第二送回风风机的吸风口相邻且两者中心线垂直的第一送回风风机。
[0010]由上,当有两个或更多送回风风机时,一部分竖直放置,另一部分侧向放置,这样第一、二送回风风机的中心线垂直设置,相比将送回风风机整体竖直放置或整体侧向放置的布置方式减少了该冷却设备的高度和宽度尺寸,使得该冷却设备结构更为紧凑,减少其占用面积。
[0011]较佳的,所述内框架包括上下相连的第一内框架和第二内框架,
[0012]所述第二送回风风机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框架上,
[0013]所述第一送回风风机侧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框架上,
[0014]所述进排风风机组件包括侧向沿着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同平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框架上其吸风口朝向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排风口设置的多个进排风风机,
[0015]所述压缩机制冷系统可拆卸的固设在所述第二内框架上。
[0016]由上,内框架分为上下两段,将第一送回风风机侧向沿着空气
-ꢀ
空气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同平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框架上,其他设置在第二内框架上,在该设备的高度超高时,分成两段便于搬运;另外将第一送回风风机侧向沿着空气-空气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同平面设置也减少了与空气-空气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
[0017]较佳的,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沿着其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内框架的底部周向倾斜45度设置在所述内框架上。
[0018]由上,当倾斜角度为45度时,效果最佳。
[0019]较佳的,所述外壳包括容纳所述内框架的外框架和设置在所述外框架上的组合发泡面板,
[0020]所述组合发泡面板包括U形的第一薄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薄板内的隔热材料,设置在所述隔热材料的上部并将其密封在第一薄板内的第二薄板,以及沿着所述第一薄板、所述第二薄板的边缘将其固连为一体的包边薄板。
[0021]较佳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框架上的喷雾系统,所述喷雾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进风口处的通过管道将高压水输送其内的多个喷雾管,每个所述喷雾管上设置多个可以将所述高压水喷成水雾的喷雾孔,所述进排风风机组件通过所述室外进风口将室外冷风和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形成的所述水雾引入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内与所述送回风风机组件通过所述回风进风口引入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内的室内回风换热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0022]由上,设置有喷雾系统,并通过喷雾管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进风口处形成喷雾,降低该室外进风口处的空气温度,然后通过进排风风机引入空气-空气换热器内与引入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内回风换热,降低室内回风的温度,使回到室内的空气温度降低,采用自然冷量控制室内空气温度的方式比较节能。
[0023]较佳的,所述喷雾系统还包括将水源升压变成所述高压水的高压泵,所述高压泵通过管道与所述喷雾管相连。
[0024]较佳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框架上的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进风口处的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其内的多个喷淋管,所述喷淋管上设置有多个将水喷出的喷淋孔,所述喷淋孔大于所述喷雾孔的孔径,所述进排风风机组件通过所述室外进风口将室外冷风、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形成的所述水雾和所述水滴引入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内与所述送回风风机组件通过所述回风进风口引入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内的室内回风换热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0025]由上,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进风口处设置多个喷淋管,并通过喷淋管喷出水流,通过该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室外进风口进入空气-空气换热器内,与引入其内的室内回风交换热量,降低室内回风的温度,使回到室内的空气温度降低。采用自然冷量控制室内空气温度的方式比较节能。
[0026]较佳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其包括外壳(6)、位于所述外壳(6)内的风循环系统(1)、压缩机制冷系统(5)和支撑两者的内框架(2),所述风循环系统(1)包括空气-空气换热器(12),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的回风进风口的将室内回风通过所述回风进风口引入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内与引入其内的室外冷风换热后通过所述回风排风口排回室内的送回风风机组件(11),以及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的室外排风口的将所述室外冷风通过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的室外进风口引入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内与引入其内的所述室内回风换热后通过所述室外排风口排出室外的进排风风机组件(13),所述压缩机制冷系统(5)包括蒸发器(52)、冷凝器(53)和压缩机(51),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沿着其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内框架(2)的底部周向倾斜的设置在所述内框架(2)上,所述蒸发器(52)整体呈平面,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的回风排风口处由底部倾斜向上的固定在所述内框架(2)上,所述压缩机(51)设置在该内框架(2)的下方,所述冷凝器(53)整体呈平面,设置在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的室外排风口处由底部倾斜向上的固定在所述内框架(2)上,所述蒸发器(52)和冷凝器(53)整体呈V型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回风风机组件(11)包括其排风口朝向所述回风进风口同时沿着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送回风风机(112),以及其吸风口与所述第二送回风风机(112)的吸风口相邻且两者中心线垂直的第一送回风风机(1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2)包括上下相连的第一内框架(21)和第二内框架(22),所述第二送回风风机(112)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框架(22)上,所述第一送回风风机(111)侧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内框架(21)上,所述进排风风机组件(13)包括侧向沿着所述空气-空气换热器(12)的长度方向同平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框架(22)上其吸风口朝向所述室外排风口设置的多个进排风风机(131),所述压缩机制冷系统(5)固设在所述第二内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水方旭明韩凯聂日辉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