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氦气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588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氦气回收系统,包括液氦气化器、储气机构和用于将气体压缩成液体的压缩机;液氦气化器包括液氦入口和氦气出口,储气机构包括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压缩机包括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液氦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盛放待回收液氦的容器连通,氦气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气体入口连通,气体出口通过第三管道与物料入口连通;储气机构内部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分上部为一螺旋腔、下部为一尺寸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腔,螺旋腔的下部与锥形腔的顶部连通,气体入口设置在螺旋腔的上部,气体出口设置在锥形腔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氦气回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成本低等优点。成本低等优点。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氦气回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气体回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氦气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氦气化学性质稳定,为一惰性气体,广泛应用在科研领域。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氦气产量较低,因此需要对氦气进行回收和利用。在现有的氦气回收系统中,均采用氦气回收压缩机、回收气囊和高压钢瓶组等设备构成回收系统,氦气压缩机的低压吸气端和回收气囊以及氦气回收末端串联连接,氦气回气系统的压力受不同用户的回气量以及氦气回收压缩机启停等因素影响,较难稳定。同时,回收系统中无氦气纯度的监测部件,如果氦气回收系统进入杂质气体,可能导致液氦杜瓦冰堵,对实验人员和贵重实验设备造成严重损害,大量的杂质气体进入氦气液氦装置,也将导致氦气液化装置无法工作。
[000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开号为CN203428912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氦气回收装置,该装置包括氦气回收压缩机(30)、第一氦气回收气囊(2)和高压氦气钢瓶组(31),其中七个移动杜瓦均通过氦气回收总进口(36)依次与第一氦气回收气囊(2)、氦气回收压缩机(30)、高压氦气钢瓶组(31)管道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氦气回收总进口(36)与第一氦气回收气囊(2)之间的管道上并联一个氦气缓冲罐(1),氦气缓冲罐(1)通过真空泵(6)和氦气循环泵(7)依次与第二氦气回收气囊(3)、氦气回收压缩机(30)串联,各设备间通过氦气管道连接,在氦气缓冲罐(1)上设有真空抽口(4)、氦气纯度分析抽口(5)、压力测点和温度测点。该结构通过设置压力测点等结构来测试系统回收压力,并可以调节氦气回收系统压力,而且能分析氦气回收的纯度并及时处理。
[0004]上述结构很好的对回收氦气系统的稳定性和纯度进行了控制,但该装置主要借助了大量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并且还需要进行取样分析,增加了成本,操作也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的氦气回收系统。
[0006]一种氦气回收系统,所述氦气回收系统包括液氦气化器、储气机构和用于将气体压缩成液体的压缩机;所述液氦气化器包括液氦入口和氦气出口,所述储气机构包括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压缩机包括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所述液氦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盛放待回收液氦的容器连通,所述氦气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与储气机构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出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压缩机的物料入口连通;所述储气机构内部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分为两部分,上部为一螺旋腔,下部为一尺寸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腔,所述螺旋腔的下部与锥形腔的上部连通,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入口设置在螺旋腔的顶部,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出口设置在锥形腔的底部。
[0007]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有一用于观察管道内部环境的透明观察部。
[0008]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透明观察部设置在第三管道上靠近压缩机的一端。
[0009]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氦气回收系统还包括充气罐,所述充气罐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压缩机的物料出口连通。
[0010]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四管道远离压缩机的一端连通有若干第一支管,所述第一支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充气罐的数量与第一支管数量相匹配,每个充气罐分别与一根第一支管相连通。
[0011]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空腔的顶部。
[0012]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储气机构为气囊或气罐。
[0013]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
[0014]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盛放待回收液氦的容器为液氦瓶。
[0015]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管道远离液氦气化器的一端连通有若干第二支管,所述液氦瓶的数量与第二支管,每个液氦瓶分别与一根第二支管相连通,各第二支管上均设有一阀门。
[00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结构的设置,通过将储气机构的内部空腔设置成上部螺旋腔、下部锥形腔的结构,氦气在进入腔体后,经压缩机的作用下,能够使得氦气在螺旋腔中加速气体的流动,更好的将腔体以及其他管道中的空气排出;并且由于氦气的比重较空气小,气体从上部进入能够更好的排除空气;同时,采用逐渐向下缩小的锥形腔,并将气体出口设置在锥形腔的底部,能够进一步便于将空气排出,也能够减少混入空气中的氦气在系统量排出空气的过程中的量,避免浪费;同时,也无需像传统的回收系统一样设置过多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操作也更为简单。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氦气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1、液氦气化器;2、储气机构;3、压缩机;4、液氦瓶;5、充气罐;6、第一管道;7、第二管道;8、第三管道;9、第四管道;10、阀门;11、液氦入口;12、氦气出口;21、气体入口;22、气体出口;23、螺旋腔;24、锥形腔;31、物料入口;32、物料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0]一种氦气回收系统,所述氦气回收系统包括液氦气化器、储气机构和用于将气体压缩成液体的压缩机;所述液氦气化器包括液氦入口和氦气出口,所述储气机构包括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压缩机包括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所述液氦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盛放待回收液氦的容器连通,所述氦气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与储气机构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出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压缩机的物料入口连通;所述储气机构内部设有
一空腔,所述空腔分为两部分,上部为一螺旋腔,下部为一尺寸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腔,所述螺旋腔的下部与锥形腔的上部连通,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入口设置在螺旋腔的顶部,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出口设置在锥形腔的底部。
[0021]氦气的回收过程如下:待回收的液氦容器中的液氦通过第一管道经液氦入口进入液氦汽化器后,变成氦气然后从氦气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进入储气机构中;在储气机构中氦气的行走过程为,氦气先通过储气机构的气体入口进入空腔中,首先进入空腔的上部螺旋腔中,然后通过螺旋腔向下到达锥形腔,再经设置在锥形腔底部的气体出口进入第三管道;然后通过第三管道进入压缩机的物料入口,经压缩后从物料出口排出,然后进行通过外置的回收容器进行回收。
[0022]采用上述结构的设置,通过将储气机构的内部空腔设置成上部螺旋腔、下部锥形腔的结构,氦气在进入腔体后,经压缩机的作用下,能够使得氦气在螺旋腔中加速气体的流动,更好的将腔体以及其他管道中的空气排出;并且由于氦气的比重较空气小,气体从上部进入能够更好的排除空气;同时,采用逐渐向下缩小的锥形腔,并将气体出口设置在锥形腔的底部,能够进一步便于将空气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氦气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氦气回收系统包括液氦气化器、储气机构和用于将气体压缩成液体的压缩机;所述液氦气化器包括液氦入口和氦气出口,所述储气机构包括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压缩机包括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所述液氦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盛放待回收液氦的容器连通,所述氦气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与储气机构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出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压缩机的物料入口连通;所述储气机构内部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分为两部分,上部为一螺旋腔,下部为一尺寸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腔,所述螺旋腔的下部与锥形腔的顶部连通,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入口设置在螺旋腔的上部,所述储气机构的气体出口设置在锥形腔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氦气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有一用于观察管道内部环境的透明观察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氦气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观察部设置在第三管道上靠近压缩机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氦气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超廖如俊黄健文田兵周洛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粤佳气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