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VDC多层共挤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5645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52
一种PVDC多层共挤模具,包括外锥模盘和内锥模盘,外锥模盘与内锥模盘锥、端两面配合连接。其中,锥、端两面之间的缝隙为包裹层流道;包裹层流道的流入端与进料连接器连通,流出端与融汇腔连通;所述包裹层流道包括设在外锥模盘与内锥模盘端面上的平面流道和设在外锥模盘与内锥模盘锥面上的锥面流道;所述平面流道采用一分二、二分四的对称分流结构,包括首尾交替连通的两层周向分流道和三级径向分流道;在最内一级径向分流道的末端连通有同向旋转的螺旋分流道,各螺旋分流道与锥面流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包裹层流道保证包裹料在流量上、流速上的均匀一致,解决了包裹层厚度不均的问题,提高了良品率,延长了维护周期,并提高了生产效率。产效率。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VDC多层共挤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PVDC多层共挤模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PVDC多层共挤模具。

技术介绍

[0002]PVDC多层共挤拉伸薄膜,是以PVDC为底层,以共挤方式在PVDC底层外包裹多层不同材质的新型包装材料。包裹层的材质可以是PVDC、PE、EVA、PP(聚丙烯)、PA等,这些材质与PVDC性能互补,使PVDC多层共挤拉伸薄膜成为一种综合性能极佳的包装材料。
[0003]现有的PVDC多层共挤模具在对PVDC料柱进行包裹时,经常出现包裹层厚度不均的问题,需要对共挤模具进行研配修磨。究其原因是因为包裹层流道设计不合理,致使包裹料在流量上、流速上存在差异,在融汇阶段容易造成包裹料挤料、分料的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PVDC多层共挤模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PVDC多层共挤模具,包括与PVDC挤出机连接的外锥模盘,还包括与模头连接的内锥模盘,在外锥模盘、内锥模盘上均设有对应连通的PVDC料挤出孔;外锥模盘与内锥模盘锥、端两面配合连接,其中,锥、端两面之间的缝隙为包裹层流道;包裹层流道的流入端与进料连接器连通,流出端与融汇腔连通;所述包裹层流道包括设在外锥模盘与内锥模盘端面上的平面流道和设在外锥模盘与内锥模盘锥面上的锥面流道;所述平面流道采用一分二、二分四的对称分流结构,包括首尾交替连通的两层周向分流道和三级径向分流道;在最内一级径向分流道的末端连通有同向旋转的螺旋分流道,各螺旋分流道与锥面流道连通。
[0006]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在锥面流道的流入端设有与各螺旋分流道相通的缓冲流道,缓冲流道的截面面积大于锥面流道在其余部分的截面面积。
[0007]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在两层周向分流道中,靠外的一层周向分流道的圆心角为180
°
,靠内的一层周向分流道的圆心角为45
°

[0008]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各螺旋分流道的螺旋角均为225
°

[0009]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周向分流道、所述径向分流道的截面均为圆形。
[0010]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两层周向分流道、三级径向分流道的截面面积由外向内,依次减小。
[0011]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
技术介绍
,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的包裹层流道保证包裹料在流量上、流速上的均匀一致,解决了包裹层厚度不均的问题,提高了良品率。
[0013]本技术不需要经常对共挤模具进行研配修磨,因此延长了维护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包裹层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PVDC挤出机;2、外锥模盘;3、模头;4、内锥模盘;5、PVDC料挤出孔;6、包裹层流道;61、平面流道;611、周向分流道;612、径向分流道;613、螺旋分流道;62、锥面流道;621、缓冲流道;7、进料连接器;8、融汇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8]一种PVDC多层共挤模具,如图1所示,包括与PVDC挤出机1连接的外锥模盘2,还包括与模头3连接的内锥模盘4,在外锥模盘2、内锥模盘4上均设有对应连通的PVDC料挤出孔5。外锥模盘2与内锥模盘4锥、端两面配合连接,其中,锥、端两面之间的缝隙为包裹层流道6。包裹层流道6的流入端与进料连接器7连通,流出端与融汇腔8连通。
[0019]如图2所示,所述包裹层流道6包括设在外锥模盘2与内锥模盘4端面上的平面流道61和设在外锥模盘2与内锥模盘4锥面上的锥面流道62。所述平面流道61采用一分二、二分四的对称分流结构,包括首尾交替连通的两层周向分流道611和三级径向分流道612。在最内一级径向分流道612的末端连通有同向旋转的螺旋分流道613,各螺旋分流道613与锥面流道62连通。具体的,在两层周向分流道611中,靠外的一层周向分流道611的圆心角为180
°
,靠内的一层周向分流道611的圆心角为45
°
。各螺旋分流道613的螺旋角均为225
°
。所述周向分流道611、所述径向分流道612的截面均为圆形,而且两层周向分流道611、三级径向分流道612的截面圆面积由外向内,依次减小。由此可以看出,平面流道61中的每一个流道的流通距离均相等,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流道内的包裹料在流量上、流速上的均匀一致。
[0020]为了使包裹料的挤出量稳定,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在锥面流道62的流入端设有与各螺旋分流道613相通的缓冲流道621,缓冲流道621的截面面积大于锥面流道62在其余部分的截面面积。缓冲流道621具有一定的缓冲容积,能够对进入锥面流道62内的包裹料起到缓冲的作用,使包裹料稳定地进入融汇腔8内,并且均匀地包裹在PVDC料柱上。
[0021]本技术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VDC多层共挤模具,包括与PVDC挤出机(1)连接的外锥模盘(2),还包括与模头(3)连接的内锥模盘(4),在外锥模盘(2)、内锥模盘(4)上均设有对应连通的PVDC料挤出孔(5);外锥模盘(2)与内锥模盘(4)锥、端两面配合连接,其中,锥、端两面之间的缝隙为包裹层流道(6);包裹层流道(6)的流入端与进料连接器(7)连通,流出端与融汇腔(8)连通;其特征是:所述包裹层流道(6)包括设在外锥模盘(2)与内锥模盘(4)端面上的平面流道(61)和设在外锥模盘(2)与内锥模盘(4)锥面上的锥面流道(62);所述平面流道(61)采用一分二、二分四的对称分流结构,包括首尾交替连通的两层周向分流道(611)和三级径向分流道(612);在最内一级径向分流道(612)的末端连通有同向旋转的螺旋分流道(613),各螺旋分流道(613)与锥面流道(62)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VDC多层共挤模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芳谢光寿冼毅坚陈明刚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恒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