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5456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48
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壳体及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内层端子和外层端子,所述内层端子及所述外层端子分别包括悬臂、固定部及焊接脚,所述内层端子的所述悬臂具有向前延伸的内接触臂,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悬臂具有向前延伸的外接触臂、抵压臂,所述内接触臂与所述外接触臂左右对齐,所述抵压臂向内侧抵压所述内接触臂,所述内层端子的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内接触臂、所述外接触臂的摆动方向层叠在一起,提高内接触臂接触配对连接器所需要的正向力,同时起到部分通流作用,提高载流能力。提高载流能力。提高载流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传输大功率电源的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CN206789746U号专利记载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壳体及容纳在绝缘壳体中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为双层结构,并且包括位于其内层的内层端子和位于其外层的外层端子。内层端子通常由铜制成,导电性高,但是太软,弹性低,外层端子通常由不锈钢制成,导电性低,但弹性高,外层端子抵压在内层端子上,提高了整个导电端子的弹力,保证电气接触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提高导流能力的电源连接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壳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内层端子和外层端子,所述内层端子及所述外层端子分别包括悬臂、固定部及焊接脚,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悬臂和所述焊接脚,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壳体固定,所述内层端子的所述悬臂具有向前延伸的内接触臂,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悬臂具有向前延伸的外接触臂、抵压臂,所述内接触臂与所述外接触臂左右对齐,所述抵压臂沿所述内接触臂的方向向内侧抵压所述内接触臂,所述内层端子的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内接触臂、所述外接触臂的摆动方向层叠在一起。
[000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接触臂和所述外接触臂呈弧形,并且具有位于同一弧面的接触面,用于与配对连接器电性接触和弹性接触。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层端子包括左右平行的两个所述外接触臂,所述抵压臂位于两所述外接触臂之间,所述内接触臂介于两所述外接触臂之间。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接触臂和所述抵压臂之间具有贯穿所述外层端子的外狭槽;所述内接触臂和所述内接触臂之间具有贯穿所述内层端子及所述外层端子的内狭槽。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抵压臂前端具有朝向所述内接触臂弯折的折弯端,所述折弯端抵压所述内接触臂。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接触臂具有朝向所述抵压臂的弧形凹槽,所述折弯端抵持于所述凹槽内。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壳体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绝缘块,所述内层端子和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固定部插入成型或组装于所述绝缘块。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二水平
部及从所述第一水平部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水平部的连接部,所述内层端子的所述第一水平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水平部和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第一水平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水平部分别层叠在一起。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后部、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前部和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绝缘块中。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位于前端的插接孔、位于后端的凹部及连通所述插接孔和所述凹部的端子槽,所述内层端子和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悬臂向前穿过所述端子槽,所述内接触臂和所述外接触臂位于所述插接孔,所述内层端子采用纯铜材质,所述外层端子采用铜合金材质。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的内层端子的所述悬臂具有向前延伸的内接触臂,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悬臂具有向前延伸的外接触臂、抵压臂,所述内接触臂与所述外接触臂左右对齐,所述抵压臂沿所述内接触臂摆动方向向内侧抵压所述内接触臂,提高内接触臂接触配对连接器所需要的正向力,同时起到部分通流作用,所述内层端子的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内接触臂、所述外接触臂的摆动方向层叠在一起,进一步提高电源端子的导流能力,提高载流能力。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剖视图。
[0018]图4是图4圆圈内的放大图。
[0019]图5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显示绝缘块和电源端子分开。
[0020]图6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100,用于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供配对连接器(未图示)插接。该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壳体及收容于绝缘壳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20。
[0022]绝缘壳体包括绝缘本体11及组装于绝缘本体11内的绝缘块12,导电端子20插入成型或组装于绝缘块12上,绝缘块12和导电端子20组成端子模组。
[0023]绝缘本体11包括位于前端的插接孔(未图示)、位于后端的凹部112及连通插接孔与凹部112的端子槽111,插接孔用于供配对连接器插入,凹部112内侧壁设有卡扣槽115,绝缘块12向前组装固定于凹部112内,绝缘块12外侧面设有卡扣块125,与卡扣槽115卡扣固定在一起。
[0024]导电端子20包括内层端子21和外层端子22,内层端子21采用纯铜材质,虽然弹性低,但导电性高;外层端子22采用高导铜合金材质。内层端子21和外层端子22分别包括悬臂211、221、固定部212、222和焊接脚213、223,固定部212、222连接悬臂211、221和焊接脚213、223。内层端子21的悬臂211前端设有弧形的内接触臂2110,外层端子22的悬臂221前端设有
两弧形的外接触臂2210及位于该两外接触臂2210之间的抵压臂2211,两外接触臂2210左右平行,抵压臂2211和外接触臂2210之间具有上下贯穿外层端子21的外狭槽210),内接触臂2110与外接触臂2210左右对齐,它们之间具有贯穿内层端子21和外层端子22的内狭槽220,内接触臂2110与外接触臂2210位于绝缘本体11插接孔中,用于与配对连接器多点接触。
[0025]外接触臂2210向前延伸超过抵压臂2211,外层端子22还包括位于抵压臂2211前方的开口2212,开口2212介于两外接触臂2210之间。内接触臂2110伸入该开口2212中,内接触臂2110与两外接触臂2210的接触弧面位于同一弧面内。抵压臂2211沿内接触臂2110摆动方向向内侧抵压于内接触臂2110上,增加内接触臂2110接触配对连接器所需要的正向力,同时起到部分通流作用。抵压臂2211前端具有朝向内接触臂2110的折弯端2213,内接触臂2110具有朝向外侧的弧形凹槽2113,折弯端2213抵持于内接触臂2110的凹槽2113内壁。
[0026]固定部212、222包括第一水平部2121、2221、第二水平部2122、2222及从第一水平部2121、2221弯折延伸至第二水平部2122、2222的连接部2123、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壳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内层端子和外层端子,所述内层端子及所述外层端子分别包括悬臂、固定部及焊接脚,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悬臂和所述焊接脚,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绝缘壳体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端子的所述悬臂具有向前延伸的内接触臂,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悬臂具有向前延伸的外接触臂、抵压臂,所述内接触臂与所述外接触臂左右对齐,所述抵压臂沿所述内接触臂的方向向内侧抵压所述内接触臂,所述内层端子的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外层端子的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内接触臂、所述外接触臂的摆动方向层叠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接触臂和所述外接触臂呈弧形,并且具有位于同一弧面的接触面,用于与配对连接器电性接触和弹性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端子包括左右平行的两个所述外接触臂,所述抵压臂位于两所述外接触臂之间,所述内接触臂介于两所述外接触臂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触臂和所述抵压臂之间具有贯穿所述外层端子的外狭槽;所述内接触臂和所述内接触臂之间具有贯穿所述内层端子及所述外层端子的内狭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永炽郭荣哲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