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5256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包括:控制器;倾角传感器,所述倾角传感器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上,倾角传感器Z轴与导线夹持孔中轴线垂直,所述倾角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导线夹持孔,导线夹持孔与导线相匹配;北斗通信模块,所述北斗通信模块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上,北斗通信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控制器、倾角传感器和北斗通信模块电连接;云服务器,所述北斗通信模块与云服务器无线连接。以解决现有技术检测效率较低,检测成本较高的问题。测成本较高的问题。测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输电线路倾角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输电线路倾角是输电线路设计和运行的主要指标,它关系到线路的运行安全,因此必须控制在设计规定的范围内。输电线路倾角随着运行时间增加和气候及沿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输电线路倾角会产生变化,造成输电线路对地或对交跨物安全距离不能满足规程要求,威胁线路的安全运行,甚至造成线路故障,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威胁。因此,输电线路倾角需要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并且在线路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实时监测线路倾角情况,以反映线路的运行情况,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以便输电线路更加安全的运行。
[0003]目前,输电线路倾角测量只能通过人工定期到指定点检测,由于检测点众多,且检测点地域分布广泛,多分布在荒山野岭,导致检测效率较低,检测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包括:
[0006]控制器;
[0007]倾角传感器,所述倾角传感器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上,倾角传感器Z轴与导线夹持孔中轴线垂直,所述倾角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0008]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导线夹持孔,导线夹持孔与导线相匹配;
[0009]北斗通信模块,所述北斗通信模块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上,北斗通信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
[0010]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控制器、倾角传感器和北斗通信模块电连接;
[0011]云服务器,所述北斗通信模块与云服务器无线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0013]上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下表面设有第一半孔,所述第一半孔为与导线相匹配的半圆柱形凹槽;
[0014]下连接件,所述下连接件上表面设有第二半孔,所述第二半孔为与导线相匹配的半圆柱形凹槽,下连接件与上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下连接件与下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时,第一半孔与第二半孔组成导线夹持孔;
[0015]其中,连接机构的重心位于下连接件第二半孔中心轴线正下方。
[001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
[0017]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设置在上连接件第一半孔以外的下表面;
[0018]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设置在下连接件第二半孔以外的上表面,第二磁铁上表面与第一磁铁下表面磁极相异;
[0019]其中,下连接件与上连接件通过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互吸引可拆卸连接。
[002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
[0021]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上连杆和下卡槽,上连杆包括4根,4根上连杆前后对称且左右对称分布在上连接件上,上连杆一端固定连接上连接件,上连杆另一端位于上连接件下表面以下,上连杆与上连接件下表面垂直,上连杆位于上连接件下表面以下的一端固定连接橡胶球,所述橡胶球直径大于上连杆直径,所述下卡槽开设在下连接件上表面,下卡槽与下连接件上表面垂直,下卡槽与上连杆数量相同,下卡槽与上连杆位置对应,下卡槽直径大于上连杆直径小于橡胶球直径。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孔表面和第二半孔表面固定连接一层绝缘橡胶。
[0023]进一步地,还包括:
[0024]光伏板,所述光伏板设置在上连接件上表面;
[0025]过压保护模块,所述过压保护模块与光伏板电连接;
[0026]整流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过压保护模块电连接;
[0027]电源管理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整流模块电连接,并与蓄电池电连接。
[0028]进一步地,还包括:
[0029]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绝缘橡胶层表面,夹持孔夹持在输电线路上时温度传感器与输电线路接触,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0030]进一步地,还包括:
[0031]感应取电模块,所述感应取电模块与过压保护模块电连接。
[0032]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取电模块包括:
[0033]第一拱形铁芯,所述第一拱形铁芯设置在上连接件上,第一拱形铁芯的内径大于导线夹持孔内径,第一拱形铁芯的中轴线与导线夹持孔的中轴线平行,第一拱形铁芯的中轴线位于第一半孔外;
[0034]第二拱形铁芯,所述第二拱形铁芯设置在下连接件上,第二拱形铁芯的内径大于导线夹持孔内径,第二拱形铁芯的中轴线与导线夹持孔的中轴线平行,第二拱形铁芯的中轴线位于第二半孔外,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时,第一拱形铁芯两个下端面分别与第二拱形铁芯两个下端面接触;
[0035]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缠绕在第一拱形铁芯上,感应线圈与过压保护模块电连接。
[003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
[0037]1)本技术中通过连接机构上的夹持孔将倾角传感器固定在输电线路上,由于倾角传感器的Z轴与导线夹持孔的中轴线垂直,输电线路的倾斜角与倾角传感器测量到的倾斜角相同,倾角传感器将测量数据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北斗通信模块检测当前位置的坐标,然后再控制北斗通信模块通过短报文功能同时将倾角传感器测量数据和当前位置坐标通过无线电信号发送给云服务器,从而实现对输电线路的倾角进行实时测量,并对测量数据标记准确的坐标位置,方便运维人员查找,本技术对输电线路倾角的测量无需人工测量,而是采用实时测量无线传输给云服务器,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0038]2)本技术使用时将分开的上连接件上的第一半孔和下连接件的第二半孔夹持在输电线路的导线上,将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倾角传感器被固定在输电线路的导线上,而连接机构的重心位于下连接件第二半孔中心轴线正下方,使得连接机构由于受到重力作用,重心始终处于输电线路的导线正下方,保持倾角传感器在垂直于输电线路的长度方向的X轴或Y轴与水平面平行;
[0039]3)本技术通过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间的磁吸力可拆卸连接,在将连接机构安装在输电线路上时,只需将上连接件和下连接间相互合拢,通过上连接件和下连接间的磁吸力即可将连接机构固定在输电线路上,无需拧螺栓等动作,对于高空作业更加便捷;
[0040]4)本技术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间的连接,通过上连杆与固定在上连杆上的橡胶球插入下卡槽,由于下卡槽直径大于上连杆直径小于橡胶球直径,从而将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相互可拆卸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间的连接保险,避免了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消磁时连接机构从输电线路的导线上脱落的问题;
[0041]5)本技术通过在第一半孔表面和第二半孔表面固定连接一层绝缘橡胶,一是增加连接机构与输电线路的导线间的摩擦力,避免连接机构与输电线路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导致测量不准;而是起到绝缘作用,避免导线上的电流传导到控制器等电子元件上产生破坏作用;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1);倾角传感器(2),所述倾角传感器(2)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上,倾角传感器(2)Z轴与导线夹持孔中轴线垂直,所述倾角传感器(2)与控制器(1)电连接;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导线夹持孔,导线夹持孔与导线(13)相匹配;北斗通信模块(4),所述北斗通信模块(4)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上,北斗通信模块(4)与控制器(1)电连接;蓄电池(3),所述蓄电池(3)与控制器(1)、倾角传感器(2)和北斗通信模块(4)电连接;云服务器(5),所述北斗通信模块(4)与云服务器(5)无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上连接件(1201),所述上连接件(1201)下表面设有第一半孔(12011),所述第一半孔(12011)为与导线(13)相匹配的半圆柱形凹槽;下连接件(1202),所述下连接件(1202)上表面设有第二半孔(1221),所述第二半孔(1221)为与导线(13)相匹配的半圆柱形凹槽,下连接件(1202)与上连接件(1201)可拆卸连接,下连接件(1202)与下连接件(1202)连接在一起时,第一半孔(12011)与第二半孔(1221)组成导线夹持孔;其中,连接机构的重心位于下连接件(1202)第二半孔(1221)中心轴线正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一磁铁(12013),所述第一磁铁(12013)设置在上连接件(1201)第一半孔(12011)以外的下表面;第二磁铁(12023),所述第二磁铁(12023)设置在下连接件(1202)第二半孔(1221)以外的上表面,第二磁铁(12023)上表面与第一磁铁(12013)下表面磁极相异;其中,下连接件(1202)与上连接件(1201)通过第一磁铁(12013)和第二磁铁(12023)相互吸引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基于北斗的输电线路倾角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上连杆(12014)和下卡槽(12024),上连杆(12014)包括4根,4根上连杆(12014)前后对称且左右对称分布在上连接件(1201)上,上连杆(12014)一端固定连接上连接件(1201),上连杆(12014)另一端位于上连接件(1201)下表面以下,上连杆(12014)与上连接件(1201)下表面垂直,上连杆(12014)位于上连接件(1201)下表面以下的一端固定连接橡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林祖自银鲁红专罗志刚谢红飞杨威陈永松唐光华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盘江煤电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