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3604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2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立柱固定在平台支架上并可随所述平台支架移动,工作台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工作台能够升降,并承载操作者;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立柱升降;所述立柱包括至少三个依次套设的套管,所述工作台与外侧套管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减速机、刹车和第一推杆,所述第一电机经由所述推杆驱动所述外侧套管移动,所述套管上设有滚轮,所述滚轮上设有链条,所述链条两端分别与安置该所述滚轮的套管外侧和内侧的套管连接。该高空作业平台采用纯电驱动升降平台运动与小车运行,安全环保、噪声小,更加适合室内作业,符合社会节能减排的需求;升降结构稳定性高,结构紧凑,对安装空间要求较低。对安装空间要求较低。对安装空间要求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空作业平台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

技术介绍

[0002]高空作业平台(Aerial work platform)是服务于各行业高空作业、设备安装、检修等可移动性高空作业的产品。高空作业平台相关产品主要有: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车载式高空作业平台、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铝合金高空作业平台、套缸式高空作业平台六大类。其多采用发动机或液压方式来为升降机构提供动力举升工作平台,普遍存在噪音大、尾气污染严重,或容易漏油、检修不便等问题。尤其对于在室内空间或建筑物外部应用较多的升降小车,对升降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污染更为敏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采用纯电驱动升降平台运动与小车运行,安全环保、噪声小,更加适合室内作业,符合社会节能减排的需求;升降结构稳定性高,结构紧凑,对安装空间要求较低。
[0004]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所述立柱固定在平台支架上并可相对所述平台支架上下伸缩;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工作台能够随所述立柱升降,并承载操作者;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立柱升降;所述立柱包括至少三个依次套设的套筒,所述工作台与外侧套筒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减速机、刹车和第一推杆,所述第一电机经由所述推杆驱动所述外侧套筒移动,所述套筒上设有滚轮,所述滚轮上设有链条,所述链条两端分别与安置该所述滚轮的套筒外侧和内侧的套筒连接。
[0005]采用电动推杆配合链条传动方式实现套筒同步升降,避免发动机或液压驱动产生的维修成本和环境问题,采用减速机、刹车与电机集成的结构形式,直接对第一电机进行刹车,降低了对小车空间布置的要求。
[0006]作为一种优选,下侧的所述套筒依次插入上侧的所述套筒内,所述套筒的侧壁上设有竖板,所述竖板上转动连接有所述滚轮,所述链条一端与安置该所述滚轮的套筒外侧的套筒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竖板上。
[0007]采用上套筒套设下套筒的方式,便于设置外部的工作台,且安装立柱所需空间较小。
[0008]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竖板的数量为两个或三个,所述竖板相互平行,所述竖板之间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对称设有两个所述链条。
[0009]由此保证驱动套筒伸缩过程中的直线性,避免出现套筒倾斜卡死的情况。
[0010]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推杆与位于中间层的所述套筒连接。
[0011]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工作台包括底板以及由所述底板向上延伸的护板,所述护板上设有竖杆,所述竖杆上设有横梁,所述外侧套筒上设有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所述下连接件与所述护板连接,所述横梁架设在所述上连接件上,以保证工作台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套筒局部应力过大的情况。
[0012]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工作台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可相对移动的下板和上板,所述上板上设有内侧板,所述下板上设有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内侧板上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底座,以及可相对所述底座沿水平转轴转动的铰接件,所述铰接件上设有限位件,转动铰接件可实现所述限位件相对所述限位槽移动。
[0013]由此可实现工作台的长度扩展,以扩大其使用范围,限位结构的设置保证了其结构的稳定性。
[0014]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内侧板上相对设有边框,两个所述边框上分别设有可对开的门,所述门上设有手动控制器。
[0015]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立柱下侧设有小车,所述小车上设有第二电机,以及两个主动轮和两个可相对所述小车转动的行走轮,两个所述行走轮通过连杆连接,所述第二向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与所述连杆铰接,通过第二电机驱动行走轮的同步转动以实现转向。
[001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小车内设有电池,所述电池位于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中间位置,可提高小车的稳定性。
[0017]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纯电驱动升降平台运动与小车运行,降低了维修成本,同时具有安全环保、不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噪声小的优点,更加适合室内作业,符合社会节能减排的需求;升降结构稳定性高,结构紧凑,对安装空间要求较低。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升降机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升降机构剖视图。
[0019]图中的标号如下:1.立柱,11.套筒,111.外侧套筒,112.第一套筒,113.第二套筒,114.第三套筒,115.内侧套筒,12.上连接件,13.下连接件,2.平台支架,3.工作台,31.底板,32.护板,33.竖杆,34.横梁,35.上板,36.下板,37.内侧板,371.边框,372.门,373.手动控制器,38.外侧板,381.限位槽,4.驱动机构,41.第一电机,42.第一推杆,43.滚轮,44.链条,45.竖板,451.旋转轴,46.第一丝杠,5.限位机构,51.底座,52.铰接件,53.限位件,6.小车,61.行走轮,62.连杆,63.第二电机,64.第二推杆,65.侧板,66.顶板,67.挡板,68.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中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1至图6所示,该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中,立柱1固定在平台支架2上并可在垂向上伸缩,工作台3与立柱1连接,工作台3能够在立柱1的作用下升降,并承载操作者。驱动机构4驱动立柱1伸缩,立柱1包括四个依次套设的套筒11,由外至内依次为外侧套筒111、第一套筒112、第二套筒113、第三套筒114以及内侧套筒115,工作台3与外侧套筒111连接。驱动机构4包括第一电机41、减速机、刹车和第一推杆42,第一电机41经由第一推杆42驱动第三套筒114上下移动。第一套筒112、第二套筒113和第三套筒114上各设有一个滚轮43,各个滚轮43上均设有一个链条44,链条44两端分别与安置该滚轮43的套筒外侧和内侧的套筒连接,即第一套筒112上的滚轮上的链条两端分别与外侧套筒111和第二套筒113连接,第二套筒113上的滚轮上的链条两端分别与第一套筒112和第三套筒114连接,第三套筒114上的滚轮上的链条两端分别与第二套筒113和内侧套筒115连接。第一推杆42上端与第三套筒114连接并推动第三套筒114上移,此时第三套筒114通过链条带动第二套筒113移动,内侧套筒115相对第一电机41固定,其与第一丝杠46配合组成伸缩套筒的稳定基础。第二套筒113与第一套筒112上移的同时带动外侧的套筒移动,即实现套筒的同步移动。第一推杆42驱动第二套筒113下移时,其与套筒在重力作用匀速下降。
[0022]采用电动推杆配合链条44传动方式实现套筒11同步升降,可避免发动机或液压驱动产生的维修成本和环境问题,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所述立柱(1)固定在平台支架(2)上并可相对所述平台支架(2)上下伸缩;工作台(3),所述工作台(3)与所述立柱(1)连接,所述工作台(3)能够随所述立柱(1)升降,并承载操作者;驱动机构(4),所述驱动机构(4)驱动所述立柱(1)升降;所述立柱(1)包括至少三个依次套设的套筒(11),所述工作台(3)与外侧套筒(111)连接;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第一电机(41)、减速机、刹车和第一推杆(42),所述第一电机(41)经由所述第一推杆(42)驱动所述外侧套筒(111)移动,所述套筒(11)上设有滚轮(43),所述滚轮(43)上设有链条(44),所述链条(44)两端分别与安置该所述滚轮(43)的套筒(11)外侧和内侧的套筒(1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下侧的所述套筒(11)依次插入上侧的所述套筒(11)内,所述套筒(11)的侧壁上设有竖板(45),所述竖板(45)上转动连接有所述滚轮(43),所述链条(44)一端与安置该所述滚轮(43)的套筒(11)外侧的套筒(11)连接、另一端相对所述竖板(45)固定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1)上的所述竖板(45)的数量为两个或三个,所述竖板(45)相互平行,所述竖板(45)之间设有旋转轴(451),所述旋转轴(451)上对称设有两个所述链条(4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杆(42)与位于中间层的所述套筒(11)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升降式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3)包括底板(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树根许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鼎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