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安全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2848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安全枕头,包括上层枕芯、下层枕芯和智能控制装置,上层枕芯和下层枕芯紧密贴合;下层枕芯底部开设一凹槽,用于安置智能控制装置;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安装电路板及设于安装电路板上的电源模块、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马达模块、感应监测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和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用于控制装置的供电和断电;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用于装置的开启和关闭;感应监测模块用于实时收集和监测用户睡眠时的生理指标并发送到控制器模块;马达模块用于模拟自然潮汐的渐强振动频率并当检测到用户呼吸中断时及时唤醒用户;控制器模块用于将用户睡眠时的生理指标与控制器模块中存储的标准睡眠指标进行计算和对比并将结果通过无线连接模块发送至外部智能终端。结果通过无线连接模块发送至外部智能终端。结果通过无线连接模块发送至外部智能终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安全枕头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安全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安全枕头。

技术介绍

[0002]枕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目前市场上做为产品的枕头以及相关专利等,大多仍采用传统的制造工艺和方法提高其舒适性,不足以满足部分用户群体的需求,如呼吸道疾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等在睡眠过程中突然产生呼吸中断、呼吸暂停等问题需要干预。
[0003]本技术的方案便是针对上述问题对现有枕头进行的改进,从而在保障用户舒适感的同时,提出这类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安全枕头,通过上下双层枕芯的设计,设置感应监测模块和马达模块,对用户睡眠时的生理指标进行收集和监测,并给出建议,通过模拟自然潮汐的渐强振动频率,从而及时唤醒用户。
[0005]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智能安全枕头,包括上层枕芯、下层枕芯和智能控制装置,其中:
[0007]所述上层枕芯和下层枕芯上下紧密贴合;
[0008]所述下层枕芯底部开设一凹槽,用于安置所述智能控制装置;
[0009]所述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安装电路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电路板上的电源模块、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马达模块、感应监测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和控制器模块,其中:
[0010]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电性连接,用于通过所述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控制所述智能控制装置的供电和断电;
[0011]所述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与所述感应监测模块和马达模块电性连接,用于用户手动打开和关闭所述智能控制装置或者在感受到压力时所述智能控制装置自动打开或关闭;
[0012]所述感应监测模块与所述控制器模块电性连接,用于实时收集和监测用户睡眠时的各项生理指标并发送到所述控制器模块;
[0013]所述马达模块与所述控制器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模拟自然潮汐的渐强振动频率并当检测到用户呼吸中断时将用户及时唤醒;
[0014]所述控制器模块与所述无线连接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感应监测模块发送的用户睡眠时的各项生理指标并与所述控制器模块中存储的标准睡眠指标进行计算和对比进而将结果通过所述无线连接模块发送至外部智能终端。
[0015]进一步的,还包括3D网格内衬,所述3D网格内衬平铺在所述智能控制装置上。
[0016]进一步的,还包括内衬透气孔,所述内衬透气孔均匀设置于所述3D网格内衬上。
[0017]进一步的,还包括枕芯透气孔,所述枕芯透气孔上下贯穿均匀设置于所述下层枕芯上。
[0018]进一步的,所述智能控制装置还包括电池槽,所述电池槽设置于所述安装电路板的背面,用于容置所述电源模块。
[0019]进一步的,所述感应监测模块采用一字排开的若干压力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
[0020]优选的,所述马达模块采用低微功耗线性振动马达。
[0021]优选的,所述控制器模块采用STM32单片机。
[0022]优选的,所述上层枕芯采用中空立体羽绒丝填充。
[0023]优选的,所述下层枕芯采用天然乳胶制成。
[0024]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0025]本技术一种智能安全枕头,通过上下双层枕芯的设计,设置感应监测模块和低微功耗线性振动马达,对用户睡眠时的生理指标进行收集和监测,并给出建议,通过模拟自然潮汐的渐强振动频率,从而及时唤醒用户,保障用户的安全。该智能安全枕头具有结构简单、尺寸适宜、铺垫内衬无异物感、易拆卸清洗、应用便捷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0027]图1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安全枕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安全枕头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安全枕头中智能控制装置和3D网格内衬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4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安全枕头中智能控制装置和3D网格内衬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安全枕头中智能控制装置的整体框架示意图;
[0032]图6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安全枕头中智能控制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0033]图7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安全枕头中外部智能终端的界面示意图。
[0034]【主要符号说明】
[0035]1-上层枕芯;
[0036]2-下层枕芯;
[0037]3-凹槽;
[0038]4-安装电路板;
[0039]5-电源模块;
[0040]6-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
[0041]7-马达模块;
[0042]8-感应监测模块;
[0043]9-无线连接模块;
[0044]10-控制器模块;
[0045]11-智能终端;
[0046]12-定时模块;
[0047]13-设置模块;
[0048]14-3D网格内衬;
[0049]15-内衬透气孔;
[0050]16-枕芯透气孔;
[0051]17-电池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以下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和讨论,显然,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例,并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53]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安全枕头,包括上层枕芯1、下层枕芯2和智能控制装置,其中:
[0054]所述上层枕芯1具有多个通孔,与所述下层枕芯2上下紧密贴合,兼顾柔软舒适与力学支撑,构成智能安全枕头的整体外部结构;
[0055]所述下层枕芯2底部开设一凹槽3,用于安置所述智能控制装置;
[0056]如图5和6所示,所述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安装电路板4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电路板4上的电源模块5、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6、马达模块7、感应监测模块8、无线连接模块9和控制器模块10,其中:
[0057]所述电源模块5与所述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6电性连接,用于通过所述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6控制所述智能控制装置的供电和断电;
[0058]所述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6与所述感应监测模块8和马达模块7电性连接,用于用户手动打开和关闭所述智能控制装置或者在感受到压力时所述智能控制装置自动打开或关闭;具体的,当感受到压力时,智能控制装置自动开启,当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安全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枕芯、下层枕芯和智能控制装置,其中:所述上层枕芯和下层枕芯上下紧密贴合;所述下层枕芯底部开设一凹槽,用于安置所述智能控制装置;所述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安装电路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电路板上的电源模块、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马达模块、感应监测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和控制器模块,其中: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电性连接,用于通过所述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控制所述智能控制装置的供电和断电;所述开关及开关辅助模块与所述感应监测模块和马达模块电性连接,用于用户手动打开和关闭所述智能控制装置或者在感受到压力时所述智能控制装置自动打开或关闭;所述感应监测模块与所述控制器模块电性连接,用于实时收集和监测用户睡眠时的各项生理指标并发送到所述控制器模块;所述马达模块与所述控制器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模拟自然潮汐的渐强振动频率并当检测到用户呼吸中断时将用户及时唤醒;所述控制器模块与所述无线连接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感应监测模块发送的用户睡眠时的各项生理指标并与所述控制器模块中存储的标准睡眠指标进行计算和对比进而将结果通过所述无线连接模块发送至外部智能终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慧琳冯嘉璐刘海董章辉曹金盼黄嵩高路凡刘智群秦波蒋慧敏姚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