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11078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属于齿型胶套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步骤:胶套片的成型:将胶片坯料放置在下模上,在胶片坯料两端的顶部放置凹槽成型块,压制胶片坯料,形成带有缺口的胶套片;胶套片的拼接:将两个胶套片相邻拼接,使其两侧的缺口相对贴合形成连接凹槽,在连接凹槽内放置连接胶块;环形拼接:将依次拼接好的胶套片两端绕成环形结构,再将其两侧边缘位置拼接,在连接凹槽内放置连接胶块,压制成型后,形成环形胶套。针对现有技术中齿型胶套制作成本高、密封性能差的不足,生产出来的胶套密封性能良好,使用寿命长,且制作不同尺寸的齿型胶套时不需要频繁更换模具,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齿型胶套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齿型传动带普遍应用于目前机械传动领域中,随着技术的发展,齿型传动带的生产工艺逐步从使用齿型成型模的正成型工艺发展到使用无齿平整成型模的反成型工艺。主要使用的齿型胶套作为外模具,而齿型胶套质量的好坏和使用寿命的长短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好坏和生产成本高低。
[0003]目前,齿型胶套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平模法,另一种为圆模法。其中平模法是指将设计好的齿型制作成一定长度、宽度的平板模具,将胶套胶料放在平板模具中使用平板硫化机压硫成规定长度的齿型胶片,之后用接头模具将已硫化的胶片按设计的尺寸压硫成圆筒形。平模法的优点是成本低廉,但是接头处容易出现裂纹、缝隙,从而导致成品接头处密封性能较差和耐久性不高的不足。圆模法是指在圆筒型模具上加工出设计好的齿型,使用此模具制作齿型胶套,再采用切边的工艺切割出密封面及需要的高度。圆模法制作的胶套质地均匀,密封性好,但是不同尺寸的胶套需要配备不同尺寸的模具,不仅制造方法繁琐,且频繁更换模具也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急需设计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且密封性能良好的齿型胶套的生产方法。
[0004]经检索,关于齿型胶套已有大量专利公开,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7203801941,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橡胶齿型传动带硫化胶套模具,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橡胶齿型传动带硫化胶套模具,包括模具壁、上顶板、下顶板、盖板、底座、内连管、胶片和外包裹物,还包括有防压柱,防压柱竖直设在上顶板和盖板之间。该方案在常规的齿型胶套模具上顶板,增加一定高度的环形分布的防压柱,硫化时盖上上盖板后,防压柱承担主要压力,并使盖板、胶料与有齿型的模具壁形成一定的空腔,便于模具齿与胶料之间的气体排出,同时硫化时采用增加抽真空的方式,帮助气体排出,达到充齿饱满的目的,克服常规的齿型胶套模具制品充齿不饱满,使用寿命不高的缺陷。
[0005]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1202251701,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附有织物的弹性体胶套,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传动带的附有织物的弹性体胶套,包括胶套本体,胶套本体的内壁表面附着有织物层,织物层为棉、尼龙、化纤、芳纶、聚酯、玻纤、碳纤维中任意一种。该胶套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比现有的产品提高了将近一倍;尺寸稳定性较好,在使用寿命范围内,产品尺寸的变化率可控制在0.1%之内;胶套内侧的齿形或纹路表面刚性及耐磨性较高,使用时,冲压出来的传动带纹路或齿形轮廓清晰、饱满,与设计的齿形或纹路基本一致。
[0006]上述方案均不失为对齿型胶套的良好探索,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本行业对齿型胶套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技术实现思路

[0007]1、要解决的问题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齿型胶套制作成本高、密封性能差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生产出来的胶套密封性能良好,使用寿命长,且制作不同尺寸的齿型胶套时不需要频繁更换模具,降低了生产成本。
[0009]2、技术方案
[001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0012]S1:胶套片的成型:将胶片坯料放置在下模上,在胶片坯料两端的顶部放置凹槽成型块,启动上模向下压制胶片坯料,将凹槽成型块取出后,形成两侧带有缺口的胶套片;
[0013]S2:胶套片的拼接:将两个胶套片相邻拼接,使其两侧的缺口相对贴合形成连接凹槽,在连接凹槽内放置连接胶块,压制成型后,连接胶块将相邻两个胶套片连接;
[0014]S3:环形拼接:将依次拼接好的胶套片两端绕成环形结构,再将其两侧边缘位置拼接,使其两侧的缺口相对贴合形成连接凹槽,在连接凹槽内放置连接胶块,压制成型后,形成环形胶套。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上述S3步骤中的环形拼接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拼接方式:根据环形胶套的尺寸大小,裁切相对应的胶片坯料,将依次拼接好的胶套片两端绕成环形结构,在其两端之间放置裁切好的胶片坯料,并在拼接好的胶套片的两端缺口内放置连接胶块,压制成型后,形成环形胶套。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上述S2步骤中包括:将两个胶套片放置在下模上,在两个胶套片的连接凹槽内放置连接胶块,启动上模向下压紧在连接胶块的顶部,直至将连接胶块顶部压至与胶套片顶部相平齐,从而实现将两个胶套片紧密连接在一起。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上述S3步骤中包括:在下模底部放置辅助成型模具,将依次拼接好的胶套片放置在辅助成型模具底部的避让腔内,且其两端分别从避让腔两侧向上环绕形成环形结构后,依次穿过辅助成型模具和下模的外侧,最终将两端部放置在下模顶部并拼接在一起,使其两侧的缺口相对贴合形成连接凹槽,在连接凹槽内放置连接胶块,启动上模向下压紧在连接胶块的顶部,直至将连接胶块顶部压至与胶套片顶部相平齐,从而形成环形胶套。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下模顶部沿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模具齿,相邻两个模具齿之间为成型齿槽。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下模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限位挡板,限位挡板的长度方向两侧延伸超过模具齿。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下模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有阻挡块,阻挡块的两端延伸至下模的宽度方向两端。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限位挡板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螺纹孔,下模上与限位挡板上螺纹孔相对应的位置也开设有多个螺纹孔,螺栓依次穿过限位挡板和下模上的螺纹孔将限位挡板固定在下模上。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上述S2和S3步骤中的连接胶块顶部位置延伸超过连接凹槽顶部位置。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连接胶块的顶部位置延伸超过连接凹槽顶部位置的数值范围为2mm-3mm。
[0024]3、有益效果
[002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6](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由多个胶套片依次拼接而成,胶套片的底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齿型结构,且胶套片的齿型结构位于环形胶套内部。将不同数量的胶套片依次拼接,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直径大小的环形胶套,只需要使用一套模具制作相同尺寸的胶套片,即可满足环形胶套不同尺寸大小的需求,避免像传统的圆模法那样频繁更换模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0027](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胶套片的顶部两侧均开向下设置有缺口,相邻两个胶套片的缺口位置相对应贴合在一起形成连接凹槽,且连接凹槽内设置有连接胶块,相邻两个胶套片之间通过连接胶块相连。实际使用时,将连接胶块放置在连接凹槽内,并使用模具将连接胶块顶部挤压至与胶套片顶部相平齐,连接胶块在压力作用下,将相邻两个胶套片粘合在一起,由于连接胶块是内嵌入连接凹槽内进行填充粘合的,使得在挤压过程中橡胶的侧向流动产生的挤压力小,且橡胶流动更加充分,保证了相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胶套片(300)的成型:将胶片坯料(400)放置在下模(200)上,在胶片坯料(400)两端的顶部放置凹槽成型块(250),启动上模(100)向下压制胶片坯料(400),将凹槽成型块(250)取出后,形成两侧带有缺口(301)的胶套片(300);S2:胶套片(300)的拼接:将两个胶套片(300)相邻拼接,使其两侧的缺口(301)相对贴合形成连接凹槽(320),在连接凹槽(320)内放置连接胶块(500),压制成型后,连接胶块(500)将相邻两个胶套片(300)连接;S3:环形拼接:将依次拼接好的胶套片(300)两端绕成环形结构,再将其两侧边缘位置拼接,使其两侧的缺口(301)相对贴合形成连接凹槽(320),在连接凹槽(320)内放置连接胶块(500),压制成型后,形成环形胶套(3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步骤中的环形拼接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拼接方式:根据环形胶套(330)的尺寸大小,裁切相对应的胶片坯料(400),将依次拼接好的胶套片(300)两端绕成环形结构,在其两端之间放置裁切好的胶片坯料(400),并在拼接好的胶套片(300)的两端缺口(301)内放置连接胶块(500),压制成型后,形成环形胶套(3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2步骤中包括:将两个胶套片(300)放置在下模(200)上,在两个胶套片(300)的连接凹槽(320)内放置连接胶块(500),启动上模(100)向下压紧在连接胶块(500)的顶部,直至将连接胶块(500)顶部压至与胶套片(300)顶部相平齐,从而实现将两个胶套片(300)紧密连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形胶套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S3步骤中包括:在下模(200)底部放置辅助成型模具(600),将依次拼接好的胶套片(300)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六生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市精准传动系统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