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1037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包括振捣棒本体,振捣棒本体的底部开设有凹槽,凹槽上套设有分振组件,分振组件包括两个格栅板、两个半圆形抱箍和若干个钢板,两个格栅板内侧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半圆口,两个半圆形抱箍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个半圆口的顶端,若干个钢板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格栅板的底端,两个半圆形抱箍通过两个螺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钢筋太过密集时,将分振组件安装在振捣棒本体上,通过分振组件的钢板可以避免振捣棒本体直接插入混凝土中,钢板体积和厚度较小,便于插入钢筋太过密集的混凝土中,继而可以实现钢筋太过密集时的振捣作业。作业。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振捣棒,特别涉及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属于混凝土施工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是建筑行业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由于混凝土搅拌后含有大量的气体和水分,为了使混凝土达到其设计强度,必须排除其中气泡,保证它的密实度,进行捣固,使混凝土密实结合,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等现象,以提高其强度,保证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振动棒是工程建设中使用的一种机具,能够使混凝土密实结合,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等现象,提高强度。振动棒按照传递振动的方法、动力来源、振动频率进行划分。
[0003]现有的振捣棒不适用于钢筋太过密集的情况,钢筋太过密集容易导致振捣棒无法插入混凝土,继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振捣作业,同时现有的振捣棒需要对不同层面的混凝土进行振捣,振捣过程中需要人工一直保持一定的插入深度,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振捣棒不适用于钢筋太过密集的情况以及施工过程中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包括振捣棒本体,所述振捣棒本体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套设有分振组件,所述分振组件包括两个格栅板、两个半圆形抱箍和若干个钢板,两个所述格栅板内侧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半圆口,两个所述半圆形抱箍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个半圆口的顶端,若干个所述钢板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格栅板的底端,两个所述半圆形抱箍通过两个螺栓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半圆形抱箍均置于凹槽的内部,所述振捣棒本体的顶部安装有支撑组件。
[0006]优选的,两个所述半圆形抱箍的内侧均固定设有橡胶垫。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套筒、两个支撑杆和环形杆,所述套筒套设在振捣棒本体的顶部,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套筒的两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另一端的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接柱,所述环形杆顶端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接柱,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柱的顶部分别滑动套设在两个第一连接柱的底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底部通过两个螺纹筒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柱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环形杆的内部开设有真空腔。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壁和第二连接柱外壁的顶部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两个所述螺纹筒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分别与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相匹配。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钢筋太过密集时,将分振组件安装在振捣棒本体上,通过分振组件的钢板可以
避免振捣棒本体直接插入混凝土中,钢板体积和厚度较小,便于插入钢筋太过密集的混凝土中,继而可以实现钢筋太过密集时的振捣作业,同时分振组件便于拆卸,使用更加方便;通过环形杆和混凝土表面相接触可以对振捣棒本体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人工长时间手持振捣棒,降低劳动强度,且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拼接高度可调节,继而可以调节环形杆的高度,确保适用于钢板振捣。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图1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凹槽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的螺纹筒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振捣棒本体;2、凹槽;3、分振组件;31、格栅板;32、半圆形抱箍;33、钢板;34、螺栓;4、支撑组件;41、套筒;42、支撑杆;43、环形杆;44、第一连接柱;45、第二连接柱;46、螺纹筒;47、第一螺纹部;48、第二螺纹部;49、第一螺纹孔;410、第二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包括振捣棒本体1,振捣棒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凹槽2,凹槽2上套设有分振组件3,分振组件3包括两个格栅板31、两个半圆形抱箍32和若干个钢板33,两个格栅板31内侧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半圆口,两个半圆形抱箍32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个半圆口的顶端,若干个钢板33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格栅板31的底端,两个半圆形抱箍32通过两个螺栓34固定连接,两个半圆形抱箍32均置于凹槽2的内部,振捣棒本体1的顶部安装有支撑组件4。
[0018]具体的,两个半圆形抱箍32的内侧均固定设有橡胶垫,避免安装分振组件3时损坏凹槽2,延长使用寿命,支撑组件4包括套筒41、两个支撑杆42和环形杆43,套筒41套设在振捣棒本体1的顶部,两个支撑杆42的一端分别与套筒41的两侧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杆42另一端的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接柱44,环形杆43顶端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接柱45,两个第二连接柱45的顶部分别滑动套设在两个第一连接柱44的底部,两个第一连接柱44的底部通过两个螺纹筒46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柱45的顶部固定连接,通过环形杆43和混凝土表面相接触可以对振捣棒本体1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人工长时间手持振捣棒,降低劳动强度,环形杆43的内部开设有真空腔,提高环形杆43的浮力,继而确保支撑组件4对振捣棒本体1的支撑能力,第一连接柱44的外壁和第二连接柱45外壁的顶部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部47和第二螺纹部48,两个螺纹筒46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孔49和第二螺纹孔410,第一螺纹孔49和第二螺纹孔410分别与第一螺纹部47和第二螺纹部48相匹配,通过第一螺纹孔49和第二螺纹孔410分别与第一螺纹部47和第二螺纹部48相配合可以对第一连接柱44和第二连接柱45的拼接高度进行定位。
[0019]具体使用时,本技术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首先根据待振捣混凝土处的钢筋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振捣方式,钢筋太过密集时,先通过螺栓34将分振组件3的两个格栅板31固定安装在凹槽2处,然后根据振捣深度调节支撑组件4的高度,即先将螺纹筒46的第二螺纹孔410与第二螺纹部48分离,即与第二连接柱45分离,然后通过滑动第二连接柱45调节第一连接柱44与第二连接柱45的拼接高度,调节完毕后通过转动螺纹筒46调节至第二螺纹孔410与第二螺纹部48相配合对第一连接柱44和第二连接柱45的拼接高度进行定位,接着即可进行正常振捣作业,即将振捣棒本体1插入混凝土中,钢筋的密集处通过若干个钢板33插入振捣,即将分振组件3安装在振捣棒本体1上,通过分振组件3的钢板33可以避免振捣棒本体1直接插入混凝土钢筋密集处,钢板33体积和厚度较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包括振捣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振捣棒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凹槽(2),所述凹槽(2)上套设有分振组件(3),所述分振组件(3)包括两个格栅板(31)、两个半圆形抱箍(32)和若干个钢板(33),两个所述格栅板(31)内侧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半圆口,两个所述半圆形抱箍(32)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个半圆口的顶端,若干个所述钢板(33)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格栅板(31)的底端,两个所述半圆形抱箍(32)通过两个螺栓(34)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半圆形抱箍(32)均置于凹槽(2)的内部,所述振捣棒本体(1)的顶部安装有支撑组件(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半圆形抱箍(32)的内侧均固定设有橡胶垫。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倾角密集钢筋混凝土振捣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4)包括套筒(41)、两个支撑杆(42)和环形杆(43),所述套筒(41)套设在振捣棒本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军安李海臣王正军王强张智华石春林颜海伟颜志强陈旭阳鲍春钱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宏途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