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同生专利>正文

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9417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铝合金板材生产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左侧与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顶部内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两组液压缸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液压缸的底部分别与辊轴架顶部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辊轴架前后两侧内壁的底部分别与第一辊轴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该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通过液压缸的设置,使辊轴架达到升降的效果,通过辊轴架的设置,使第一辊轴达到限位旋转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大多数拉直设备不能根据铝合金板材的厚度进行调节的情况,通过第一驱动电机、主动轮、皮带和从动轮的配合设置,使第三辊轴达到旋转的效果。轴达到旋转的效果。轴达到旋转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铝合金板材生产
,具体为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铝合金板是一种工业建材,根据材质的不同用于各个行业,按表面处理方式可分为非涂漆产品和涂漆产品两大类,随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纯铝中厚板需求逐年增加,同时高纯铝中厚板的板型要求也在提高,因此高纯铝中厚板板型矫直引起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现有的大多数拉直设备不能根据铝合金板材的厚度进行调节。
[0003]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7325696U中公开了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机,该铝合金板材拉直机的压块圆弧表面为锯齿状结构,减小了压块与铝合金板材的接触面积,使得铝合金板材的受压面更小,从而承受的压力更大,拉直效果更好,本铝合金板材拉直机的半圆柱结构的压块通过压块通孔与压块旋转柱为活动结构,使得压块可以压住不同厚度的铝合金板材对其进行拉直动作,该铝合金板材拉直机可以自动对铝合金板材进行拉直动作,无需人工辅助,且能够拉直不同厚度的铝合金板材,拉直效果好,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该铝合金板材拉直机以弹簧作为分界点来控制调节杆的平衡,弹簧在长时间的使用下易发生变形,导致该铝合金板材拉直机的调节厚度的精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解决了大多数拉直设备不能根据铝合金板材的厚度进行调节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左侧与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顶部内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两组液压缸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液压缸的底部分别与辊轴架顶部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辊轴架前后两侧内壁的底部分别与第一辊轴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所述辊轴架的前后两侧分别与两组限位杆固定连接,两组所述限位杆分别滑动连接在两组限位槽内,两组所述限位槽分别开设在支撑架的前后两侧内壁,所述辊轴架的右侧四角分别与连接架的左侧四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右侧内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第二辊轴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左侧中部固定连接有两组支撑杆,两组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分别与第三辊轴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辊轴的前侧穿过位于底座前侧支撑杆的后侧与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辊轴的前侧与从动轮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与皮带的左侧内壁传动连接,所述皮带的右侧内壁与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的后侧与运输台正面的左侧转动连接,所述运输台的下表面与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运输台正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架,所述电机架的上表面与第一驱动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运输台的顶部开设有运输腔,
所述运输台的右侧开设有电机腔,所述电机腔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穿过电机腔的后侧内壁与第一转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后端与运输腔后侧内壁的右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运输带的右侧内壁传动连接,所述运输带的左侧内壁与第二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中部与第二转轴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前后两端分别与运输腔前后两侧内壁的左侧转动连接,所述运输台前后两面的右侧分别与两组挡板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辊轴的外表面、第二辊轴的外表面和第三辊轴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防滑层的材质为橡胶。
[0009]优选的,所述从动轮的宽度与主动轮的宽度相同,从动轮的纵截面积为主动轮纵截面积的三倍。
[0010]优选的,所述电机架的下表面与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固定杆的底端与运输台的前侧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的齿、第二齿轮的齿和运输带的齿均相适配。
[0012]优选的,所述运输带的上表面与运输台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运输带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通过液压缸的设置,使辊轴架达到升降的效果,通过辊轴架的设置,使第一辊轴达到限位旋转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大多数拉直设备不能根据铝合金板材的厚度进行调节的情况,通过第一驱动电机、主动轮、皮带和从动轮的配合设置,使第三辊轴达到旋转的效果。
[0016]2、该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通过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配合设置,使运输带达到旋转的效果,通过电机架的设置,使第一驱动电机达到固定的效果,通过限位杆和限位槽的配合设置,使辊轴架达到限位升降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支撑架、辊轴架和第一辊轴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主动轮、从动轮、皮带和第一驱动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运输带、运输台和电机腔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运输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底座;2、支撑架;3、液压缸;4、辊轴架;5、第一辊轴;6、连接架;7、第二辊轴;8、支撑杆;9、第三辊轴;10、从动轮;11、皮带;12、主动轮;13、运输台;14、电机架;15、第一驱动电机;16、运输腔;17、第二驱动电机;18、第一转轴;19、第一齿轮;20、运输带;21、第二齿轮;22、第二转轴;23、挡板;24、限位杆;25、限位槽;26、电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上表面的左侧与支撑架2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架2顶部内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两组液压缸3的顶部固定连接,该液压缸3选用缸径为二百毫米的液压油缸,通过液压缸3的设置,使辊轴架4达到升降的效果,两组液压缸3的底部分别与辊轴架4顶部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通过辊轴架4的设置,使第一辊轴5达到限位旋转的效果,辊轴架4前后两侧内壁的底部分别与第一辊轴5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辊轴架4的前后两侧分别与两组限位杆24固定连接,两组限位杆24分别滑动连接在两组限位槽25内,通过限位杆24和限位槽25的配合设置,使辊轴架4达到限位升降的效果,两组限位槽25分别开设在支撑架2的前后两侧内壁,辊轴架4的右侧四角分别与连接架6的左侧四角固定连接,连接架6右侧内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第二辊轴7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合金板材拉直设备,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左侧与支撑架(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2)顶部内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两组液压缸(3)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液压缸(3)的底部分别与辊轴架(4)顶部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辊轴架(4)前后两侧内壁的底部分别与第一辊轴(5)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所述辊轴架(4)的前后两侧分别与两组限位杆(24)固定连接,两组所述限位杆(24)分别滑动连接在两组限位槽(25)内,两组所述限位槽(25)分别开设在支撑架(2)的前后两侧内壁,所述辊轴架(4)的右侧四角分别与连接架(6)的左侧四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6)右侧内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第二辊轴(7)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左侧中部固定连接有两组支撑杆(8),两组所述支撑杆(8)的顶端分别与第三辊轴(9)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辊轴(9)的前侧穿过位于底座(1)前侧支撑杆(8)的后侧与支撑架(2)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辊轴(9)的前侧与从动轮(10)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10)与皮带(11)的左侧内壁传动连接,所述皮带(11)的右侧内壁与主动轮(12)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12)的后侧与运输台(13)正面的左侧转动连接,所述运输台(13)的下表面与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运输台(13)正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架(14),所述电机架(14)的上表面与第一驱动电机(15)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5)的输出端与主动轮(12)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运输台(13)的顶部开设有运输腔(16),所述运输台(13)的右侧开设有电机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同生
申请(专利权)人:赵同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