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846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背板、盖板、发光结构,所述发光结构夹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发光结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第二光源、第二导光板、第一光源、第一导光板、膜片,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导光网孔直径相同;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网孔区间设置有若干导光网孔直径不相同。解决了目前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位置不佳,仅仅通过单层导光板很难实现对不同区域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而难以做到区域调光的问题,同时通过采用双导光板设计达到低功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属于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显示领域的显示装置主要通过背光模组提供显示画面所需的光线。根据光源和导光板的位置关系,背光模组主要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光式背光模组。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一般是将多个点光源设于导光板下方,利用导光板和扩散膜的作用使光线由出光面均匀射出,此种背光模组中可采用区域调光的方式,利用控制系统对单个光源的发光条件进行控制,而实现对显示画面各个分区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使显示装置显示出的画面具有较高的对比度,提高显示效果,然而,对于直下式背光模组来讲,光源与导光板的距离较大,一般在25mm以上,不能做超薄型显示装置,与现阶段显示装置薄型化的趋势相违背。在侧光式背光模组中,一般是将由多个点光源组成的线光源设于导光板的一侧,利用导光板和扩散膜的作用使光线由出光面均匀射出,此种背光模组由于光源不占用显示装置的高度,使得显示装置可以做到很薄,但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位置不佳,仅仅通过导光板很难实现对不同区域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而难以做到区域调光,并且功耗高。因此,有必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可以解决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位置不佳,仅仅通过单层导光板很难实现对不同区域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而难以做到区域调光并且功耗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盖板,所述盖板包括顶板以及从所述顶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发光结构,所述发光结构夹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发光结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第二光源、第二导光板、第一光源、第一导光板、膜片;所述第二光源与所述第二导光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导光网孔,所述第一导光网孔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导光网孔、若干第三导光网孔、若干第四导光网孔、若干所述第二导光网孔、若干所述第三导光网孔、若干所述第四导光网孔的直径不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源具体设置于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入光侧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膜片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第二棱镜片、第二扩散片、第一棱镜片、第一扩散片。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源为发光二极管灯条;所述第一光源为发光二极管灯条。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网孔的直径范围为30μm~50μm;所述第二导光网孔的直径范围为10μm~20μm;所述第三导光网孔的直径范围为20μm~30μm;所述第四导光网孔的直径范围为30μm~50μ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板侧面的非入光侧涂覆有反射涂层;所述第二导光板侧面的非入光侧涂覆有反射涂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分别采用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均为长方体且厚度相等。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顶板仅压合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以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盖板,所述盖板包括顶板以及从所述顶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发光结构,所述发光结构夹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发光结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第二光源、第二导光板、第一光源、第一导光板、膜片;所述发光结构还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具体设置于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入光侧之间,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具体设置于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入光侧之间。解决了目前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位置不佳,仅仅通过单层导光板很难实现对不同区域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而难以做到区域调光的问题,同时通过采用双导光板设计达到低功耗的目的。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的截面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中发光结构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中发光结构的光源及网孔工作原理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中第一导光板网孔结构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中第二导光板网孔结构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本技术可以各种形式呈现,以下将描述其中一些示例。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背光模组的截面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中发光结构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中发光结构的光源及网孔工作原理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中第一导光板网孔结构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中第二导光板网孔结构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如图1~6所示,一种背光模组10,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300,背板300包括底板301以及从底板3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302;盖板200,盖板200包括顶板201以及从顶板2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202;发光结构100,发光结构100夹设于背板300与盖板200之间,发光结构100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104、第二光源106、第二导光板103、第一光源105、第一导光板102、膜片101;膜片101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第二棱镜片1014、第二扩散片1013、第一棱镜片1012、第一扩散片1011。第二光源106与第二导光板103处于同一平面,第一光源105与第一导光板102处于同一平面,第二光源106具体设置于从底板3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302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03的第二入光侧1061之间,第一光源105具体设置于从所述底板3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302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02的第一入光侧1051之间,第一光源105和第二光源106为发光二极管(LED)条,灯条上的每个发光二极管(LED)可单独控制,LED灯条位置可位于导光板长边或短边同侧,亦可两LED灯条分置于导光板长边与短边,从而实现控制电流大小调节第二光源106和第一光源105的亮度。第一导光板102与第二导光板103分别采用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制成,均为长方体且厚度相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10),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n背板(300),所述背板(300)包括底板(301)以及从所述底板(3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302);/n盖板(200),所述盖板(200)包括顶板(201)以及从所述顶板(2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202);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n发光结构(100),所述发光结构(100)夹设于所述背板(300)与所述盖板(200)之间,所述发光结构(100)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104)、第二导光板(103)、第一导光板(102)、膜片(101);/n第二光源(106),所述第二光源(106)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03)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光源(106)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302)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03)的第二入光侧(1061)之间;/n第一光源(105),所述第一光源(105)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02)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光源(105)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202)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02)的第一入光侧(1051)之间;/n所述第一导光板(102)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一导光板(102)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导光网孔(1021),所述第一导光网孔(1021)的直径相同;/n所述第二导光板(103)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二导光板(103)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导光网孔(1031)、若干第三导光网孔(1032)、若干第四导光网孔(1033)、若干所述第二导光网孔(1031)、若干所述第三导光网孔(1032)、若干所述第四导光网孔(1033)的直径不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10),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
背板(300),所述背板(300)包括底板(301)以及从所述底板(3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302);
盖板(200),所述盖板(200)包括顶板(201)以及从所述顶板(2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202);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
发光结构(100),所述发光结构(100)夹设于所述背板(300)与所述盖板(200)之间,所述发光结构(100)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104)、第二导光板(103)、第一导光板(102)、膜片(101);
第二光源(106),所述第二光源(106)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03)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光源(106)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302)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03)的第二入光侧(1061)之间;
第一光源(105),所述第一光源(105)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02)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光源(105)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202)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02)的第一入光侧(1051)之间;
所述第一导光板(102)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一导光板(102)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导光网孔(1021),所述第一导光网孔(1021)的直径相同;
所述第二导光板(103)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二导光板(103)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导光网孔(1031)、若干第三导光网孔(1032)、若干第四导光网孔(1033)、若干所述第二导光网孔(1031)、若干所述第三导光网孔(1032)、若干所述第四导光网孔(1033)的直径不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106)具体设置于从所述底板(3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302)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芳刘厚锋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