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8422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2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压电致动器和触控面板,其中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元件和环绕设置在压电元件外侧的柔性放大结构,柔性放大结构的固定端与壳体相连,柔性放大结构的输出端与触控面板相连,压电元件接收到电压信号后产生位移经柔性放大结构放大后输出就形成振动,从而通过压电致动器带动触控面板振动,实现振动反馈。柔性放大结构和压电元件形成的压电致动器尺寸厚度较小,结构简单,输出位移大,且响应速度快,利用其来实现触控面板的振动反馈,有利于满足电子设备的减薄化需求,并提高了振动反馈的响应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设备
本申请涉及终端
,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轻薄化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如手机、掌上游戏机、导航装置或者是掌上多媒体娱乐设备等,传统电子产品中的按键由于存在机械结构复杂,具有按键噪声等缺陷而逐渐被虚拟按键替代,为便于用户的使用,通常会设置触控的振动反馈。目前,通过线性马达实现电子设备的触控反馈的方式最为广泛,线性马达一般固定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壳体内,其外形通常为长方体。马达与控制单元相连,当手指触摸触控面板时,触控面板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并将其传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驱动马达发生振动,从而带动壳体整机发生振动,进而使触控面板振动,位于触控面板上的手指感受到振动,从而形成振动反馈。然而,马达的体积较大,响应速度较慢,频率范围较窄,逐渐不能满足电子设备的减薄化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的电子设备使用马达的方式实现触控振动反馈,而马达体积较大不能满足电子设备减薄化需求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电致动器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触控面板;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元件和环绕设置在所述压电元件外侧的柔性放大结构,所述压电元件接收到电压信号后产生的位移经过所述柔性放大结构放大后输出形成振动,所述柔性放大结构的固定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柔性放大结构的输出端与所述触控面板相连。这样就通过压电驱动器来实现对触控面板的振动驱动。柔性放大结构以较小的体积即可实现位移的放大,结构简单,体积尺寸较小,有助于减小电子设备厚度。而压电元件具有高的响应速度和较宽的频率范围,同时柔性放大结构与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通过压电元件和柔性放大结构形成的压电致动器,其尺寸厚度较小,结构较为简单、输出位移较大,而且响应速度较快,频率范围较宽,利用其来驱动触控面板产生振动,有利于满足电子设备的减薄化发展需求,同时提高了振动反馈的响应速度和频率范围。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连接板,所述压电致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相连,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下方并与所述触控面板相连。连接板起到连接压电致动器和触控面板的作用,而其板面具有一定的面积,与通过粘接、过盈配合或者是螺纹连接的等直接连接的方式相比,通过连接板实现压电致动器和触摸面板的连接,由于连接板与触控面板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更有效的带动触摸面板振动,有助于提高触控面板的振动效果,提升用户的振动反馈体验,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触控面板各部位振动的一致性。而且使用较少的压电致动器就能够达到较好的振动效果,有效的减少了压电致动器的设置数目,节约成本且降低了装配要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放大结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与所述固定端相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一安装座,所述框架上与所述输出端相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安装座,所述压电致动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压电致动器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连接板连接。这样,通过在柔性放大结构上设置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通过第一安装座实现压电致动器与壳体的连接,通过第二安装座实现了压电致动器和连接板的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电致动器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一侧。即压电致动器与触控面板均位于同一平面,如横向平面,压电致动器固定在触控面板的一侧,这样就能够尽可能减小压电致动器对电子设备厚度的影响,有助于电子设备厚度的减薄化。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压电致动器的一端朝向所述压电致动器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触控面板边缘外,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这样通过压电致动器上的第二安装座与连接板的连接部连接,实现了压电致动器与连接板的连接,从而使压电致动器能够带动连接板振动,实现振动反馈。另外,朝向压电致动器延伸形成的连接部可便于与压电致动器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电致动器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方。这样就使压电致动器位于触控板的下方,无需通过设置边框来阻挡压电致动器,有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窄边框或无边框设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触控面板的一面上具有向外凸起的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这样通过压电致动器上的第二安装座与连接板的连接部连接,实现了压电致动器与连接板的连接,从而使压电致动器能够带动连接板振动,实现振动反馈。另外,连接板为平面板,其厚度有限,使其远离触控面板一面具有向外凸起的连接部,可便于实现第二安装座和连接板的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两个紧固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具有与所述紧固件配合的第一安装孔,所述连接部上具有与所述紧固件配合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壳体上具有与所述紧固件配合的第三安装孔。进行安装时,使紧固件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配合,即可通过紧固件将第二安装座和连接部连接,进而实现压电致动器和连接板的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紧固件包括紧固螺钉,所述第一安装孔为通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为螺纹孔。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框架的形状包括菱形,菱形的两对角线不等长,所述压电元件沿着所述菱形的长对角线设置,所述固定端和所述输出端位于所述菱形的短对角线的两端。菱形放大机构具有尺寸小、加工简单,且输出位移大的优势,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减薄化。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电元件包括压电陶瓷。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电陶瓷包括多个陶瓷片,多个所述陶瓷片沿着平行于所述菱形的长对角线方向排列,或者多个所述陶瓷片沿着垂直于所述菱形的长对角线方向排列。其中,使多个陶瓷片沿着平行于菱形长对角线方向排列时,能够减小陶瓷片堆叠的厚度,有效的减小压电致动器的厚度,进而减小电子设备的厚度。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所述固定端对应的所述框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面朝向远离所述压电元件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输出端对应的所述框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面朝向远离所述压电元件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安装座。这样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可在框架形成时一体成型,结构稳定,且加工简单,便于小型化。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框架的连接面为弧形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压电致动器的一端延伸。这样就可以使连接板具有较大的板面面积,进而增大连接板与触控面板的接触面积,提高触控面板的振动效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板在长度方向上覆盖所述触控面板,或者,所述连接板在宽度方向上覆盖所述触控面板,或者,所述连接板覆盖整个所述触控面板。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板和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触控板上方,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触控板下方。盖板起到保护触控板的作用,触控板能够实现触摸识别。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底部,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触控面板或所述连接板上。支撑件起到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电致动器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触控面板;/n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元件和环绕设置在所述压电元件外侧的柔性放大结构,所述压电元件接收到电压信号后产生的位移经过所述柔性放大结构放大后输出形成振动,所述压电致动器的固定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压电致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触控面板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电致动器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触控面板;
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元件和环绕设置在所述压电元件外侧的柔性放大结构,所述压电元件接收到电压信号后产生的位移经过所述柔性放大结构放大后输出形成振动,所述压电致动器的固定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压电致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触控面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所述压电致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相连,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下方并与所述触控面板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放大结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与所述固定端相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一安装座,所述框架上与所述输出端相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安装座,所述压电致动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压电致动器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致动器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压电致动器的一端朝向所述压电致动器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触控面板边缘外,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致动器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触控面板的一面上具有向外凸起的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紧固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具有与所述紧固件配合的第一安装孔,所述连接部上具有与所述紧固件配合的第二安装孔;
所述壳体上具有与所述紧固件配合的第三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紧固螺钉,所述第一安装孔为通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为螺纹孔。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形状包括菱形,菱形的两对角线不等长,所述压电元件沿着所述菱形的长对角线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鑫鑫张小伟聂宇张延海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