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8366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上罩壳和下罩壳组合形成中空的壳体,磁芯、检测线圈、电源线圈和PCB电路板均安装在壳体内部;磁芯为“8”字形结构,检测线圈为矩形结构,PCB电路板的上部为矩形结构、下部为左右结构,且PCB电路板的上部与下部相连;PCB电路板的下表面紧贴磁芯设置,检测线圈通过第一引脚插针安装在PCB电路板的上表面上部,电源线圈安装在PCB电路板的上表面下部,且电源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引脚插针与PCB电路板的下部左、右结构连接,磁芯的下部贯穿在电源线圈内。本发明专利技术体积小、精度高,精度可达0.2%计量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低压电器
,尤其是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
技术介绍
剩余电量电互感器是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电流采集和智能断路器供电的关键电子元器件,传统智能断路器所采用的是目前市面常见的剩余电量互感器如图1所示。此类剩余电量互感器生产工序复杂,易饱和,精度低(5%),体积大不利安装。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精度0.2%的最新技术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通过将PCB电路板和检测线圈安装在磁芯的一侧,并结合套设在磁芯上的电源线圈,实现体积小、精度达0.2%计量级的剩余电量互感器。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包括上罩壳、下罩壳、磁芯、检测线圈、电源线圈和PCB电路板,上罩壳和下罩壳组合形成中空的壳体,磁芯、检测线圈、电源线圈和PCB电路板均安装在壳体内部;其中,磁芯为“8”字形结构,检测线圈为矩形结构,PCB电路板的上部为矩形结构、下部为左右结构,且PCB电路板的上部与下部相连;PCB电路板的下表面紧贴磁芯设置,检测线圈通过第一引脚插针安装在PCB电路板的上表面上部,电源线圈安装在PCB电路板的上表面下部,且电源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引脚插针与PCB电路板的下部左、右结构连接,磁芯的下部贯穿在电源线圈内。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所述检测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两个第一线圈和两个第二线圈间隔设置并依次首尾相连,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通过第一引脚插针连接并形成矩形结构。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匝数不同。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所述磁芯为左右对称结构拼接而形成“8”字形结构。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PCB电路板的顶端一侧设有若干接线端子。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所述第一引脚插针、第二引脚插针通过焊锡焊接在PCB电路板上。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体积小、精度高,精度误差可达0.2%。2、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生产工序较为简单,易于加工生产。3、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采用的测量线圈去掉了磁芯,在使用中不会饱和。4、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能同时兼容125A250A400A630A800A等电流规格。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剩余电量互感器。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的检测线圈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的磁芯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的电源线圈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的PCB电路板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的上罩壳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的下罩壳示意图。附图标记含义:1:磁芯,2:检测线圈,21:第一线圈,22:第二线圈,23:第一引脚插针,3:电源线圈,31:引脚插针,4:下罩壳,5:PCB电路板,6:上罩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包括上罩壳6、下罩壳4、磁芯1、检测线圈2、电源线圈3和PCB电路板5,上罩壳6和下罩壳4组合形成中空的壳体,磁芯1、检测线圈2、电源线圈3和PCB电路板5均安装在壳体内部;其中,磁芯1为“8”字形结构,检测线圈2为矩形结构,PCB电路板5的上部为矩形结构、下部为左右结构,且PCB电路板5的上部与下部相连;PCB电路板5的下表面紧贴磁芯1设置,检测线圈2通过第一引脚插针23安装在PCB电路板5的上表面上部,电源线圈3安装在PCB电路板5的上表面下部,且电源线圈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引脚插针31与PCB电路板5的下部左、右结构连接,磁芯1的下部贯穿在电源线圈3内。实施例1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包括上罩壳6、下罩壳4、磁芯1、检测线圈2、电源线圈3和PCB电路板5。如图2、图8、图9所示,上罩壳6和下罩壳4组合形成中空的壳体,磁芯1、检测线圈2、电源线圈3和PCB电路板5均安装在壳体内部。如图5所示,磁芯1为“8”字形结构。所述磁芯1为左右对称结构拼接而形成“8”字形结构。如图4所示,检测线圈2为矩形结构。所述检测线圈2包括第一线圈21和第二线圈22,两个第一线圈21和两个第二线圈22间隔设置并依次首尾相连,第一线圈21和第二线圈22之间通过第一引脚插针23连接并形成矩形结构。所述第一线圈21和第二线圈22的匝数不同。如图7所示,PCB电路板5的上部为矩形结构、下部为左右结构,且PCB电路板5的上部与下部相连。PCB电路板5的顶端一侧设有若干接线端子51。如图3所示,PCB电路板5的下表面紧贴磁芯1设置,检测线圈2通过第一引脚插针23安装在PCB电路板5的上表面上部,电源线圈3安装在PCB电路板5的上表面下部,且电源线圈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引脚插针31与PCB电路板5的下部左、右结构连接,磁芯1的下部贯穿在电源线圈3内,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引脚插针23、第二引脚插针31通过焊锡焊接在PCB电路板5上。实施例2组装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的步骤如下:步骤1、组装检测线圈2:将第一线圈21和第二线圈22通过第一引脚插针23进行组装,得到图4中的检测线圈2。步骤2、将检测线圈2、电源线圈3、PCB板5和磁芯1进行组装和焊接,得到本剩余电量互感器的内部结构,如图3所示。步骤3、将内部结构和上罩壳6、下罩壳4进行组装,得到本剩余电量互感器整体,如图2所示。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罩壳(6)、下罩壳(4)、磁芯(1)、检测线圈(2)、电源线圈(3)和PCB电路板(5),上罩壳(6)和下罩壳(4)组合形成中空的壳体,磁芯(1)、检测线圈(2)、电源线圈(3)和PCB电路板(5)均安装在壳体内部;/n其中,磁芯(1)为“8”字形结构,检测线圈(2)为矩形结构,PCB电路板(5)的上部为矩形结构、下部为左右结构,且PCB电路板(5)的上部与下部相连;/nPCB电路板(5)的下表面紧贴磁芯(1)设置,检测线圈(2)通过第一引脚插针(23)安装在PCB电路板(5)的上表面上部,电源线圈(3)安装在PCB电路板(5)的上表面下部,且电源线圈(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引脚插针(31)与PCB电路板(5)的下部左、右结构连接,磁芯(1)的下部贯穿在电源线圈(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罩壳(6)、下罩壳(4)、磁芯(1)、检测线圈(2)、电源线圈(3)和PCB电路板(5),上罩壳(6)和下罩壳(4)组合形成中空的壳体,磁芯(1)、检测线圈(2)、电源线圈(3)和PCB电路板(5)均安装在壳体内部;
其中,磁芯(1)为“8”字形结构,检测线圈(2)为矩形结构,PCB电路板(5)的上部为矩形结构、下部为左右结构,且PCB电路板(5)的上部与下部相连;
PCB电路板(5)的下表面紧贴磁芯(1)设置,检测线圈(2)通过第一引脚插针(23)安装在PCB电路板(5)的上表面上部,电源线圈(3)安装在PCB电路板(5)的上表面下部,且电源线圈(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引脚插针(31)与PCB电路板(5)的下部左、右结构连接,磁芯(1)的下部贯穿在电源线圈(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断路器的新型剩余电量互感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雨李进潘军吴正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舜义恩佳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