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8167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包括风管机、第一风管、第二风管、隔声罩、支架和悬吊机构,所述风管机的一侧和第一风管相连接,另一侧和第二风管相连接,风管机置于支架上,所述悬吊机构和支架相连接,所述隔声罩的一端套于第一风管上,另一端套于第二风管上,所述风管机位于隔声罩内,所述隔声罩与第一风管相连位置处的内侧壁到风管机的一侧的距离为490mm~510mm,所述隔声罩与第二风管相连位置处的内侧壁到风管机的另一侧的距离为490mm~51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隔声罩能有效对风管机所发出噪声进行隔断,还能有效对风管机与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连接处发出的噪音进行隔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风管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便于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度和提高室内舒适度,现在不少建筑里都会安装风管系统。风管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中央空调系统的原理基本相同,其主要是利用风管机产生的冷热量,将从室内的回风与新风的混合集中进行空气处理,如冷却、加热、加湿、去湿、净化等,再通过风管送入到建筑中的各个房间内。风管系统的造价相对于中央空调系统的造价较低,性价比高,但是,风管系统中的风管机工作时噪声较大,还有风管机和风管的连接位置,即风管机所处理的风刚流出到风管时的噪声也较大,而且上述噪声在风管系统工作时会持续出现,容易妨碍建筑内的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或者多个。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包括风管机、第一风管、第二风管、隔声罩、支架和悬吊机构,所述风管机的一侧和第一风管相连接,另一侧和第二风管相连接,风管机置于支架上,所述悬吊机构和支架相连接,所述隔声罩的一端套于第一风管上,另一端套于第二风管上,所述风管机位于隔声罩内,所述隔声罩与第一风管相连位置处的内侧壁到风管机的一侧的距离为490mm~510mm,所述隔声罩与第二风管相连位置处的内侧壁到风管机的另一侧的距离为490mm~51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风管机位于隔声罩内,使得隔声罩能有效对风管机所发出噪声进行隔断,同时,通过限制隔声罩的设置位置,还能有效对风管机与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连接处发出的噪音进行隔断,从而能有效减少本技术在应用于风管系统中时产生的噪音,减少对用户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干扰。另外,通过设置悬吊机构和支架,能方便对风管机进行固定,以便于其配合第一风管、第二风管和隔声罩的安装和固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声罩包括侧部隔音内芯、底部隔音内芯、内壳板和外壳板,所述内壳板和外壳板之间设有空腔,所述侧部隔音内芯和底部隔音内芯均位于空腔内,所述侧部隔音内芯的一端套于第一风管上,另一端套于第二风管上,所述侧部隔音内芯架于底部隔音内芯上。由此,侧部隔音内芯能固定于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上,来方便其对噪音的吸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侧部隔音内芯包括第一内固定架、第二内固定架、外固定架和第一玻璃棉块,所述第一内固定架套于第一风管上,所述第二内固定架套于第二风管上,所述第一内固定架、第二内固定架和外固定架均安装在第一玻璃棉块上。由此,第一玻璃棉块能有效对噪音进行吸收,保证侧部隔音内芯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部隔音内芯包括第三固定架和第二玻璃棉块,所述第三固定架安装在第二玻璃棉块上。由此,第二玻璃棉块能有效对噪音进行吸收,保证底部隔音内芯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声罩包括第一玻璃胶密封块和第二玻璃胶密封块,所述外壳板通过第一玻璃胶密封块套于第一风管上,所述外壳板通过第二玻璃胶密封块套于第二风管上。第一玻璃胶密封块和第二玻璃胶密封块能提高外壳板与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安装紧密度,从而进一步减少噪声的流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声罩还包括膨胀螺栓,所述膨胀螺栓的一端嵌装于侧部隔音内芯上。膨胀螺栓的设置能方便隔声罩的安装和固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悬吊机构包括吊杆、长度调整机构、锁钉和支撑块,所述吊杆的一端和支撑块相连接,所述支撑块与支架相连接,所述吊杆的另一端通过长度调整机构和锁钉相连接。通过设置长度调整机构,能方便对风管机的安装高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安装需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长度调整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连杆,所述吊杆和第一连接件相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和锁钉相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一种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一种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的使用状态图。图中:1.风管机、2.第一风管、3.第二风管、4.隔声罩、5.支架、6.悬吊机构、41.侧部隔音内芯、42.底部隔音内芯、43.内壳板、44.外壳板、40.空腔、411.第一内固定架、412.第二内固定架、413.外固定架、414.第一玻璃棉块、421.第三固定架、422.第二玻璃棉块、45.第一玻璃胶密封块、46.第二玻璃胶密封块、47.膨胀螺栓、61.吊杆、62.长度调整机构、63.锁钉、64.支撑块、621.第一连接件、622.第二连接件和623.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考图1、图2和图3,本技术的一种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包括风管机1、第一风管2、第二风管3、隔声罩4、支架5和悬吊机构6。风管机1的一侧和第一风管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另一侧和第二风管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风管机1通过螺栓固定置于支架5上。而悬吊机构6和支架5固定连接,设置后的风管机1位于隔声罩4内。隔声罩4包括侧部隔音内芯41、底部隔音内芯42、内壳板43和外壳板44。内壳板43和外壳板44之间设有空腔40,侧部隔音内芯41和底部隔音内芯均位于空腔10内。侧部隔音内芯41包括第一内固定架411、第二内固定架412、外固定架413和第一玻璃棉块414。第一内固定架411和第二内固定架412分别位于侧部隔音内芯41的两侧上,且第一内固定架411固定套装于第一风管2上,第二内固定架412固定套装于第二风管3上,同时,内壳板43和外壳板44均一端固定套于第一风管2上,另一端固定套于第二风管2上,即侧部隔音内芯41的一端套于第一风管2上,另一端套于第二风管3上。且第一内固定架411、第二内固定架412和外固定架413均固定安装在第一玻璃棉块414上,从而第一内固定架411、第二内固定架412和外固定架413能共同将第一玻璃棉块414夹持并固定住。底部隔音内芯42包括第三固定架421和第二玻璃棉块422,第三固定架421固定安装在第二玻璃棉块422上,从而第三固定架421能将第二玻璃棉块422夹持并固定住。而侧部隔音内芯41架于底部隔音内芯42上。隔声罩4还包括第一玻璃胶密封块45和第二玻璃胶密封块46,外壳板44通过第一玻璃胶密封块45套于第一风管2上,从而第一玻璃胶密封块45能增加外壳板44和第一风管2连接处的密封性,而外壳板44通过第二玻璃胶密封块46套于第二风管3上,从而第二玻璃胶密封块46能增加外壳板44和第二风管3连接处的密封性。由此,能进一步避免噪声从外壳板4与第一风管2或者第二风管3的连接处漏出,提高隔声罩4的隔声效果。隔声罩4还包括膨胀螺栓47,膨胀螺栓47为多个,所有膨胀螺栓47的一端均嵌装于侧部隔音内芯41上。悬吊机构6为多个,每个悬吊机构6均包括吊杆61、长度调整机构62、锁钉63和支撑块64,而长度调整机构62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管机、第一风管、第二风管、隔声罩、支架和悬吊机构,所述风管机的一侧和第一风管相连接,另一侧和第二风管相连接,风管机置于支架上,所述悬吊机构和支架相连接,所述隔声罩的一端套于第一风管上,另一端套于第二风管上,所述风管机位于隔声罩内,所述隔声罩与第一风管相连位置处的内侧壁到风管机的一侧的距离为490mm~510mm,所述隔声罩与第二风管相连位置处的内侧壁到风管机的另一侧的距离为490mm~510mm。/n

【技术特征摘要】
1.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管机、第一风管、第二风管、隔声罩、支架和悬吊机构,所述风管机的一侧和第一风管相连接,另一侧和第二风管相连接,风管机置于支架上,所述悬吊机构和支架相连接,所述隔声罩的一端套于第一风管上,另一端套于第二风管上,所述风管机位于隔声罩内,所述隔声罩与第一风管相连位置处的内侧壁到风管机的一侧的距离为490mm~510mm,所述隔声罩与第二风管相连位置处的内侧壁到风管机的另一侧的距离为490mm~51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声罩包括侧部隔音内芯、底部隔音内芯、内壳板和外壳板,所述内壳板和外壳板之间设有空腔,所述侧部隔音内芯和底部隔音内芯均位于空腔内,所述侧部隔音内芯的一端套于第一风管上,另一端套于第二风管上,所述侧部隔音内芯架于底部隔音内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隔声罩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隔音内芯包括第一内固定架、第二内固定架、外固定架和第一玻璃棉块,所述第一内固定架套于第一风管上,所述第二内固定架套于第二风管上,所述第一内固定架、第二内固定架和外固定架均安装在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兆堂吴祥锦戴开元黄玉兴林智勇戴丽清戴建洪王维国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顺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