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伟专利>正文

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7587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筒本体、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上端的进水孔、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一侧的排水管道、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内的保温管道、设置在所述进水孔一侧的加药管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水孔一侧分别与保温管道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所述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分别外接于循环介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通过进水孔将污水引入到处理筒本体内,且便于通过加药管对清洗液进行引流,并通过保温管道有效的保证了清洗液与污水进行反应的质量,然后通过排水管道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相关
,具体为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给水工程为居民和厂、矿、运输企业供应生活、生产用水的工程以及消防用水、道路绿化用水等。由给水水源、取水构筑物、原水管道、给水处理厂和给水管网组成,具有取集和输送原水、改善水质的作用;①给水水源。有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用水;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泊、水库和海洋的水,水量充沛,是城市和工厂用水的主要水源,但水质易受环境污染;地下水水质洁净,水温稳定,是良好的饮用水水源;再用水是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或循环使用,先进国家的工业用水中约60%~80%是再用水;②取水构筑物。有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和地下水取水;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市政给排水用污水处理装置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结构简单且使用方式单一,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降低了清洗液与污水进行反应的效率,从而降低了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目前对市政给排水用污水处理装置的多种使用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市政给排水用污水处理装置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结构简单且使用方式单一,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降低了清洗液与污水进行反应的效率,从而降低了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目前对市政给排水用污水处理装置的多种使用需求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筒本体、设置在处理筒本体上端的进水孔、设置在处理筒本体一侧的排水管道、设置在处理筒本体内的保温管道、设置在进水孔一侧的加药管以及设置在进水孔一侧分别与保温管道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分别外接于循环介质,进而便于通过进水孔将污水引入到处理筒本体内,且便于通过加药管对清洗液进行引流,并通过保温管道有效的保证了清洗液与污水进行反应的质量,然后通过排水管道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排放;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排水管道的一端与处理筒本体的下端相切设置,且排水管道另一端贯穿于处理筒本体且设置在处理筒本体的外侧,进而便于通过排水管道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排放;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分别贯穿于处理筒本体,且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分别与保温管道相连通,进而便于通过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对循环介质进行引流;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加药管、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与处理筒本体相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的内侧分别与加药管、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的固定连接,且固定支架的下端分别与处理筒本体固定连接,进而便于通过固定支架对加药管、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进行支撑;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还包括均匀设置在加药管上的微孔,微孔设置为贯穿性,进而便于通过微孔对清洗液进行分流,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清洗液与污水进行反应的质量;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另外还包括设置在处理筒本体下端的固定支脚,固定支脚与处理筒本体固定连接,进而便于通过固定支脚对处理筒本体进行支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设计合理且操作简单的特点,本技术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筒本体、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上端的进水孔、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一侧的排水管道、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内的保温管道、设置在所述进水孔一侧的加药管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水孔一侧分别与保温管道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所述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分别外接于循环介质,进而便于通过进水孔将污水引入到处理筒本体内,且便于通过加药管对清洗液进行引流,并通过保温管道有效的保证了清洗液与污水进行反应的质量,然后通过排水管道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排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整体结构的局部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中的图1的A处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中的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中的图1的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处理筒本体、10-固定支脚、2-进水孔、3-保温管道、31-第一循环管道、32-第二循环管道、4-加药管、41-微孔、5-排水管道、6-保持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筒本体1、设置在处理筒本体1上端的进水孔2、设置在处理筒本体1一侧的排水管道5、设置在处理筒本体1内的保温管道3、设置在进水孔2一侧的加药管4以及设置在进水孔2一侧分别与保温管道3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分别外接于循环介质,保温管道3通过保持架6与处理筒本体1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进水孔2将污水引入到处理筒本体1内,且便于通过加药管4对清洗液进行引流,并通过保温管道3有效的保证了清洗液与污水进行反应的质量,然后通过排水管道5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排放;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排水管道5的一端与处理筒本体1的下端相切设置,且排水管道5另一端贯穿于处理筒本体1且设置在处理筒本体1的外侧,进而便于通过排水管道5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排放;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分别贯穿于处理筒本体1,且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分别与保温管道3相连通,进而便于通过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对循环介质进行引流;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加药管4、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与处理筒本体1相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的内侧分别与加药管4、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的固定连接,且固定支架的下端分别与处理筒本体1固定连接,进而便于通过固定支架对加药管4、第一循环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筒本体(1)、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1)上端的进水孔(2)、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1)一侧的排水管道(5)、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1)内的保温管道(3)、设置在所述进水孔(2)一侧的加药管(4)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水孔(2)一侧分别与保温管道(3)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所述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分别外接于循环介质,所述保温管道(3)通过保持架(6)与处理筒本体(1)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筒本体(1)、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1)上端的进水孔(2)、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1)一侧的排水管道(5)、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1)内的保温管道(3)、设置在所述进水孔(2)一侧的加药管(4)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水孔(2)一侧分别与保温管道(3)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所述第一循环管道(31)和第二循环管道(32)分别外接于循环介质,所述保温管道(3)通过保持架(6)与处理筒本体(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5)的一端与处理筒本体(1)的下端相切设置,且排水管道(5)另一端贯穿于处理筒本体(1)且设置在所述处理筒本体(1)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给排水用污水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管道(3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伟毛楷
申请(专利权)人:高伟毛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