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7542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轮,安装在电梯的曳引机上;轿厢轮,安装在电梯的轿厢上;对重轮,安装在电梯的对重上;和多根包塑钢丝绳,绕在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轮和所述对重轮上。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轮和所述对重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使得所述包塑钢丝绳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竖直平面的偏角为零。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极大地降低包塑钢丝绳的磨损。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能够有效地减小曳引轮的轴向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电梯轻量化设计是电梯技术的发展趋势。电梯包塑钢丝绳的应用正是为了电梯轻量化设计而出现。包塑钢丝绳外面包裹有一层高分子材料,这样可以增大包塑钢丝绳和曳引轮之间的摩擦系数,提高了电梯曳引系统的曳引能力,从而电梯可以实现轻量化。由于包塑钢丝绳外部包裹的高分子材料不耐磨,因此,对曳引轮和对重轮,曳引轮和轿厢轮之间的相对位置要求非常高。如果曳引轮和对重轮或曳引轮和轿厢轮安装不好将会导致包塑钢丝绳的高分子材料很快磨损。一方面电梯的曳引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包塑钢丝绳内部的钢丝绳将会暴露,并且和曳引轮直接接触,从而使得钢丝绳很快磨损,甚至断裂,造成重大的电梯事故。在现有技术中,当曳引轮和对重轮以曳引轮中心与一个对重轮中心重叠的方式布置时,曳引轮最外侧的包塑钢丝绳的偏移距离和偏角比较大,这会造成对包塑钢丝绳的严重磨损。另外对于现有的钢带电梯,由于钢带在一条直线上布置,为了保证钢带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便于钢带的安装和钢带端接装置的维护,一般钢带之间的距离大于2倍的端接装置的厚度。这样将会导致曳引轮、对重轮和轿厢轮的轴向尺寸变大,从而电梯土建尺寸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轮,安装在电梯的曳引机上;轿厢轮,安装在电梯的轿厢上;对重轮,安装在电梯的对重上;和多根包塑钢丝绳,绕在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轮和所述对重轮上。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轮和所述对重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使得所述包塑钢丝绳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竖直平面的偏角为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竖直平面由竖直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限定;所述包塑钢丝绳在所述曳引轮和所述轿厢轮之间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包塑钢丝绳在所述曳引轮和所述对重轮之间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电梯装置还包括两个绳头端接组件,所述两个绳头端接组件与所述多根包塑钢丝绳的两端分别连接;每个绳头端接组件包括多个端接装置,所述多个端接装置能够与所述多根包塑钢丝绳的端部分别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轮和所述对重轮中的每个上形成有与所述多根包塑钢丝绳分别配合的多个轮槽;并且所述曳引轮上的轮槽间距、所述轿厢轮上的轮槽间距和所述对重轮上的轮槽间距均相等。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轮和所述对重轮中的每个上的轮槽间距等于每个端接装置的厚度的80%~15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轮和所述对重轮中的每个上的轮槽间距等于每个端接装置的厚度的80%~10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每个绳头端接组件中的相邻两个端接装置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错开预定间距,使得所述每个绳头端接组件中的多个端接装置在第一水平方向上不对齐。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轿厢轮的轴向尺寸等于所述对重轮的轴向尺寸;和/或所述轿厢轮的径向尺寸等于所述对重轮的径向尺寸。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轿厢轮与所述对重轮完全相同,从而能够彼此互换。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曳引轮的直径等于150mm。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电梯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两侧的一对轿厢导轨,所述一对轿厢导轨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用于引导所述轿厢沿所述竖直方向移动;所述一对轿厢导轨的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纵向中心线与所述轿厢的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纵向中心线位于同一个第一竖直平面内。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电梯装置包括两个轿厢轮,所述两个轿厢轮对称地布置在所述第一竖直平面的两侧。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电梯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对重的两侧的一对对重导轨,所述一对对重导轨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并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用于引导所述对重沿所述竖直方向移动;所述一对对重导轨的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纵向中心线与所述对重的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纵向中心线位于同一个第二竖直平面内。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每个绳头端接组件还包括:一个绳头板;多个绳头杆,沿竖直方向延伸并穿过所述绳头板;多个螺母,分别螺纹连接到所述多个绳头杆的上端;和多个绳头弹簧,分别套装在所述多个绳头杆上并被压缩在所述绳头板和所述螺母之间,所述端接装置连接到所述绳头杆的下端,用于将所述包塑钢丝绳的端部连接到所述绳头杆的下端。在根据本技术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曳引轮、轿厢轮和对重轮的轴线平行,使得包塑钢丝绳的偏角为零,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包塑钢丝绳的磨损。此外,在本技术的前述一些实例性的实施例中,曳引轮、轿厢轮和对重轮上的轮槽间距等于端接装置的厚度的80%~150%,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小曳引轮的轴向尺寸,从而减小曳引机对电梯土建的影响。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技术所作的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技术有全面的理解。附图说明图1显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图2显示图1所示的电梯装置的沿竖直方向观看时的俯视图;图3显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绳头端接组件和曳引轮、轿厢轮或对重轮的示意图;图4显示图3的绳头端接组件和曳引轮、轿厢轮或对重轮沿竖直方向观看时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技术的总体技术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一种限制。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轮,安装在电梯的曳引机上;轿厢轮,安装在电梯的轿厢上;对重轮,安装在电梯的对重上;和多根包塑钢丝绳,绕在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轮和所述对重轮上。所述曳引轮、所述轿厢轮和所述对重轮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使得所述包塑钢丝绳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竖直平面的偏角为零。图1显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电梯装置包括曳引轮10、轿厢轮(也称为轿厢侧反绳轮)20、对重轮(也称为对重侧反绳轮)30和多根包塑钢丝绳4。曳引轮10安装在电梯的曳引机1上。轿厢轮20安装在电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曳引轮(10),安装在电梯的曳引机(1)上;/n轿厢轮(20),安装在电梯的轿厢(2)上;/n对重轮(30),安装在电梯的对重(3)上;和/n多根包塑钢丝绳(4),绕在所述曳引轮(10)、所述轿厢轮(20)和所述对重轮(30)上,/n所述曳引轮(10)、所述轿厢轮(20)和所述对重轮(30)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使得所述包塑钢丝绳(4)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X)垂直的竖直平面的偏角为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曳引轮(10),安装在电梯的曳引机(1)上;
轿厢轮(20),安装在电梯的轿厢(2)上;
对重轮(30),安装在电梯的对重(3)上;和
多根包塑钢丝绳(4),绕在所述曳引轮(10)、所述轿厢轮(20)和所述对重轮(30)上,
所述曳引轮(10)、所述轿厢轮(20)和所述对重轮(30)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使得所述包塑钢丝绳(4)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X)垂直的竖直平面的偏角为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直平面由竖直方向(Z)和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X)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Y)限定;
所述包塑钢丝绳(4)在所述曳引轮(10)和所述轿厢轮(20)之间沿所述竖直方向(Z)延伸;并且
所述包塑钢丝绳(4)在所述曳引轮(10)和所述对重轮(30)之间沿所述竖直方向(Z)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装置还包括两个绳头端接组件(40),所述两个绳头端接组件(40)与所述多根包塑钢丝绳(4)的两端分别连接;
每个绳头端接组件(40)包括多个端接装置(41),所述多个端接装置(41)能够与所述多根包塑钢丝绳(4)的端部分别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曳引轮(10)、所述轿厢轮(20)和所述对重轮(30)中的每个上形成有与所述多根包塑钢丝绳(4)分别配合的多个轮槽;并且
所述曳引轮(10)上的轮槽间距(b)、所述轿厢轮(20)上的轮槽间距(b)和所述对重轮(30)上的轮槽间距(b)均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曳引轮(10)、所述轿厢轮(20)和所述对重轮(30)中的每个上的轮槽间距(b)等于每个端接装置(41)的厚度(a)的80%~15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曳引轮(10)、所述轿厢轮(20)和所述对重轮(30)中的每个上的轮槽间距(b)等于每个端接装置(41)的厚度(a)的80%~10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绳头端接组件(40)中的相邻两个端接装置(41)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Y)上错开预定间距,使得所述每个绳头端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双林杨银国梁燕君
申请(专利权)人: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