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611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3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该润滑油路包括端塑盖、反向器、套管、注油口、主油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一循环沟道和第二循环沟道。端塑盖第一侧面上部设置有注油口,注油口连通主油路,主油路延伸至第一反向器和第二反向器,第一反向器和第二反向器外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交汇形成交汇口,主油路与交汇口连通,端塑盖内设置有第一循环沟道和第二循环沟道,第一循环沟道与第一支路延伸方向相对应,第二循环沟道与第二支路延伸方向相对应,套管内壁开设有凹槽,第一循环沟道和第二循环沟道分别与凹槽连通。本申请提供的润滑油路具有使得润滑油分布均匀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直线导轨副
,特别是涉及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
技术介绍
在直线传动领域中,直线导轨副一直是关键性的产品,目前已成为各种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电子机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部件。线性滑轨主要是由一滑轨、一滑接于该滑轨上的滑块、二贴接于该滑块前后端上的端盖及若干的钢柱(珠)所组成,该滑轨、滑块与该端盖间共同形成有至少一循环回路供所述钢柱(珠)进行无限循环滚动。为维持钢柱(珠)滚动的顺畅性,一般会于端盖上设有连通至循环回路的油路通道,以供润滑油能经由油路通道而注入到循环回路内,而对钢柱(珠)进行润滑。由于直线导轨副运动频繁,直线导轨副滑块与导轨之间的磨损严重,会导致直线导轨副滑块和导轨的使用寿命缩短。给与直线导轨副适当的润滑,可减少滚动部件之间摩擦,防止烧伤并降低磨损,在滚动的面与面之间形成油膜,可提高滚动疲劳寿命,同时润滑油(脂)可有效防止部件的生锈。但是现有技术中,直线导轨副的润滑油路结构一般是在端盖上设有连通至循环回路的油路通道,以供润滑油能经由油路通道而注入到循环回路内。但是,这种润滑油路结构使润滑油大部分集中于靠近注油口附近,难以均匀分布,容易出现润滑不足的情况,造成导轨副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用以解决向直线导轨副注入润滑油时润滑油大部分集中于靠近注油口附近导致的分布不均匀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包括端塑盖、反向器、套管,所述反向器和所述套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塑盖的第一侧面上部设置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连通主油路,所述主油路延伸至所述反向器,所述反向器包括第一反向器和第二反向器,所述第一反向器套装在所述第二反向器外部,所述第一反向器和所述第二反向器共用一个底面,所述第一反向器外弧面开设有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围所述第一反向器外弧面一周,所述第二反向器外弧面开设有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围所述第二反向器外弧面一周,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在底面交汇形成交汇口,所述主油路与所述交汇口连通,所述端塑盖内设置有第一循环沟道和第二循环沟道,所述第一循环沟道与所述第一支路延伸方向相对应,所述第二循环沟道与所述第二支路延伸方向相对应,所述套管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循环沟道和所述第二循环沟道分别与所述凹槽连通。优选地,所述端塑盖的两个第二侧面上部分别设置有侧注油孔,所述侧注油孔连通侧油路一端,所述侧油路另一端连通所述主油路。优选地,所述注油口两侧分别连通所述主油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包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包括端塑盖、反向器、套管,所述反向器和所述套管连接,所述端塑盖第一侧面上部设置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连通主油路,所述主油路延伸至所述反向器,所述反向器包括第一反向器和第二反向器,所述第一反向器套装在所述第二反向器外部,所述第一反向器和所述第二反向器共用一个底面,所述第一反向器外弧面开设有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围所述第一反向器外弧面一周,所述第二反向器外弧面开设有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围所述第二反向器外弧面一周,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在底面交汇形成交汇口,所述主油路与所述交汇口连通,所述端塑盖内设置有第一循环沟道和第二循环沟道,所述第一循环沟道与所述第一支路延伸方向相对应,所述第二循环沟道与所述第二支路延伸方向相对应,所述套管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循环沟道和所述第二循环沟道分别与所述凹槽连通。润滑油或者润滑脂从注油口注入,流经主油路到达第一反向器的第一支路和第二反向器的第二支路,滚柱或者滚珠将第一支路的润滑油(脂)携带到第一循环沟道内,和将第二支路的润滑油(脂)携带到第二循环沟道内。通过在第一反向器上设置的第一支路和在第二反向器设置的第二支路,使得润滑油或润滑脂避开反向器位置滚珠或滚柱的阻碍顺利的注入到滑块内部,通过第一循环沟道和第二循环沟道的设置能够储存注较多的润滑油(脂),润滑油(脂)顺着第一循环沟道和第二循环沟道进入到套管内的凹槽内,避免由于滚柱(柱)的挤压导致润滑油(脂)只有表面一层进入到后端的套管内,实现对直线导轨副滑块和导轨进行充分的润滑。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装配体示意图。标号说明:1-注油口;2-主油路;3-第一支路;4-第二支路;5-侧油路;6-侧注油孔;7-第一循环沟道;8-第二循环沟道;9-反向器;91-第一反向器;92-第二反向器;10-端塑盖;11-交汇口;12-套管;12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装配体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到图4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和直线导轨副滑块做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4所示,直线导轨副滑块包括端塑盖10、反向器9、套管12,反向器9和套管12连接。直线导轨副滑块的整体组装方式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如图1所示,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主要包括注油口1、主油路2、第一支路3、第二支路4、第一循环沟道7和第二循环沟道8。具体地,端塑盖10的第一侧面上部设置有注油口1,注油口1设置的第一侧面为端塑盖10最大的侧面。注油口1连通主油路2,主油路2向两边对称延伸至两边的反向器9,注油口1连通主油路2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注油口1向下开设一通道然后分设两路即形成对称向两侧延伸的主油路2;第二种是注油口1两侧分别连通主油路2,即主油路2在注油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包括端塑盖(10)、反向器(9)、套管(12),所述反向器(9)和所述套管(1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塑盖(10)的第一侧面上部设置有注油口(1),所述注油口(1)连通主油路(2),所述主油路(2)延伸至所述反向器(9),所述反向器(9)包括第一反向器(91)和第二反向器(92),所述第一反向器(91)套装在所述第二反向器(92)外部,所述第一反向器(91)和所述第二反向器(92)共用一个底面,所述第一反向器(91)外弧面开设有第一支路(3),所述第一支路(3)围所述第一反向器(91)外弧面一周,所述第二反向器(92)外弧面开设有第二支路(4),所述第二支路(4)围所述第二反向器(92)外弧面一周,所述第一支路(3)和所述第二支路(4)在底面交汇形成交汇口(11),所述主油路(2)与所述交汇口(11)连通,所述端塑盖(10)内设置有第一循环沟道(7)和第二循环沟道(8),所述第一循环沟道(7)与所述第一支路(3)延伸方向相对应,所述第二循环沟道(8)与所述第二支路(4)延伸方向相对应,所述套管(12)内壁开设有凹槽(121),所述第一循环沟道(7)和所述第二循环沟道(8)分别与所述凹槽(12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线导轨副滑块润滑油路,包括端塑盖(10)、反向器(9)、套管(12),所述反向器(9)和所述套管(1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塑盖(10)的第一侧面上部设置有注油口(1),所述注油口(1)连通主油路(2),所述主油路(2)延伸至所述反向器(9),所述反向器(9)包括第一反向器(91)和第二反向器(92),所述第一反向器(91)套装在所述第二反向器(92)外部,所述第一反向器(91)和所述第二反向器(92)共用一个底面,所述第一反向器(91)外弧面开设有第一支路(3),所述第一支路(3)围所述第一反向器(91)外弧面一周,所述第二反向器(92)外弧面开设有第二支路(4),所述第二支路(4)围所述第二反向器(92)外弧面一周,所述第一支路(3)和所述第二支路(4)在底面交汇形成交汇口(11),所述主油路(2)与所述交汇口(11)连通,所述端塑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兆凯袁忠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台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