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504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29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其包括楼体、种植台、蓄水池和循环水池,楼体至少一侧为阶梯状,且两层为一处阶梯,种植台设置在楼体阶梯的水平面上,种植台上种植有植被;蓄水池设置在楼体顶端,蓄水池侧壁的上侧设置有出水口,蓄水池水位上涨后水从出水口流出对种植台进行浇灌;循环水池设置楼体阶梯一侧的地面上,循环水池的侧壁上侧设置有溢水口,溢水口连接有循环水管,循环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蓄水池上侧,循环水管配合有水泵,将循环水池内溢出的水输送至蓄水池内。本申请具有提高雨水利用率、使建筑的绿化更加充分、提高建筑内人的舒适度、有效净化雨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
本申请涉及绿色建筑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也越建越密;在城市中,虽然在路边或公园内都设置有绿化区,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与绿化植物鲜少接触。大多数建筑群都会在楼与楼之间设置草坪等绿化地,但是对于在高层工作或居住的人来说,很难受到这些绿化地的益处。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相关的建筑存在绿化不充分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使建筑的绿化更充分,本申请提供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包括楼体、种植台、蓄水池和循环水池,楼体至少一侧为阶梯状,且两层为一处阶梯,种植台设置在楼体阶梯的水平面上,种植台上种植有植被;蓄水池设置在楼体顶端,蓄水池侧壁的上侧设置有出水口,蓄水池水位上涨后水从出水口流出对种植台进行浇灌;循环水池设置楼体阶梯一侧的地面上,循环水池的侧壁上侧设置有溢水口,溢水口连接有循环水管,循环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蓄水池上侧,循环水管配合有水泵,将循环水池内溢出的水输送至蓄水池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池可以将雨水收集后对下方的种植台上的植被进行浇灌,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种植台设置在楼体阶梯的水平面上,使阳光可以均匀地照射在每一层的植被上,使植被生长更好,并且下雨时雨水也可以直接对植被进行浇灌;浇灌后多余的雨水可以从种植台边沿流至下一层的种植台进行浇灌,最后从最下层的种植层流至循环水池,再通过水泵与循环水管的配合将水输送至蓄水池内完成循环;在雨水进行循环的时候,种植台内的植被还可以对雨水进行净化、将雨水内的污物进行吸附等,使循环后的雨水更加清洁,以便储存和进行下一次利用;每两层楼设置一层种植台,既使种植台既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又使楼体内的人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植被;植被与楼体侧壁距离较近,在炎热的季节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温遮阴效果,在寒冷的季节又可以遮风挡雨,植被的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楼体范围的氧含量增加,使人们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可选的,种植台远离楼体的一侧设置有跌水台,跌水台为顶部开口的结构,跌水台的开口低于种植台的高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在从上一层种植台流向下一层之前,会先经过跌水台,在跌水台上进行短时间曝气,使雨水内的溶解氧含量增加,在浇灌至下一层时可以给下一层的植被根部带去更多氧气,使植被根部的呼吸更加充分,有助于植被的生长。可选的,种植台靠近楼体的一侧设置有人行通道,人行通道的宽度小于跌水台的宽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可以在人行通道上活动,与植被进行近距离接触;同时由于人行通道的宽度小于跌水台的宽度,从上一层流下的雨水和雨天下落的雨滴不会落在人的身上,使人们可以更加舒适地呼吸植被带来的新鲜空气。可选的,人行通道远离楼体的一侧设置有围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人行横道进行防护,避免了种植台内多余的雨水流至人行通道内,使人行通道的地面保持干燥。可选的,种植台上设置有种植格,种植格为顶部开口的网格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格状的种植格既可以增强土壤的抓地性,还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同时多余的雨水可以更方便地从种植格内流出。可选的,种植格内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包括固定杆和限位环,固定杆的端部与在种植格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限位环连接,固定环套设于植被的下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楼体上种植植被,一般土层的厚度较小,使植被的抓地性降低,通过限位环对植被的套设,使植被在大风天气也可以稳定地固定在种植格内。可选的,种植格内依次铺设有滤网,细砂石和土壤,植被种植在土壤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网可以防止细砂石或土壤从种植格的空隙流出,同时又可以使雨水通过;细砂石既可以使土壤的透气性更好,使多余的雨水可以更快地从土壤中下沉后流出,还可以使减少营养土的流失。可选的,蓄水池的周围也设置有种植台,种植台的高度低于出水口下端的高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池周围设置有种植台,种植台内的植被可以对蓄水池进行防护,减少灰尘等污物进入蓄水池;蓄水池可以直接对顶层的种植台进行浇灌,再由顶层种植台向下跌水。可选的,蓄水池内设置有用于将空气与水进行混合的曝气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曝气装置可以有效地使空气与水进行充分混合,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从而使蓄水池内的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雨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雨水内的溶解氧含量增加,在浇灌种植台时可以给植被根部带去更多氧气,使植被根部的呼吸更加充分,有助于植被的生长。可选的,蓄水池内还设置有楼体内生活用水处理后的中水进水口和使余水再利用的余水排出口,中水进水口和余水排出口均配合有阀门和相应的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雨持续时间较长,蓄水池的水已经足以浇灌时,可以打开余水排出口的阀门和泵进行雨水再利用,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当长时间无降雨,蓄水池内的水不足以浇灌时,可以打开中水进水口的阀门和泵,将楼体内处理后的生活用水引入蓄水池内,继续进行灌溉、循环,在使植被得到浇灌的同时,还将楼内的生活用水进行再次利用。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通过在阶梯状楼体的水平面上设置种植台,提高了雨水利用率、使建筑的绿化更加充分,并且提高建筑内人的舒适度;2.通过设置种植格和限位件,增加植被的抓地性、增加土壤的抓地性;3.通过设置曝气装置和跌水台,有效净化雨水,增加雨水内的氧含量。附图说明图1是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是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的剖视图;图4是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的种植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的种植格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楼体;2、种植台;21、种植格;211、滤网;212、细砂石;213、土壤;214、植被;22、跌水台;221、跌水槽;23、人行通道;231、围挡;3、蓄水池;31、出水口;32、出水槽;33、曝气装置;331、曝气泵;34、中水进水口;35、余水排出口;4、循环水池;41、溢水口;42、循环水管;43、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参照图1、图2,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包括楼体1、种植台2、蓄水池3和循环水池4,楼体1至少一侧为阶梯状,本实施例中以楼体1相邻的两侧均为阶梯状进行说明,且两层为一处阶梯,种植台2设置在楼体1阶梯的水平面上,种植台2上种植有植被214,植被214包括草坪和灌木类植物;种植台2远离楼体1的一侧设置有跌水台22,跌水台22为顶部开口结构,跌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包括楼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种植台(2)、蓄水池(3)和循环水池(4),楼体(1)至少一侧为阶梯状,且两层为一处阶梯,种植台(2)设置在楼体(1)阶梯的水平面上,种植台(2)上种植有植被(214);蓄水池(3)设置在楼体(1)顶端,蓄水池(3)侧壁的上侧设置有出水口(31),蓄水池(3)水位上涨后水从出水口(31)流出对种植台(2)进行浇灌;循环水池(4)设置楼体(1)阶梯一侧的地面上,循环水池(4)的侧壁上侧设置有溢水口(41),溢水口(41)连接有循环水管(42),循环水管(42)的另一端延伸至蓄水池(3)上侧,循环水管(42)配合有水泵(43),将循环水池(4)内溢出的水输送至蓄水池(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包括楼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种植台(2)、蓄水池(3)和循环水池(4),楼体(1)至少一侧为阶梯状,且两层为一处阶梯,种植台(2)设置在楼体(1)阶梯的水平面上,种植台(2)上种植有植被(214);蓄水池(3)设置在楼体(1)顶端,蓄水池(3)侧壁的上侧设置有出水口(31),蓄水池(3)水位上涨后水从出水口(31)流出对种植台(2)进行浇灌;循环水池(4)设置楼体(1)阶梯一侧的地面上,循环水池(4)的侧壁上侧设置有溢水口(41),溢水口(41)连接有循环水管(42),循环水管(42)的另一端延伸至蓄水池(3)上侧,循环水管(42)配合有水泵(43),将循环水池(4)内溢出的水输送至蓄水池(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台(2)远离楼体(1)的一侧设置有跌水台(22),跌水台(22)为顶部开口的结构,跌水台(22)的开口低于种植台(2)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台(2)靠近楼体(1)的一侧设置有人行通道(23),人行通道(23)的宽度小于跌水台(22)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雨水利用率的垂直绿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通道(23)远离楼体(1)的一侧设置有围挡(231)。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裕祥潘宏伟兰文军
申请(专利权)人:大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