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487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包括灌注桩、旋喷桩和水泥土搅拌桩;灌注桩穿过码头的淤泥层、中细沙层和粘土层,多个灌注桩围绕码头的外侧轮廓布置;旋喷桩置于灌注桩包围的空间内,多个旋喷桩沿灌注桩的布置路径排列布置,旋喷桩穿过码头的淤泥层、中细沙层和粘土层;多个水泥土搅拌桩填充布置于旋喷桩包围的空间内,水泥土搅拌桩穿过码头的淤泥层和中细沙层;所以相邻灌注桩之间空隙用旋喷桩封堵,将软土地基牢固限制,控制了软土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变形,而水泥土搅拌桩将加固受灌注桩限制的软土,大大提高软土的承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基过水码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码头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基过水码头结构。
技术介绍
依河岸而建的码头,地基常分布有淤泥等软土,易产生沉降变形过大、不均匀沉降等问题,这对码头结构稳定将产生不利影响,若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到位,可造成码头上部结构产生裂缝,甚至垮塌。对于水事或海事执法船等使用的工作码头,由于仅供工作人员通行,使用荷载较小,而被忽视结构安全问题,常出现裂缝、垮塌,影响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基过水码头结构,以解决现有软基减少码头安全性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包括灌注桩、旋喷桩和水泥土搅拌桩;所述灌注桩穿过所述码头的淤泥层、中细沙层和粘土层,多个所述灌注桩围绕所述码头的外侧轮廓布置;所述旋喷桩置于灌注桩包围的空间内,多个所述旋喷桩沿所述灌注桩的布置路径排列布置,所述旋喷桩穿过所述码头的所述淤泥层、所述中细沙层和所述粘土层;多个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填充布置于所述旋喷桩包围的空间内,所述水泥土搅拌桩穿过所述码头的所述淤泥层和所述中细沙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还包括防护挡墙,所述防护挡墙覆盖于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的临水侧,所述防护挡墙的临水侧设有防撞橡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还包括楼梯和第一格宾网兜,所述楼梯设于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远离其临水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格宾网兜设于楼梯的底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顶面铺设有碎石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挡墙和所述第一格宾网兜的一部分均延伸至所述碎石层的下方,所述防护挡墙的顶面与所述碎石层的顶面平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船墩设于所述防护挡墙的顶面,所述船墩设于所述防护挡墙邻近其临水侧的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还包括第二格宾网兜,所述第二格宾网兜铺设于所述灌注桩的临水侧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灌注桩的直径为0.6~1m,所述灌注桩插入所述粘土层内4.5~5.5m,各相邻所述灌注桩的间距为0.8~1.2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喷桩的直径为0.4~0.8m,所述旋喷桩插入所述粘土层内0.8~1.2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泥土搅拌桩的直径为0.4~0.8m,所述水泥土搅拌桩插入所述中细沙层内0.8~1.2m,各相邻所述水泥土搅拌桩的间距为1~1.4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所述灌注桩插入码头软土地基下内,所述旋喷桩置于灌注桩包围的空间内,多个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填充布置于所述旋喷桩包围的空间内,所以相邻灌注桩之间空隙用旋喷桩封堵,将软土地基牢牢限制起来,控制了软土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变形,而水泥土搅拌桩可有效加固受灌注桩限制的软土,大大提高软土的承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实施例提供的俯视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0、灌注桩;20、旋喷桩;30、水泥土搅拌桩;41、淤泥层;42、中细沙层;43、粘土层;50、防护挡墙;51、防撞橡胶;52、船墩;60、楼梯;71、第一格宾网兜;72、二格宾网兜;80、碎石层;81、土工格栅;90、土工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其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灌注桩10、旋喷桩20和水泥土搅拌桩30;灌注桩10穿过码头的淤泥层41、中细沙层42和粘土层43,多个灌注桩10围绕码头的外侧轮廓布置;旋喷桩20置于灌注桩10包围的空间内,多个旋喷桩20沿灌注桩10的布置路径排列布置,旋喷桩20穿过码头的淤泥层41、中细沙层42和粘土层43;多个水泥土搅拌桩30填充布置于旋喷桩20包围的空间内,水泥土搅拌桩30穿过码头的淤泥层41和中细沙层42。所以相邻灌注桩10之间空隙用旋喷桩20封堵,将软土地基牢固限制,控制了软土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变形,而水泥土搅拌桩30将加固受灌注桩10限制的软土,大大提高软土的承载力。优选的,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还包括防护挡墙50,防护挡墙50覆盖于软基过水码头结构的临水侧,防护挡墙50的临水侧设有防撞橡胶51。具体的,防护挡墙50大致呈L状,从而使得防护挡墙50能够覆盖软基过水码头结构的临水侧和其临水侧的顶面,以此实现对软基过水码头结构的保护;而且由于防护挡墙50的临水侧设有防撞橡胶51,更能缓冲船只对软基过水码头结构的冲击,为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实现了更佳的保护。优选的,船墩52设于防护挡墙50的顶面,船墩52设于防护挡墙50邻近其临水侧的位置。从而便于船只与船墩52连接固定,以实现船只的停靠。优选的,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还包括楼梯60和第一格宾网兜71,楼梯60设于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远离其临水侧的位置,第一格宾网兜71设于楼梯60的底部。在设置楼梯60后,方便了人在软基过水码头结构上的走动,而设置第一格宾网兜71后,第一格宾网兜71不但能够实现对软基过水码头结构的加固,更可利用第一格宾网兜71种植景观植物,以提高软基过水码头结构的生态特性。优选的,软基过水码头结构顶面铺设有碎石层80。碎石层80可利用施工形成的石渣回填,并用土工格栅81加筋,以进一步限制码头的侧向变形;具体的,此时防护挡墙50和第一格宾网兜71的一部分均延伸至碎石层80的下方,防护挡墙50的顶面与碎石层80的顶面平齐,便可利用碎石层80对防护挡墙50和第一格宾网兜71实现加固。优选的,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还包括第二格宾网兜72,第二格宾网兜72铺设于灌注桩10的临水侧外。在增设第二格宾网兜72后,第二格宾网兜72实现了对软基过水码头结构临水侧的加固保护,大大增强了软基过水码头结构的牢固性和耐用性。优选的,灌注桩10的直径为0.6~1m,灌注桩10插入粘土层43内4.5~5.5m,各相邻灌注桩10的间距为0.8~1.2m;旋喷桩20的直径为0.4~0.8m,旋喷桩20插入粘土层43内0.8~1.2m;水泥土搅拌桩30的直径为0.4~0.8m,水泥土搅拌桩30插入中细沙层42内0.8~1.2m,各相邻水泥土搅拌桩30的间距为1~1.4m。在采用此参数设置后,将能确保灌注桩10、旋喷桩20和水泥土搅拌桩30能够对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实现更好的加固,以满足更多应用环境的实际需求。以某海事执法工作码头位于水库区河滩地上为例,淤泥层41地基下分布中细沙层42及粘土层43。在码头前沿线及上下游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n包括灌注桩、旋喷桩和水泥土搅拌桩;/n所述灌注桩穿过所述码头的淤泥层、中细沙层和粘土层,多个所述灌注桩围绕所述码头的外侧轮廓布置;/n所述旋喷桩置于灌注桩包围的空间内,多个所述旋喷桩沿所述灌注桩的布置路径排列布置,所述旋喷桩穿过所述码头的所述淤泥层、所述中细沙层和所述粘土层;/n多个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填充布置于所述旋喷桩包围的空间内,所述水泥土搅拌桩穿过所述码头的所述淤泥层和所述中细沙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灌注桩、旋喷桩和水泥土搅拌桩;
所述灌注桩穿过所述码头的淤泥层、中细沙层和粘土层,多个所述灌注桩围绕所述码头的外侧轮廓布置;
所述旋喷桩置于灌注桩包围的空间内,多个所述旋喷桩沿所述灌注桩的布置路径排列布置,所述旋喷桩穿过所述码头的所述淤泥层、所述中细沙层和所述粘土层;
多个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填充布置于所述旋喷桩包围的空间内,所述水泥土搅拌桩穿过所述码头的所述淤泥层和所述中细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还包括防护挡墙,所述防护挡墙覆盖于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的临水侧,所述防护挡墙的临水侧设有防撞橡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还包括楼梯和第一格宾网兜,所述楼梯设于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远离其临水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格宾网兜设于楼梯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基过水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基过水码头结构顶面铺设有碎石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以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水利电力技工学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