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毓松专利>正文

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147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其结构包括平台架、斜道、控制端、轮子,斜道与平台架铰链连接,平台架底端与控制端外表面相连接,其斜道将会承受到电力设备箱的重力,回转轴保持住与平台架平面的高度,让软体支撑住箱体顺着中体滑动,所外力压动,往内部产生挤压形变,能够在对电力设备箱进行排列放置时,让其顺着道缓慢辅助滑动,使其不会快速滑动对平台形成损坏,让其延角体匀分开外层的受力面,延伸开固定力的部位,起到全面受力的作用,通过隔面体将其软弧块与延角体间隔开,在衔接部位施力时,将会引导外层往一定部位进行移动,带动外护条移动,能够在外层受力时,对其进行匀分受力,并且支撑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是涉及到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
技术介绍
电力设备有大有小,根据安装需要,将其电力设备移至所需的位置进行安装,由于其电力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在量又大的情况下,便会使用运输车平台对其进行运输。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电力设备运输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比如:多个小电力箱放于运输车上,通过外圈进行移动调整于中端,其电力箱底部持续在运输车平台上摩擦移动,久而较容易对其平台形成损伤。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多个小电力箱放于运输车上,通过外圈进行移动调整于中端,其电力箱底部持续在运输车平台上摩擦移动,久而较容易对其平台形成损伤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其结构包括平台架、斜道、控制端、轮子,所述斜道与平台架铰链连接,所述平台架底端与控制端外表面相连接,所述轮子安装于平台架底端位于四个边角处。所述斜道包括回转轴、托板、外限框,所述托板固定于回转轴外表面,所述回转轴贯穿于外限框内部且活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托板包括隔条、延体、转体,所述转体分布于两个延体之间进行安装,所述隔条贴合于两个延体左右端,所述转体呈垂直方向均匀分布,所述隔条由橡胶材质所制成,具有一定的韧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体包括软体、隔环、中体,所述中体嵌入于隔环内部,所述隔环与软体相连接,所述软体呈环形均匀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体包括弧条、翘块,所述翘块外表面与弧条相贴合,所述翘块设有两个,且交错抵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条包括囊球、胶条、裹条,所述裹条外表面与胶条相贴合,所述囊球嵌入于胶条内部,所述囊球为囊球体结构,所述胶条由橡胶材质所制成,具有一定的拉扯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环包括延角体、隔面体、软弧块,所述隔面体固定于软弧块外表面,所述隔面体远离软弧块的一端与延角体相连接,所述延角体呈环形结构进行分布,所述隔面体为字型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角体包括外护条、倾向角、软压条,所述倾向角抵在软压条外表面,所述倾向角与外护条相连接,所述软压条为橡胶材质所制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弧块包括弹体、软芯层,所述软芯层安装于两个弹体之间,所述弹体为弧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其斜道将会承受到电力设备箱的重力,回转轴保持住与平台架平面的高度,其电力设备箱是压于软体外表面,其斜道的倾斜角度,通过囊球支撑住胶条对其箱体进行托动,让软体支撑住箱体顺着中体滑动,所外力压动,往内部产生挤压形变,能够在对电力设备箱进行排列放置时,让其顺着道缓慢辅助滑动,使其不会快速滑动对平台形成损坏。2.让其延角体匀分开外层的受力面,延伸开固定力的部位,起到全面受力的作用,通过隔面体将其软弧块与延角体间隔开,其外护条受力往内部压动时,其倾向角将会对软压条进行挤压,在衔接部位施力时,将会引导外层往一定部位进行移动,带动外护条移动,能够在外层受力时,对其进行匀分受力,并且支撑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斜道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托板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转体的右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软体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弧条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隔环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延角体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软弧块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平台架-11、斜道-22、控制端-33、轮子-44、回转轴-201、托板-202、外限框-203、隔条-001、延体-002、转体-003、软体-111、隔环-112、中体-113、弧条-e01、翘块-e02、囊球-w11、胶条-w12、裹条-w13、延角体-s01、隔面体-s02、软弧块-s03、外护条-g11、倾向角-g12、软压条-g13、弹体-511、软芯层-51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其结构包括平台架11、斜道22、控制端33、轮子44,所述斜道22与平台架11铰链连接,所述平台架11底端与控制端33外表面相连接,所述轮子44安装于平台架11底端位于四个边角处。所述斜道22包括回转轴201、托板202、外限框203,所述托板202固定于回转轴201外表面,所述回转轴201贯穿于外限框203内部且活动连接。其中,所述托板202包括隔条001、延体002、转体003,所述转体003分布于两个延体002之间进行安装,所述隔条001贴合于两个延体002左右端,所述转体003呈垂直方向均匀分布,所述隔条001由橡胶材质所制成,具有一定的韧性,所述隔条001固定于两侧受力部位之间,起到回型与缓冲的作用,所述转体003辅助物体的移动与导向。其中,所述转体003包括软体111、隔环112、中体113,所述中体113嵌入于隔环112内部,所述隔环112与软体111相连接,所述软体111呈环形均匀分布,所述中体113固定住整体外圈的中心位置,所述软体111所外力压动,往内部产生挤压形变。其中,所述软体111包括弧条e01、翘块e02,所述翘块e02外表面与弧条e01相贴合,所述翘块e02设有两个,且交错抵触,所述翘块e02支撑住外侧的范围,并且起到反力的作用,所述弧条e01全方位承受外力。其中,所述弧条e01包括囊球w11、胶条w12、裹条w13,所述裹条w13外表面与胶条w12相贴合,所述囊球w11嵌入于胶条w12内部,所述囊球w11为囊球体结构,所述胶条w12由橡胶材质所制成,具有一定的拉扯性,所述胶条w12将外侧承受的力,往内部施展,所述囊球w11支撑外层的反力作用,对其起到受力支撑的作用。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本专利技术中,将电力设备箱推于平台架11上,其斜道22将会承受到电力设备箱的重力,回转轴201保持住与平台架11平面的高度,远离回转轴201一端的托板202将会往下端倾斜,使其斜道22形成一定倾斜角度,在电力设备箱置于转体003上进行移动时,其电力设备箱是压于软体111外表面,其斜道22的倾斜角度,使其电力设备箱能够推动软体111顺着中体113进行转动,在软体111抵触着电力设备箱时,其弧条e01将会根据自身的软度,通过囊球w11支撑住胶条w12对其箱体进行托动,其裹条w13将外层形变的状态对翘块e02进行压动,其翘块e02始终对弧条e01保持住外扩的力,让软体111支撑住箱体顺着中体113滑动,滑至托板202与外限框203所抵触的末端,依次排列,在后续电力设备箱移动时,通过软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其结构包括平台架(11)、斜道(22)、控制端(33)、轮子(44),所述斜道(22)与平台架(11)铰链连接,所述平台架(11)底端与控制端(33)外表面相连接,所述轮子(44)安装于平台架(11)底端位于四个边角处,其特征在于:/n所述斜道(22)包括回转轴(201)、托板(202)、外限框(203),所述托板(202)固定于回转轴(201)外表面,所述回转轴(201)贯穿于外限框(203)内部且活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其结构包括平台架(11)、斜道(22)、控制端(33)、轮子(44),所述斜道(22)与平台架(11)铰链连接,所述平台架(11)底端与控制端(33)外表面相连接,所述轮子(44)安装于平台架(11)底端位于四个边角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道(22)包括回转轴(201)、托板(202)、外限框(203),所述托板(202)固定于回转轴(201)外表面,所述回转轴(201)贯穿于外限框(203)内部且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202)包括隔条(001)、延体(002)、转体(003),所述转体(003)分布于两个延体(002)之间进行安装,所述隔条(001)贴合于两个延体(002)左右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体(003)包括软体(111)、隔环(112)、中体(113),所述中体(113)嵌入于隔环(112)内部,所述隔环(112)与软体(111)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力设备移动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软体(111)包括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毓松
申请(专利权)人:林毓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