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048006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是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白芥子10‑50份、吴茱萸3‑15份、肉桂5‑20份、乌药5‑15份、赤芍5‑20份、元胡5‑20份、大黄5‑1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根据中医药理论,将原料中药按一定比例进行组方,符合中药的配伍原则,可以增强各成分的原有药效,使各成分相辅相成,具有运脾和胃、调节脏腑;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从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明显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减少慢性胃肠病的复发,有效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医药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也是一般人群中上消化道检查最常见的发现之一。病情经常易复发,迁延不愈,甚至会增加患癌风险,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加强慢性胃炎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它是一种集药物、经络、穴位、时间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穴位贴敷是通过药物的有效成分刺激体表腧穴,经皮肤组织渗透,激发经络传导,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一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传统疗法,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起着双重作用,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目的。随着现代研究方法的进步,穴位贴敷治疗的机制越来越清晰,在药剂学中将穴位贴敷疗法称为经皮给药系统。穴位贴敷疗法不通过胃肠道的灭活和肝脏首过效应,并且可以避免药物毒副反应。因此它比一般的口服、注射药物更能更安全,更能提高机体的血药浓度;并且体表的穴位还对药物具有浓聚和强化的作用。腧穴具有特殊性质,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及施术的部分,并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对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它不是药物透皮吸收和穴位刺激的简单叠加,这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产生的整体强化效果,具有1+1>2的作用。在实际临床运用中,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病,都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素问直解》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时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长于夏”则表明夏季为阳气旺盛之时,人体内的阳气受之影响也随之上升和增长,三伏天又是一年之中阳气最鼎盛时期,体内的阳气亦是最旺之时,此乃体表经络气血最充足的时机。此时使用药物贴敷穴位以振奋阳气,驱除冬日的宿寒阴邪、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可有效防治“冬病”。《素问·六节藏象论》:“生之本,本于阴阳。”提出阴阳乃为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表明阴阳平衡对顾护正气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篇章阐明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源于大自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斗争和生存,制约于大自然,人与大自然一体化不可分割。因此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和春夏季养阳气、秋冬季敛阴精即成为冬病夏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配伍关系明确、实际针对性强、疗效确切显著的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是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白芥子10-50份、吴茱萸3-15份、肉桂5-20份、乌药5-15份、赤芍5-20份、元胡5-20份、大黄5-15份。一种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将所述原料白芥子、吴茱萸、肉桂、乌药、赤芍、元胡、大黄按重量份数混合研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得药粉混匀备用。步骤2、采用姜汁、水和步骤1中所述的药粉调成膏状,备用。步骤3、将步骤2中所述药膏抹在3×4×0.3cm纱布块上,形成直径为2cm或1cm的圆形饼,抹药厚度为0.5cm,即得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将纱布块的膏药对准穴位,在纱布块外贴粘贴固定。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姜汁与水的总和与药粉的重量份数比为1:6。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姜汁的质量浓度为100%或30%。所述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在制备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小儿消化不良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的使用方法:(1)将制备好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贴敷于脾俞穴(双)、胃俞穴(双)、中脘穴、关元穴、天枢穴(双)、章门穴(双)、足三里穴(双);(2)单次贴敷时间为20分钟至240分钟,每年三伏三九进行穴位贴敷,连续贴敷三年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提高疗效。本专利技术选取的原料中药材药效作用分如下。白芥子:《药性解》中记载其味辛性温入胃肺二经,可利气豁痰,除寒暖中。现在药理研究发现,白芥子具有透皮吸收作用其可刺激皮肤,提高体表皮肤温度,进而使表皮细胞间空隙增大,促进药物吸收,遂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吴茱萸:具有气味俱厚,性偏燥烈的特点,药物的强刺激作用也适宜外治,善治肝寒气滞诸痛,可谓正治之法。肉桂:味厚甘辛大热,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而前诸症自退矣。《本草汇言》:“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乌药: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用治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赤芍:《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疲,止痛,利小便,益气。”。元胡:《本草求真》:“延胡索不论是血是气,积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达,以其性温,则于气血能行能畅,味辛则于气血能润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诸痛,往往独行功多。”。大黄:《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白芥子为君药,吴茱萸和肉桂为臣药,乌药和赤芍为佐药,元胡和大黄为使药,方中诸药合用,具有运脾和胃、调节脏腑;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从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明显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减少慢性胃肠病的复发。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药散剂贴敷适应症状包括胃痛、胃胀、胃寒、嗳气、反酸、烧心、胃堵闷感、食少、消化不良、腹冷、腹痛、腹胀、腹泻、便秘、大便粘滞、排便无力、排便不爽、排不尽感、肛门下坠感、双下肢沉重感、身倦乏力、体寒等。贴敷适应的疾病包括:1)慢性胃炎;2)消化性溃疡;3)慢性结肠炎;4)溃疡性结肠炎;5)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6)小儿消化不良等。中药穴位贴敷的选择如下。本专利技术中所选择的穴位脾俞穴、胃俞穴为脾经、胃经的背俞穴,又均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具有良好的益气健脾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脾脏的病症,尤其是因消化功能减弱而致的身体虚弱,具有非常好的调理和治疗作用。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为胃腑之气汇聚于腹部的腧穴。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关元:小肠募穴。为小肠之气汇聚于腹部的腧穴。主治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少腹疼痛、腹泻、痢疾等肠腑病证。天枢:大肠募穴。为大肠之气汇聚于腹部的腧穴。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章门: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为脾脏之气汇聚于腹部的腧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呕吐等胃肠病证。脾俞:脾之背俞穴。为脾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白芥子10-50份、吴茱萸3-15份、肉桂5-20份、乌药5-15份、赤芍5-20份、元胡5-20份、大黄5-15份。/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1120 CN 20201130758871.一种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白芥子10-50份、吴茱萸3-15份、肉桂5-20份、乌药5-15份、赤芍5-20份、元胡5-20份、大黄5-15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将所述原料白芥子、吴茱萸、肉桂、乌药、赤芍、元胡、大黄按重量份数混合研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得药粉混匀备用;
步骤2、采用姜汁、水和步骤1中所述的药粉调成膏状,备用;
步骤3、将步骤2中所述药膏抹在纱布块上,形成圆形饼,抹药厚度为0.5cm,即得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将纱布块的膏药对准穴位,在纱布块外贴粘贴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散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姜汁与水的总和与药粉的重量份数比为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光刘林彭艳红汤立东李晶王辉巩艳春黄煜白雪松李岩姜巍孟子惠李玉锋马乾章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