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气耕设备及装设于内的植生墙与定植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465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活动式气耕设备,包含一可移动的温室、一设置于温室中的轨道组,及复数个设置于轨道组上的植生墙,每一植生墙可于轨道组上相对温室移动,让植生墙间可视需求移动而产生走道,增进空间利用率。每一植生墙分别包含一架体,及复数概呈直立地架设于架体上的定植板,定植板开设有复数个分别供一定植杯设置的种植穴,定植杯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界定一可供植株根部生长的第一空间,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概呈垂直连接,第二壳体界定一与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二空间,第二空间可供植株茎部生长朝上生长达成促进植株生长的目的。藉由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增进空间利用率,建立利于植株生长的环境,进而提升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动式气耕设备及装设于内的植生墙与定植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耕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活动式气耕设备及装设于内的植生墙与定植杯。
技术介绍
由于不受气候影响、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垂直农法相关技术发展日益蓬勃。其中,无土栽培领域里主要分为水耕技术与气耕技术,但水耕技术的重大缺陷在于当其中一植株产生病变时,将会迅速藉由水介质传染至其他植株。相较之下,气耕技术是通过气雾供给植株根部养分,当其中一植株产生病变时,由于缺乏传播介质,因此通过准确地除去病变植株,能够确保其他植株的健康。气耕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植株健康,因此气耕技术也能解决农药、除草剂等问题。而垂直农法领域里,大致架构有使用层架堆高水平植床的架构,以及定植板摆放成倒V字型的架构,而气耕技术由于是喷洒营养液气雾于植株根部,因此能够使植株根部尽量靠近气雾器的倒V字型架构较适合气耕技术。在此前提下,如何让现有的气耕技术能够更进一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空间利用率,为目前相关领域的共同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能够更进一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活动式气耕设备及装设于内的定植杯与植生墙。于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定植杯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界定一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可供植株根部生长,该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概呈垂直连接,该第二壳体界定一与该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二空间,该第二空间可供植株茎部生长。本专利技术一种定植杯还包含一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储水壳体,该储水壳体位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交界处,该储水壳体界定一与该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连通的储水空间。本专利技术一种定植杯中,该第一壳体还包括一连接该第二壳体的连接端,及一与该连接端相反设置的固定端,该定植杯还包含至少一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固定端的钩部,该钩部可用于钩设于一定植板。本专利技术一种定植杯中,该第一壳体开设有一第一开槽,该第一开槽与该第一空间连通。本专利技术一种定植杯中,该第一开槽位于该第一空间上方。又,本专利技术一种植生墙包含一架体及至少一定植板,该定植板概呈直立地架设于该架体上,该定植板开设有复数个种植穴。本专利技术一种植生墙还包含数个设置于该架体下方的移动轮。本专利技术一种植生墙中,该植生墙用于供如前所述的定植杯设置,该定植杯的第一壳体设置于该定植板的种植穴。又,本专利技术一种活动式气耕设备包含一可移动的温室、一轨道组及复数个植生墙,该轨道组设置于该温室中,该等植生墙设置于该温室中且位于该轨道组上,且每一植生墙可于该轨道组上相对该温室移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该定植杯的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概呈垂直,使植株茎部可以朝上生长,克服以往架构使植株需斜向生长,植株会需要弯曲生长的缺点,达成进一步促进植株生长的目的,且该植生墙的定植板概呈直立架设,且每一植生墙可于该轨道组上相对该温室移动,让该等植生墙之间可以视需求移动而产生走道或紧密排列,确实达成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立体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活动式气耕设备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图2是示意图,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移动示意;图3是示意图,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复数个植生墙;图4是示意图,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植生墙与轨道;图5是剖面示意图,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植生墙;图6A是立体示意图,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定植杯;图6B是立体示意图,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定植杯的变化态样;图7是在植生墙的上下设置轨道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活动式气耕设备结合设置于一交通工具内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温室11太阳能板2轨道组20走道3植生墙31架体32定植板321种植穴33移动轮34气雾器4定植杯41第一壳体411第一空间412连接端413固定端414第一开槽42第二壳体421第二开槽422第二空间43储水壳体431储水空间44钩部441弹性臂442钩牙443承靠面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本专利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1与图3,本专利技术活动式气耕设备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温室1、一轨道组2、复数个植生墙3,及复数个定植杯4。配合参阅图2,在本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温室1可移动,配合该温室1的尺寸与重量,可以使用起重机、货柜车、拖车、堆高机等进行移动。配合参阅图4,该轨道组2设置于该温室1中的地面上。该等植生墙3设置于该温室1中且位于该轨道组2上,且每一植生墙3可于该轨道组2上相对该温室1移动。由于该等植生墙3可以于该轨道组2上移动,因此不必于每个植生墙3之间都保留走道20空间,让该等植生墙3之间可以视需求移动而产生走道20或紧密排列,举例而言,若要使每一个植生墙3彼此间都保留有走道20空间,该温室1内只能设置五个植生墙3;但若采用本专利技术该轨道组2的技术,则可以设置近两倍数量的植生墙3,通过移动该等植生墙3可以于指定的俩俩植生墙3间产生走道20,藉此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种植数量,使得本专利技术适用范围不限于农村,可以适用于地狭人稠的都市区域。配合参阅图5,每一植生墙3分别包含一架体31、至少一定植板32、数个设置于该架体31下方的移动轮33,及一气雾器34。该定植板32概呈直立地架设于该架体31上,开设有复数个供该等定植杯4设置的种植穴321。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定植板32概呈直立设置,相较习知的倒V字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该等种植穴321也可以供习知普通管状的定植杯设置,也可供植株生长,仍属本专利技术的范畴。在本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架体31上架设有四个彼此相背设置的定植板32,形成正方形中空柱状腔体,而该气雾器34则设置于该等定植板32的背面用以朝该等定植板32的背面喷洒营养液气雾,值得一提的是,也可以视该温室1内的空间配置,将该等植生墙3设计为不同长宽高比例,除了前述正方形中空柱状腔体外,也可以设计为较为狭长型的长方形中空柱状体、仅于较大面积的两面架设定植板32等等,而其余类似的变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所揭露的技术特征可以合理推得,仍属本专利技术之范畴,在此不一一赘述。该等移动轮33用以让该架体31可以于该轨道组2上移动,另外该等种植穴321的间距可以依据植株种类而设计不同距离,例如可以设计为彼此相距10至15厘米。配合参阅图6A,每一定植杯4分别包含一第一壳体41、一第二壳体42、一储水壳体43,及至少一钩部44。该第一壳体41概呈管状且界定一第一空间411,该第一壳体41内径可为25微米,该定植杯4的第一壳体41设置于该定植板3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定植杯,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界定一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可供植株根部生长;及/n一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概呈垂直连接,该第二壳体界定一与该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二空间,该第二空间可供植株茎部生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植杯,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界定一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可供植株根部生长;及
一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概呈垂直连接,该第二壳体界定一与该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二空间,该第二空间可供植株茎部生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植杯,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储水壳体,该储水壳体位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交界处,该储水壳体界定一与该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连通的储水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植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还包括一连接该第二壳体的连接端,及一与该连接端相反设置的固定端,该定植杯还包含至少一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固定端的钩部,该钩部可用于钩设于一定植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植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开设有一第一开槽,该第一开槽与该第一空间连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宣甫
申请(专利权)人:甫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