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镜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4322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镜支架,包括连接单元和粘合单元,粘合单元包括连接筒体,连接筒体的前端开设有贯穿与连接筒体后端且与连接筒体中心线重合的第一通孔;连接筒体的后端开设有环形连接槽,环形连接槽的中心线与连接筒体重合,连接筒体的后端开设有环形定位槽,环形定位槽的直径大于环形连接槽的直径,环形定位槽的底部与环形挤压件的前端连接,环形挤压件的后端向连接筒体后端延伸;环形连接槽内侧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座,各限位座各限位座与连接筒体连接,限位座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便于在球面透镜上粘合其他元件的透镜支架。具有不易损坏、制造成本低、结构强度高、操作方便和使用寿命长等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镜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架,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透镜的支架。
技术介绍
目前光通信无源器件中,大部分器件都会用到准直器透镜,市场上透镜有分C-LENS透镜和G-LENS透镜两种规格。两种透镜都可以用在光纤准直器产品上,但是做波分复用器产品反射端的时候目前只能使用G-LENS透镜来组装(目前此透镜的生产厂家只有两家,如供应商产能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该产品的停产),而不能使用C-LENS透镜来组装。这就造成了在选料的时候比较单一,而且也不好控制成本,在市场上没有优势。且两种透镜一个是平面的,另一个是球面的,这种情况下球面透镜的端面就不能粘合其他元件,只能选择带平面的透镜来组装。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便于在球面透镜上粘合其他元件的透镜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便于在球面透镜上粘合其他元件的透镜支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镜支架,包括连接单元和粘合单元,所述粘合单元包括连接筒体,所述连接筒体的前端开设有贯穿与所述连接筒体后端且与所述连接筒体中心线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连接筒体的后端开设有环形连接槽,所述环形连接槽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重合,所述连接筒体的后端开设有环形定位槽,所述环形定位槽的直径大于所述环形连接槽的直径,所述环形定位槽的底部与环形挤压件的前端连接,所述环形挤压件的后端向所述连接筒体后端延伸;所述环形连接槽内侧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座,各所述限位座各所述限位座与所述连接筒体连接,所述限位座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筒体的后端连接,所述延伸部沿所述连接筒体的径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所述连接单元通过第一结合部位于所述环形连接槽处与所述粘合单元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结合部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半圆形左壳体和半圆形右壳体,所述半圆形左壳体的前端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的后端连接,所述半圆形左壳体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半圆形左壳体的内径与所述连接筒体的内径相同,所述半圆形左壳体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筒体的外径;所述半圆形右壳体与所述半圆形左壳体可拆卸连接形成与所述第一通孔中心线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贯通,所述半圆形右壳体与所述连接筒体的后端贴合。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筒体的前端设置有四个安装位,各所述安装位向所述连接筒体的径向延伸,各所述安装位沿所述连接筒体的中心线呈圆形阵列设置。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座的个数为八个,各所述延伸部的前端与所述连接部的后端连接,所述延伸部从前端至后端的横截面逐渐变小且形成贴合面,所述贴合面呈弧形且该贴合面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重合。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单元通过第一结合部位于所述环形连接槽处与所述粘合单元螺纹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半圆形右壳体与所述半圆形左壳体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设置有若干个防压条,各相邻的两个防压条间隔设置,各所述防压条沿所述第二通孔中心线呈圆形阵列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环形挤压件包括第一挤压圈和第二挤压圈,所述第一挤压圈的前端与所述环形定位槽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挤压圈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挤压圈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挤压圈位于所述环形定位槽外,所述第二挤压圈的内径和外径均大于所述第一挤压圈,所述第一挤压圈与所述第二挤压圈中心线重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够便于在球面透镜上粘合其他元件的透镜支架。具有不易损坏、制造成本低、结构强度高、操作方便和使用寿命长等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配合透镜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连接单元未安装半圆形右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粘合单元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粘合单元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环形挤压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限位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透镜支架,包括连接单元1和粘合单元2,所述粘合单元2包括连接筒体3,所述连接筒体3的前端开设有贯穿与所述连接筒体3后端且与所述连接筒体3中心线重合的第一通孔5;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开设有环形连接槽6,所述环形连接槽6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3重合,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开设有环形定位槽7,所述环形定位槽7的直径大于所述环形连接槽6的直径,所述环形定位槽7的底部与环形挤压件8的前端连接,所述环形挤压件8的后端向所述连接筒体3后端延伸;所述环形连接槽6内侧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座9,各所述限位座9各所述限位座9与所述连接筒体3连接,所述限位座9包括连接部10和延伸部11,所述连接部10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连接,所述延伸部11沿所述连接筒体3的径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5内;所述连接单元1包括第一结合部12和第二结合部13,所述连接单元1通过第一结合部12位于所述环形连接槽6处与所述粘合单元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结合部13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半圆形左壳体15和半圆形右壳体16,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前端与所述第一结合部12的后端连接,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内径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内径相同,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筒体3的外径;所述半圆形右壳体16与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可拆卸连接形成与所述第一通孔5中心线重合的第二通孔17,所述第一通孔5与所述第二通孔17贯通,所述半圆形右壳体16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贴合。所述连接筒体3的前端设置有四个安装位18,各所述安装位18向所述连接筒体3的径向延伸,各所述安装位18沿所述连接筒体3的中心线呈圆形阵列设置。所述限位座9的个数为八个,各所述延伸部11的前端与所述连接部10的后端连接,所述延伸部11从前端至后端的横截面逐渐变小且形成贴合面19,所述贴合面19呈弧形且该贴合面19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3重合。所述连接单元1通过第一结合部12位于所述环形连接槽6处与所述粘合单元2螺纹连接。所述半圆形右壳体16与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通过螺钉2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通孔17的内壁设置有若干个防压条21,各相邻的两个防压条21间隔设置,各所述防压条21沿所述第二通孔17中心线呈圆形阵列设置。所述环形挤压件8包括第一挤压圈22和第二挤压圈23,所述第一挤压圈22的前端与所述环形定位槽7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挤压圈22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挤压圈23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挤压圈23位于所述环形定位槽7外,所述第二挤压圈23的内径和外径均大于所述第一挤压圈22,所述第一挤压圈22与所述第二挤压圈23中心线重合。图1中:玻璃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镜支架,其特征是:包括连接单元(1)和粘合单元(2),所述粘合单元(2)包括连接筒体(3),所述连接筒体(3)的前端开设有贯穿与所述连接筒体(3)后端且与所述连接筒体(3)中心线重合的第一通孔(5);/n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开设有环形连接槽(6),所述环形连接槽(6)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3)重合,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开设有环形定位槽(7),所述环形定位槽(7)的直径大于所述环形连接槽(6)的直径,所述环形定位槽(7)的底部与环形挤压件(8)的前端连接,所述环形挤压件(8)的后端向所述连接筒体(3)后端延伸;/n所述环形连接槽(6)内侧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座(9),各所述限位座(9)各所述限位座(9)与所述连接筒体(3)连接,所述限位座(9)包括连接部(10)和延伸部(11),所述连接部(10)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连接,所述延伸部(11)沿所述连接筒体(3)的径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5)内;/n所述连接单元(1)包括第一结合部(12)和第二结合部(13),所述连接单元(1)通过第一结合部(12)位于所述环形连接槽(6)处与所述粘合单元(2)可拆卸连接;/n所述第二结合部(13)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半圆形左壳体(15)和半圆形右壳体(16),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前端与所述第一结合部(12)的后端连接,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内径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内径相同,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筒体(3)的外径;所述半圆形右壳体(16)与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可拆卸连接形成与所述第一通孔(5)中心线重合的第二通孔(17),所述第一通孔(5)与所述第二通孔(17)贯通,所述半圆形右壳体(16)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支架,其特征是:包括连接单元(1)和粘合单元(2),所述粘合单元(2)包括连接筒体(3),所述连接筒体(3)的前端开设有贯穿与所述连接筒体(3)后端且与所述连接筒体(3)中心线重合的第一通孔(5);
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开设有环形连接槽(6),所述环形连接槽(6)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3)重合,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开设有环形定位槽(7),所述环形定位槽(7)的直径大于所述环形连接槽(6)的直径,所述环形定位槽(7)的底部与环形挤压件(8)的前端连接,所述环形挤压件(8)的后端向所述连接筒体(3)后端延伸;
所述环形连接槽(6)内侧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座(9),各所述限位座(9)各所述限位座(9)与所述连接筒体(3)连接,所述限位座(9)包括连接部(10)和延伸部(11),所述连接部(10)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后端连接,所述延伸部(11)沿所述连接筒体(3)的径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5)内;
所述连接单元(1)包括第一结合部(12)和第二结合部(13),所述连接单元(1)通过第一结合部(12)位于所述环形连接槽(6)处与所述粘合单元(2)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结合部(13)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半圆形左壳体(15)和半圆形右壳体(16),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前端与所述第一结合部(12)的后端连接,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内径与所述连接筒体(3)的内径相同,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筒体(3)的外径;所述半圆形右壳体(16)与所述半圆形左壳体(15)可拆卸连接形成与所述第一通孔(5)中心线重合的第二通孔(17),所述第一通孔(5)与所述第二通孔(17)贯通,所述半圆形右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宏泰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