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382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电极层、第一取向膜、第二基板、第二电极层、第二取向膜与液晶层。其中,第一电极层配置在第一基板上,而第一取向膜配置在第一基板上并覆盖第一电极层。上述的第一取向膜具有多个第一取向突起结构,而每一第一取向突起结构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切面形状。此外,第一轴线通过第一切面形状的最高点并垂直第一基板,且第一切面形状相对于第一轴线为不对称。另外,第二电极层配置在第二基板上,而第二取向膜配置在第二基板上并覆盖第二电极层。上述的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取向膜与第二取向膜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取向 膜的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今社会多媒体技术相当发达,多半取决于半导体元件或显示装置的进 步。就显示器而言,具有高显示质量、较好的空间利用效率、低消耗功率、 无辐射等优越特性的液晶显示器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液晶显示器主要由 两片基板以及配置在两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构成。通常在两基板的表面上 (与液晶层接触的表面)分别会配置有取向膜,而配置在基板上的取向膜在历经摩擦(rubbing)工艺之后,会在其表面上形成许多沟槽。如此一来,液 晶分子便会沿着取向膜上的沟槽而取向。图1为展示现有液晶显示器的取向膜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 现有液晶显示器100包括薄膜晶体管矩阵基板110、彩色滤光基板120、液 晶层130。详细地说,液晶层130位于薄膜晶体管矩阵基板110上的像素电 极层112与彩色滤光基板120上的共享电极层122之间。在像素电极层112 与共享电极层122之间可以形成用以驱动液晶层130中液晶分子的电场。此外,薄膜晶体管矩阵基板110与彩色滤光基板120上分别会有取向膜 114与124,分别配置在像素电极层112与共享电极层122上。上述液晶层 130中的液晶分子可以通过位于取向膜112与122上的沟槽Gl而达到取向 的目的。 一般而言,取向膜112与122上的沟槽G1通过取向刷毛的摩擦而 形成,但在摩擦的过程中很可能引发静电放电而对基板造成伤害。此外,研 磨工艺中所采用的取向刷毛的均匀度不易控制,这很容易使取向膜112与 122容易有取向不均匀的现象。图2A为展示现有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被施与电场后的排列示意图,而 图2B为展示现有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停止施与电场后的排列示意图。请先 参考图2A,当施加电场在像素电极层112与共享电极层122之间时,液晶 层130中的液晶分子会受到电场的作用而被驱动。然后请参考图2B,接着 关闭像素电极层112与共享电极层122之间的电场一段时间后,液晶层130 的液晶分子以低能量的稳态方式而排列。值得留意的是,通过摩擦工艺所形成的沟槽Gl很容易使液晶层130的 液晶分子在恢复稳态时会有不均匀的排列状况(如图2B所示),且液晶分 子的预倾角(pretilt angle )会有异常的过大或过小的现象。此外,液晶分子 的初始状态若差异过大,这很容易使驱动后的液晶分子排列状态异常,进而 导致液晶显示器100所呈现的画面有色偏与亮度不均匀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解决现有的取向膜会使液晶 分子取向不均匀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解决现有的取向膜会使 液晶分子取向不均匀的问题。为达上述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 板、第一电极层、第一取向膜、第二基板、第二电极层、第二取向膜与液晶 层。其中,第一电极层配置在第一基板上,而第一取向膜配置在第一J4反上 并覆盖第一电极层。上述的第一取向膜具有多个第一取向突起结构,而每一 第一取向突起结构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切面形状。此外,第一轴线 通过第一切面形状的最高点并垂直第一基板,且第一切面形状相对于第一轴 线为不对称。另外,第二电极层配置在第二基板上,而第二取向膜配置在第 二基板上并覆盖第二电极层。上述的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取向膜与第二取向膜 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 第 一切面形状的底边长度可以为高的 1倍至8倍。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取向膜可以具有多个第二取向突起结 构,而每一第二取向突起结构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切面形状,第二 轴线通过第二切面形状的最高点并垂直第二基板,且第二切面形状相对于第 二轴线为不对称。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取向突起结构的第二切面形状的底边 长度可以为高的l倍至8倍。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可以为铟锡氧化物或铟 锌氧化物。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 一取向膜的材料可以为聚亚酰胺或聚甲 基丙烯酸甲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电极层的材料可以为铟锡氧化物或铟 锌氧化物。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取向膜的材料可以为聚亚酰胺或聚曱基丙烯酸曱酯。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电极层、第一取 向膜、第二基板、第二电极层、第二取向膜与液晶层。其中,第一电极层配 置在第一基板上,而第一取向膜配置在第一基板上并覆盖在第一电极层上。 上述的第 一取向膜具有多个第 一取向突起结构,而每一第 一取向突起结构在 垂直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切面形状,且第一切面形状的底边长度为高的1倍至8倍。此外,第二电极层配置在第二基板上,而第二取向膜配置在第二 基板上并覆盖第二电极层上。上述的液晶层配置在第一取向膜与第二取向膜 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取向膜具有多个第二取向突起结构, 而每一第二取向突起结构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切面形状,且切面形状的底边长度可以为高的l倍至8倍。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 一电极层的材料可以为铟锡氧化物或铟 锌氧化物。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 一取向膜的材料可以为聚亚酰胺或聚曱 基丙烯酸曱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电极层的材料可以为铟锡氧化物或铟锌氧化物。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取向膜的材料可以为聚亚酰胺或聚甲基丙烯酸曱酯。在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取向膜有第一取向突起结构(或第二取向 突起结构),且第一取向突起结构的第一切面形状(第二切面形状)相对于 第一轴线(第二轴线)为不对称结构。因此,第一取向突起结构(或第二取 向突起结构)可以使液晶分子在初始状态有理想的预倾角,以使液晶分子受到均匀的取向,进而有效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此外,第一取向突 起结构(或第二取向突起结构)的第一切面形状(第二切面形状)的底边长 度可以为高的l倍至8倍,这会使得取向膜表面的凹槽能有效对液晶分子进 行均匀取向,以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有 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展示现有液晶显示器的取向膜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A为展示现有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施与电场后的排列示意图。图2B为展示现有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停止施与电场后的排列示意图。图3为展示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A为展示本专利技术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施与电场后的排列示意4B为展示本专利技术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停止施与电场后的排列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液晶分子的预倾角的实验量测数据。图6是本专利技术液晶分子受到不同高度的取向突起结构的取向而量测到的 预倾角数据。简单符号说明100、200:液晶显示器110:薄膜晶体管矩阵基板112:像素电极层114、124:取向膜120:彩色滤光基板122:共享电极层130、230:液晶层210:第一基板212:第一电极层214:第一取向膜214a:第一取向突起结构214b:第一切面形状214c、 224c:底边 220:第二基板 222:第二电极层 224:第二取向膜 224a:第二取向突起结构 224b:第二切面形状 A:第一轴线 B:第二轴线 Gl、 G2:沟槽具体实施方式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电极层,配置在该第一基板上;第一取向膜,配置在该第一基板上并覆盖该第一电极层,该第一取向膜具有多个第一取向突起结构,其中每一第一取向突起结构在垂直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切面形状,第 一轴线通过该第一切面形状的最高点并垂直该第一基板,且该第一切面形状相对于该第一轴线为不对称;第二基板;第二电极层,配置在该第二基板上;第二取向膜,配置在该第二基板上并覆盖该第二电极层;和液晶层,配置在该第一取 向膜与该第二取向膜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汉郎潘易民韦忠光
申请(专利权)人: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