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套管磨铣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371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20
一种高效套管磨铣工具,包括呈杆状结构的主体,主体的上端一体成型有连接端,连接端的内顶部设置有与外部的驱动设备连接的母螺纹,主体的下端一体成型有引导头或公螺纹,主体、连接端、引导头或公螺纹内沿中心轴线设有贯穿的水眼;主体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条状的并与主体的轴向呈预设夹角的多个刀翼板,刀翼板的外壁布满敷焊有硬质合金,主体靠近引导头或公螺纹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呈螺旋状的多个扶正翼,刀翼板的旋转直径不小于待磨铣套管的最大外径,扶正翼及主体的旋转直径均小于待磨铣套管的内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刀翼板与主体轴向适当设计偏转角度,改善了磨铣时切削齿的局部应力分布,降低了磨铣时的扭矩和震动,提高了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套管磨铣工具
本技术涉及套管磨铣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套管磨铣工具,以用于在原井弃井、打捞等作业时,高效地磨铣掉原井中的套管或其它影响后续作业的管柱。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钻井作业,特别是在海洋钻井作业中,经常需要对一定深度(如开窗侧钻点深度、泥线深度等)以上的部分或全部原井管柱进行弃置,以便于侧钻、原井弃置、平台弃置等作业继续顺利进行。原井管柱的弃置方法有很多,对于没有固井、没有卡住的管柱可以直接取出来,对于卡住的管柱可以通过切割等方式打捞出来,而对于已经固井的和无法打捞的套管弃置则经常采用磨铣的方式来进行。目前,磨铣套管采用的磨鞋存在磨铣速度慢,磨铣震动和扭矩变化大,磨铣长度短等问题,从而导致磨鞋作业的时间长、成本高等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高效套管磨铣工具,以解决现有套管磨铣工具的磨铣速度慢,磨铣震动和扭矩变化大,磨铣长度短等导致磨鞋作业的成本居高不下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套管磨铣工具,包括呈杆状结构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上端一体成型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内顶部设置有与外部的驱动设备连接的母螺纹,所述主体的下端一体成型有引导头或公螺纹,所述主体、连接端、引导头或公螺纹内沿中心轴线设有贯穿的水眼,所述引导头的旋转直径或公螺纹所在螺柱的旋转直径不大于所述主体的旋转直径;所述主体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条状的并与主体的轴向呈预设夹角的多个刀翼板,刀翼板的外壁布满敷焊有硬质合金,所述主体靠近所述引导头或公螺纹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呈螺旋状的多个扶正翼,所述刀翼板的旋转直径不小于待磨铣套管的最大外径,所述扶正翼及所述主体的旋转直径均小于待磨铣套管的内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体上用于焊接扶正翼的部位与待磨铣套管之间的环空面积是所述水眼面积的1.5~2.5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刀翼板和所述扶正翼均通过焊接连接在所述主体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刀翼板的数量为4~10个,所述扶正翼的数量为3~4个。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刀翼板的底部为与所述主体的轴向垂直的直角边,所述刀翼板的顶部为具有向下坡度的斜角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刀翼板与所述主体的轴向之间的预设夹角为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公螺纹用于连接锥形磨鞋或领眼磨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公螺纹与所述主体之间还连接有延长段,所述延长段的旋转直径不大于所述主体的旋转直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引导头的头部为球形面,所述水眼的开孔位于所述引导头的球形面中心。本技术的高效套管磨铣工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问题,可以达到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刀翼板与主体轴向适当设计偏转角度,相比完全平行分布,可以改善磨铣时切削部位的局部应力分布,从而降低了磨铣时的扭矩和震动,提高了磨铣部位的寿命;2)可通过对主体的旋转直径、扶正翼的旋转直径及刀翼板的旋转直径进行优化设计,既可以降低刃部硬质合金的用量和加工工时,也减少了磨铣中的扭矩波动、震动和阻力,从而实现了更高效的磨铣作业;3)由于主体上用于焊接扶正翼的部位与待磨铣套管之间的环空面积是所述水眼面积的1.5~2.5倍,从而保证了磨铣中泥浆或工作液循环的效率,进而可以达到冷却刃部的硬质合金,并及时返出碎屑,进一步提高了磨铣效率的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高效套管磨铣工具提供的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高效套管磨铣工具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高效套管磨铣工具提供的另一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端,2、刀翼板,3、扶正翼,4、延长段,5、公螺纹,6、主体,7、水眼,8、母螺纹。本技术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较佳实施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的高效套管磨铣工具,包括呈杆状结构的主体6,所述主体6的上端一体成型有连接端1,所述连接端1的内顶部设置有与外部的驱动设备连接的母螺纹8,所述主体6的下端一体成型有公螺纹5,所述主体6、连接端1、公螺纹5内沿中心轴线设有贯穿的水眼7,公螺纹5所在螺柱的旋转直径不大于所述主体6的旋转直径;所述主体6靠近所述连接端1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条状的并与主体6轴向成0~15°夹角的多个刀翼板2(图1至图3中所示的刀翼板2与主体6轴向的夹角为0度),刀翼板2的外壁布满敷焊有硬质合金,所述主体6靠近公螺纹5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呈螺旋状的多个扶正翼3。所述刀翼板2的旋转直径不小于待磨铣套管的最大外径,以使实际设计过程中,刀翼板2的外径在保证能磨铣到待磨铣套管的外径最大处(接箍处)的前提下尽量设计的小,以确保减少磨铣中的扭矩波动、震动和磨铣的阻力,从而实现了更高效的磨铣作业,也降低硬质合金齿的用量和加工工时。所述扶正翼3及所述主体6的旋转直径均小于待磨铣套管的内径,扶正翼3部分的旋转直径比待磨铣套管的内径稍小,以使得该扶正翼3能顺利进入待磨铣套管内部进行扶正,又不会因为间隙过大导致偏磨、震动大等问题。所述主体6上用于焊接扶正翼3的部位与待磨铣套管之间的环空面积(该环空面积是指主体6上用于焊接扶正翼3的部位与待磨铣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是所述水眼7面积的1.5~2.5倍,既保证了磨铣时循环液体的返出空间足够,又尽量减少了刀翼板2在待磨铣套管内部的无效长度,从而降低了硬质合金的用量和加工工时。具体实施中,所述刀翼板2和所述扶正翼3均通过焊接连接在所述主体6上,所述刀翼板2的数量为4~10个,所述扶正翼3的数量为3~4个。所述主体6的下端可选择性设计为公螺纹5,通过公螺纹5可连接一个锥形磨鞋或领眼磨鞋在主体6的下端,使得在磨铣套管的同时,还可通过锥形磨鞋或领眼磨鞋磨铣套管内部。优选地,所述刀翼板2的底部为与所述主体的轴向垂直的直角边,所述刀翼板的顶部为具有向下坡度的斜角边,其倾斜角度通常为45度左右,该斜角边可方便高效套管磨铣工具从井里起出来时不容易阻挂。在一具体实施中,所述公螺纹5与所述主体6之间还连接有延长段4,所述延长段4的旋转直径不大于所述主体6的旋转直径。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的高效套管磨铣工具,其包括呈杆状结构的主体6,所述主体6的上端一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套管磨铣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杆状结构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上端一体成型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内顶部设置有与外部的驱动设备连接的母螺纹,所述主体的下端一体成型有引导头或公螺纹,所述主体、连接端、引导头或公螺纹内沿中心轴线设有贯穿的水眼,所述引导头的旋转直径或公螺纹所在螺柱的旋转直径不大于所述主体的旋转直径;/n所述主体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条状的并与主体的轴向呈预设夹角的多个刀翼板,刀翼板的外壁布满敷焊有硬质合金,所述主体靠近所述引导头或公螺纹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呈螺旋状的多个扶正翼,所述刀翼板的旋转直径不小于待磨铣套管的最大外径,所述扶正翼及所述主体的旋转直径均小于待磨铣套管的内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套管磨铣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杆状结构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上端一体成型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内顶部设置有与外部的驱动设备连接的母螺纹,所述主体的下端一体成型有引导头或公螺纹,所述主体、连接端、引导头或公螺纹内沿中心轴线设有贯穿的水眼,所述引导头的旋转直径或公螺纹所在螺柱的旋转直径不大于所述主体的旋转直径;
所述主体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条状的并与主体的轴向呈预设夹角的多个刀翼板,刀翼板的外壁布满敷焊有硬质合金,所述主体靠近所述引导头或公螺纹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有呈螺旋状的多个扶正翼,所述刀翼板的旋转直径不小于待磨铣套管的最大外径,所述扶正翼及所述主体的旋转直径均小于待磨铣套管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套管磨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翼板和所述扶正翼均通过焊接连接在所述主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套管磨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翼板的数量为4~10个,所述扶正翼的数量为3~4个。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美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越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