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3409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属于蒸汽熨烫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发热器、电热管、气化盖以及下水结构。发热器的一侧设置有两加热腔道,两加热腔道的首端彼此分离,中部相互合拢,末端再次分离。电热管设置在发热器的另一侧,且电热管的位置与加热腔道的部分位置相互对应。气化盖与发热器的一侧密封连接,气化盖与两加热腔道构成密闭的加热蒸发空间,此外气化盖开设有通孔,通孔与两加热腔道的首端相互对应。下水结构安装在通孔内,下水结构设置有两下水点,分别与两加热腔道的首端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能够有效利用蒸发器的热能,提升蒸汽量的同时减少蒸汽带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
本技术涉及蒸汽熨烫设备
,具体是涉及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蒸汽类产品,例如电熨斗、挂烫机等产品,其中蒸发器一般采用单点下水结构,无法有效利用蒸发器的热能,导致蒸汽的出气量较小,且存在蒸汽带水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能够有效利用蒸发器的热能,提升蒸汽量的同时减少蒸汽带水。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主要包括:发热器、电热管、气化盖以及下水结构。发热器的一侧设置有两加热腔道,两加热腔道的首端彼此分离,中部相互合拢,末端再次分离。电热管设置在发热器的另一侧,且电热管的位置与加热腔道的部分位置相互对应。气化盖与发热器的一侧密封连接,气化盖与两加热腔道构成密闭的加热蒸发空间,此外气化盖开设有通孔,通孔与两加热腔道的首端相互对应。下水结构安装在通孔内,下水结构设置有两下水点,分别与两加热腔道的首端对应。上述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温控器,温控器设置在发热器设置有电热管的一侧,且温控器与电热管信号连接。上述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两加热腔道的首端相互靠近并通过隔水墙分隔。上述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下水结构采用硅胶材质,且两下水点为两凸起,两凸起之间形成有一卡槽,卡槽与隔水墙卡接。上述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加热腔道由若干加热腔壁围成,加热腔壁的顶部设置有若干卡接凸起,气化盖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卡接孔,若干卡接孔与卡接凸起相匹配。上述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发热器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孔,电热管穿设在安装孔内。上述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加热腔道呈折线状延伸。上述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蒸汽出口,蒸汽出口设置在每一加热腔道的末端,且蒸汽出口和下水点均位于发热器的同一侧。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通过在蒸发器内部设置两个下水点和两加热腔道,提高了发热器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升了蒸发器的蒸汽量,降低了蒸汽带水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的实施例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的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的实施例的下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的实施例中发热器的加热腔道的布局图。附图中:1、下水结构;11、下水点;2、气化盖;21、通孔;22、卡接孔;3、发热器;31、隔水墙;32、卡接凸起;33、加热腔道;4、电热管;5、温控器。图中的箭头方向即为水蒸气(首端包括水)的流动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作具体阐述。在该双下水的蒸发器中,发热器3的一侧设置有两加热腔道33,液体水在加热腔道33内被加热成蒸汽,用于后续的蒸汽熨烫,为了保证蒸发效果,减少蒸汽带水,一般加热腔道33的设置较为曲折,以增大加热面积,两加热腔道33的首端彼此分离,液体水进入各自的加热腔道33内进行加热蒸发,中部相互合拢,液体水经加热腔道33前部分的加热基本蒸发完毕,蒸汽以及少量水在中部进行汇聚,进行集中加热蒸发,末端再次分离,加热后生成的蒸汽分别通过两独立的加热腔道的末端排出,以提升蒸汽排出量。电热管4设置在发热器3的另一侧,一般的电热管4为长条状,且电热管4的长度长于等于发热器3的长度,且电热管4的位置与加热腔道33的部分位置相互对应,电热管4尽可能多地覆盖加热腔道33的范围,以提升液体水的蒸发效率。气化盖2与发热器3的一侧密封连接,气化盖2与两加热腔道33构成密闭的加热蒸发空间,液体水在此密闭的加热蒸发空间内,完成蒸发气化,此外气化盖2开设有通孔21,通孔21与两加热腔道33的首端相互对应,液体水穿过气化盖2的通孔21后分别落入两加热腔道33的首端。下水结构1安装在通孔21内,下水结构1设置有两下水点11,分别与两加热腔道33的首端对应,一般的下水结构1的上部设置有一接水孔,该接水孔与外部水源或水箱连通,然后通过两下水点11将液体水分成两部分分别落入两加热腔道33的首端。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还包括温控器5,温控器5包括一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对发热器3内的蒸汽温度进行实时监控,温控器5设置在发热器3设置有电热管4的一侧,且温控器5与电热管4信号连接,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发热器3内的蒸汽温度高于设定值时,温控器5控制电热管4停止加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发热器3内的蒸汽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温控器5控制电热管4继续加热。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两加热腔道33的首端相互靠近并通过隔水墙31分隔,结构简单,设置方便,便于从同一位置供水。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3所示,下水结构1采用硅胶材质,且两下水点11为两凸起,两凸起之间形成有一卡槽,卡槽与隔水墙31卡接,进一步的下水结构1的侧壁开设有限位槽,而气化盖2的通孔21处设置有限位筋,下水结构1的限位槽卡接在限位筋上,从而完成下水结构1与气化盖2的卡接固定。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加热腔道33由若干加热腔壁围成,加热腔壁的顶部设置有若干卡接凸起32,气化盖2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卡接孔22,若干卡接孔22与卡接凸起32相匹配,从而完成发热器3与气化盖2之间的连接,进一步的,发热器3与气化盖2之间还可以加设密封圈,以提升密封效果,此外还可在加热腔壁的顶部设置若干卡接孔22,在气化盖2的一侧设置若干卡接凸起32,进而通过卡接凸起32与卡接孔22的匹配,完成发热器3与气化盖2之间的连接。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发热器3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孔,电热管4穿设在安装孔内,电热管4与加热腔道33的外侧壁直接接触加热,且连接关系简单,安装方便。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加热腔道33呈折线状延伸,一般的加热腔道33分为加热腔道前部、加热腔道中部以及加热腔道后部,其中加热腔道前部为独立设置呈近似螺旋状,加热腔道中部为合并设置呈近似T字形状,加热腔道后部为独立设置呈近似L字形状。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还包括蒸汽出口,蒸汽出口设置在每一加热腔道33的末端,且蒸汽出口和下水点11均位于发热器3的同一侧,一般的两下水点11位于发热器3一侧的中部,而蒸汽出口位于发热器3一侧的边缘,通过将下水点11和蒸汽出口设置在同一侧来增长水蒸气经过的路径距离,从而使水蒸气转换得更为充分,进而减少水蒸气带水的风险。以下,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结构、工艺、选材仅用以说明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热器,所述发热器的一侧设置有两加热腔道,两所述加热腔道的首端彼此分离,中部相互合拢,末端再次分离;/n电热管,所述电热管设置在所述发热器的另一侧,且所述电热管的位置与所述加热腔道的部分位置相互对应;/n气化盖,所述气化盖与所述发热器的一侧密封连接,所述气化盖与两所述加热腔道构成密闭的加热蒸发空间,此外所述气化盖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两所述加热腔道的首端相互对应;/n下水结构,所述下水结构安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下水结构设置有两下水点,分别与两所述加热腔道的首端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器,所述发热器的一侧设置有两加热腔道,两所述加热腔道的首端彼此分离,中部相互合拢,末端再次分离;
电热管,所述电热管设置在所述发热器的另一侧,且所述电热管的位置与所述加热腔道的部分位置相互对应;
气化盖,所述气化盖与所述发热器的一侧密封连接,所述气化盖与两所述加热腔道构成密闭的加热蒸发空间,此外所述气化盖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两所述加热腔道的首端相互对应;
下水结构,所述下水结构安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下水结构设置有两下水点,分别与两所述加热腔道的首端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设置在所述发热器设置有所述电热管的一侧,且所述温控器与所述电热管信号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下水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加热腔道的首端相互靠近并通过隔水墙分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焕锋李永波梁正坤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浩嘉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