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国娟专利>正文

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3259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絮凝室、沉淀室和过滤室,所述絮凝室顶部一侧安装有第一旋转电机,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侧面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中心处贯穿有从动轴,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和从动轴的底端均设有丝带,所述沉淀室包括沉淀区和积泥区,所述沉淀区的顶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通孔,所述过滤室顶部的中部安装有第二旋转电机,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输出轴底端设有活性炭滤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废水和絮凝剂充分混合,絮凝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增加沉淀流程的长度和沉淀时间,保证絮凝产生的矾花沉淀完全;可以过滤剩余杂质、吸附异味,对废水处理更完全,避免异味残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废水循环利用
,尤其涉及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循环用水是由一个工厂、车间或工段的给水、排水系统组成一个闭路循环的用水系统,会将系统内产生的废水,经适当处理后重复使用,不补充或少量补充新鲜水,而不排放或少排放废水的用水方式。现有的废水循环利用装置在废水进行絮凝时让其自然絮凝,絮凝时间长且絮凝效果不够好;现有的废水循环利用装置的沉淀室流程较短、沉淀时间不够,部分絮凝物还未沉淀完全即随废水流入下一处理室,导致沉淀效果不好;现有的废水循环利用装置无法对废水的异味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源仍含有异味,循环效果不好。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絮凝室、沉淀室和过滤室,所述絮凝室顶部一侧安装有第一旋转电机,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焊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侧面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中心处焊接有从动轴,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和从动轴均伸入絮凝室内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和从动轴的底端均系有丝带,所述絮凝室通过连通管和沉淀室连通,所述沉淀室包括沉淀区和积泥区,所述沉淀区的顶部焊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通孔,所述沉淀室通过连通管和过滤室连通,所述过滤室顶部的中部安装有第二旋转电机,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伸入过滤室内部,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输出轴底端焊接有活性炭滤筒。优选的,所述絮凝室一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所述絮凝室另一侧的顶部连通有加药管。优选的,所述絮凝室和沉淀室之间的连通管一端和絮凝室一侧的底部连通,且其另一端和沉淀室一侧的顶部连通。优选的,所述沉淀室和过滤室之间的连通管一端和沉淀室一侧的底部连通,且其另一端和过滤室一侧的顶部连通。优选的,所述隔板设有若干个,所述隔板在沉淀区的顶部均匀分布,所述通孔设有若干个,所述通孔在隔板上均匀分布。优选的,所述积泥区的底部侧面安装有阀门,所述阀门为电动阀门。优选的,所述过滤室侧面的底部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另一端连通有循环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通过第一旋转电机带动其底部的丝带旋转,第一旋转电机再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带动从动轴反转,从动轴带动其底部的丝带反转,两个丝带以相反的方向转动,将废水和絮凝剂充分混合,且丝带柔软不会将絮凝产生的矾花搅碎,絮凝速度更快,效果更好。2.本技术通过将沉淀区加长,再利用多个隔板减缓废水在沉淀区的行进速度,增加沉淀流程的长度和沉淀时间,保证絮凝产生的矾花全部沉淀完全,避免其流向下移处理室,沉淀效果更好。3.本技术通过在过滤室内部设有活性炭滤筒,不仅可以过滤废水中的剩余杂质,还可以吸附废水中的异味,对废水处理更完全,避免异味残留,有利于废水循环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的流程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的絮凝室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的沉淀室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的过滤室截面图。图中:1、第一旋转电机;2、第一齿轮;3、进水管;4、絮凝室;5、从动轴;6、第二齿轮;7、加药管;8、连通管;9、沉淀室;10、第二旋转电机;11、阀门;12、过滤室;13、排水管;14、循环泵;15、丝带;16、通孔;17、积泥区;18、沉淀区;19、隔板;20、活性炭滤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4,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絮凝室4、沉淀室9和过滤室12,絮凝室4顶部一侧安装有第一旋转电机1,第一旋转电机1的输出轴上焊接有第一齿轮2,第一齿轮2侧面啮合有第二齿轮6,第二齿轮6中心处焊接有从动轴5,第一旋转电机1的输出轴和从动轴5均伸入絮凝室4内部,第一旋转电机1的输出轴和从动轴5的底端均系有丝带15,两个丝带15以相反的方向转动将废水和絮凝剂充分混合进行絮凝,絮凝室4通过连通管8和沉淀室9连通,沉淀室9包括沉淀区18和积泥区17,沉淀区18的顶部焊接有隔板19,隔板19上设有通孔16,沉淀室9通过连通管8和过滤室12连通,过滤室12顶部的中部安装有第二旋转电机10,第二旋转电机10的输出轴伸入过滤室12内部,第二旋转电机10的输出轴底端焊接有活性炭滤筒20,活性炭滤筒20不仅可以过滤废水中的剩余杂质,还可以吸附废水中的异味。本技术中,絮凝室4一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3,絮凝室4另一侧的顶部连通有加药管7。絮凝室4和沉淀室9之间的连通管8一端和絮凝室4一侧的底部连通,且其另一端和沉淀室9一侧的顶部连通。沉淀室9和过滤室12之间的连通管8一端和沉淀室9一侧的底部连通,且其另一端和过滤室12一侧的顶部连通。隔板19设有若干个,隔板19减缓废水行进速度,隔板19在沉淀区18的顶部均匀分布,通孔16设有若干个,通孔16在隔板19上均匀分布,废水从通孔16内穿过。积泥区17的底部侧面安装有阀门11,阀门11为电动阀门,阀门11控制积泥区17底部的连通状态。过滤室12侧面的底部连通有排水管13,处理后的水由排水管13排出,排水管13另一端连通有循环泵14,循环泵14将处理后的水循环至需要循环使用的地点。工作原理:将废水从进水管3通入絮凝室4,将絮凝剂从加药管7通入絮凝室4,启动第一旋转电机1带动其底部的丝带15旋转,第一旋转电机1带动第一齿轮2转动,第一齿轮2带动第二齿轮6反转,第二齿轮6从而带动从动轴5反转,从动轴5带动其底部的丝带15反转,两个丝带15以相反的方向转动,将废水和絮凝剂充分混合进行絮凝,且丝带15柔软不会将絮凝产生的矾花搅碎,絮凝速度更快,效果更好;絮凝后的废水从连通管8通入沉淀室9,将沉淀区18加长,再利用多个隔板19减缓废水在沉淀区18行进速度,增加沉淀流程的长度和沉淀时间,保证絮凝产生的矾花全部沉淀完全,避免其流向下移处理室,沉淀效果更好;沉淀后的废水从连通管8通入过滤室12,活性炭滤筒20不仅可以过滤废水中的剩余杂质,还可以吸附废水中的异味,对废水处理更完全,避免异味残留,有利于废水循环利用,过滤一端时间后启动第二旋转电机10带动活性炭滤筒20转动,使活性炭滤筒20每个面均可以进行吸附过滤,增加活性炭滤筒20的利用率;过滤后的水从排水管13排出,再由循环泵14循环至需要循环使用的地点。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絮凝室(4)、沉淀室(9)和过滤室(12),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室(4)顶部一侧安装有第一旋转电机(1),所述第一旋转电机(1)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齿轮(2),所述第一齿轮(2)侧面设有第二齿轮(6),所述第二齿轮(6)中心处贯穿有从动轴(5),所述第一旋转电机(1)的输出轴和从动轴(5)均伸入絮凝室(4)内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1)的输出轴和从动轴(5)的底端均设有丝带(15),所述絮凝室(4)通过连通管(8)和沉淀室(9)连通,所述沉淀室(9)包括沉淀区(18)和积泥区(17),所述沉淀区(18)的顶部设有隔板(19),所述隔板(19)上设有通孔(16),所述沉淀室(9)通过连通管(8)和过滤室(12)连通,所述过滤室(12)顶部的中部安装有第二旋转电机(10),所述第二旋转电机(10)的输出轴伸入过滤室(12)内部,所述第二旋转电机(10)的输出轴底端设有活性炭滤筒(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絮凝室(4)、沉淀室(9)和过滤室(12),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室(4)顶部一侧安装有第一旋转电机(1),所述第一旋转电机(1)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齿轮(2),所述第一齿轮(2)侧面设有第二齿轮(6),所述第二齿轮(6)中心处贯穿有从动轴(5),所述第一旋转电机(1)的输出轴和从动轴(5)均伸入絮凝室(4)内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1)的输出轴和从动轴(5)的底端均设有丝带(15),所述絮凝室(4)通过连通管(8)和沉淀室(9)连通,所述沉淀室(9)包括沉淀区(18)和积泥区(17),所述沉淀区(18)的顶部设有隔板(19),所述隔板(19)上设有通孔(16),所述沉淀室(9)通过连通管(8)和过滤室(12)连通,所述过滤室(12)顶部的中部安装有第二旋转电机(10),所述第二旋转电机(10)的输出轴伸入过滤室(12)内部,所述第二旋转电机(10)的输出轴底端设有活性炭滤筒(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室(4)一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3),所述絮凝室(4)另一侧的顶部连通有加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孙国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