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及熔喷模微孔抛光用研磨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2439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及熔喷模微孔抛光用研磨系统,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包括液压油供油部、射流液供液部、增压部、混合部及磨料喷射部。液压油供油部包括油箱、电磁换向阀;增压部包括双出杆驱动油缸、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其中:双出杆驱动油缸包括左侧增压缸、左侧油缸、右侧油缸及右侧增压缸,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分别连接左侧增压缸的出液口、进液口,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连接右侧增压缸的出液口、进液口,左侧油缸的工作油口、右侧油缸的工作油口分别连接电磁换向阀的一个工作油口;供液部分别连接第二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混合部包括混合腔和磨料供料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对研磨液的连续超高压射流,最终提升了熔喷模微孔的研磨效率及研磨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及熔喷模微孔抛光用研磨系统
本技术涉及液压设备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及熔喷模微孔抛光用研磨系统。
技术介绍
通过熔喷模具成型无纺网在本领域内众所周知。熔喷模具内形成有物料挤压腔,熔融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被压入至挤压腔内,并经挤压腔端部的微孔喷出以形成线状或丝状体。线状或丝状体被高速热气流加热并吹至滚筒等凝聚面上,从而形成随机分散的熔喷纤维的无纺布。熔喷模具的微孔加工质量直接决定了无纺布的成型质量。熔喷模具锻造过程中,在完成微孔钻孔成型后,需要对微孔进行抛光以去除孔壁上的毛刺。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射流研磨装置对微孔进行抛光处理,即射流研磨装置将研磨料喷入至熔喷模具的微孔内,高速研磨料经过微孔时研磨微孔孔壁从而实现对微孔的抛光处理。传统的射流研磨装置的增压性能较差,导致研磨料的喷出速度过低,最终导致微孔的抛光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包括液压油供油部、射流液供液部、增压部、混合部及磨料喷射部、其中:所述液压油供油部包括油箱、第一液压泵及电磁换向阀,所述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经管路连接至所述油箱,所述第一液压泵连接在所述油箱和所述电磁换向阀之间的管路上;所述增压部包括双出杆驱动油缸、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其中:所述双出杆驱动油缸包括左侧增压缸、左侧油缸、右侧油缸及右侧增压缸,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液端连接所述左侧增压缸的出液口,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液端连接所述左侧增压缸的进液口,所述第三单向阀的进液端连接所述右侧增压缸的出液口,所述第四单向阀出液端连接所述右侧增压缸的进液口,所述左侧油缸的工作油口经管路连接至所述电磁换向阀的一个工作油口,所述右侧油缸的工作油口经管路连接至所述电磁换向阀的的另一个工作油口;所述供液部经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和所述第四单向阀的进液端;所述混合部包括混合腔和磨料供料腔,其中:所述混合腔包括混合腔进液口、混合腔出液口和磨料进料口,所述混合腔进液口经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液端,所述磨料供料腔的出料口与所述磨料进料口连通;所述磨料喷射部连接在所述混合腔出液口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磨料供料腔经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液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腔和所述磨料供料腔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磨料供料腔的顶部敞开。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腔的混合腔进液口处设置有进液喷嘴,所述进液喷嘴经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液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液部包括储液箱及第二液压泵,所述第二液压泵的进口经管路连接储液箱,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出口经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和所述第四单向阀的进液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磨料喷射部为高压喷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换向阀为三位四通换向阀。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其核心增压部件为双出杆驱动油缸和电磁换向阀,通过双出杆驱动油缸与电磁换向阀的配合,本技术能够实现对研磨液的连续超高压射流果,最终提升了熔喷模微孔的研磨效率及研磨速度。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熔喷模微孔抛光用研磨系统,其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任一项所提供的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及熔喷模夹具,其中:所述熔喷模夹具被配置为夹持待研磨抛光的熔喷模;所述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的磨料喷射部的喷射口朝向所述熔喷模夹具。通过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和熔喷模夹具的配合,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熔喷模微孔抛光用超高压射流研磨系统能够实现对熔喷模微孔的研磨抛光,并提升了抛光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述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描述,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双出杆驱动油缸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鉴于现有的射流研磨装置增压性能较差,研磨料的喷出速度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其能够实现对研磨液的连续增压以提升增压效果,最终提升了研磨料的喷出速度。下文将用两个实施例对本技术的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适应性描述。实施例1如图1至图2所述,本实施例中的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包括液压油供油部1、射流液供液部2、增压部3、混合部4及磨料喷射部5。其中:液压油供油部1包括油箱11、第一液压泵12及电磁换向阀13,电磁换向阀13的进油口P经管路连接至油箱11,第一液压泵12连接在油箱11和电磁换向阀13之间的管路上。第一液压泵12启动后,油箱11内的油在第一液压泵12的驱动下流向电磁换向阀13的进油口P。增压部3包括双出杆驱动油缸31、第一单向阀32、第二单向阀33、第三单向阀34、第四单向阀35。其中:双出杆驱动油缸31内设置一活塞杆及连接在活塞杆上的左端活塞、中间活塞和右端活塞,三个活塞将双出杆驱动油缸31的内腔分隔为左侧增压缸311、左侧油缸312、右侧油缸313及右侧增压缸314。第一单向阀32的进液端连接左侧增压缸311的出液口,第二单向阀33的出液端连接左侧增压缸311的进液口,第三单向阀34的进液端连接右侧增压缸314的出液口,第四单向阀35出液端连接右侧增压缸314的进液口,左侧油缸312的工作油口C经管路连接至电磁换向阀13的一个工作油口A,右侧油缸313的工作油口D经管路连接至电磁换向阀13的另一个工作油口B。供液部2经管路分别连接第二单向阀33和第四单向阀35的进液端。供液部2内存储的研磨液(水、油或乳化液等)能够分别经第二单向阀33、第四单向阀35进入至左侧增压缸311、右侧增压缸314内。通过双出杆驱动油缸31与电磁换向阀13的配合,双出杆驱动油缸31能够实现对研磨液的连续增压。混合部4包括混合腔41和磨料供料腔42,其中:混合腔41包括混合腔进液口、混合腔出液口和磨料进料口,混合腔进液口经管路分别连接第一单向阀32和第三单向阀34的出液端,磨料供料腔42的出料口与磨料进料口连通。经增压部3增压后的研磨液经第一单向阀32或第三单向阀34进入至混合腔,磨料供料腔42内的颗粒状磨料同时进入混合腔,研磨液和磨料在高压混合腔内混合从而形成固液均匀的研磨料。磨料喷射部5连接在混合腔出液口处,混合均匀的研磨料以射流的方式经磨料喷射部5喷出。本实施例中,双出杆驱动油缸31与电磁换向阀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液压油供油部、射流液供液部、增压部、混合部及磨料喷射部、其中:/n所述液压油供油部包括油箱、第一液压泵及电磁换向阀,所述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经管路连接至所述油箱,所述第一液压泵连接在所述油箱和所述电磁换向阀之间的管路上;/n所述增压部包括双出杆驱动油缸、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其中:所述双出杆驱动油缸包括左侧增压缸、左侧油缸、右侧油缸及右侧增压缸,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液端连接所述左侧增压缸的出液口,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液端连接所述左侧增压缸的进液口,所述第三单向阀的进液端连接所述右侧增压缸的出液口,所述第四单向阀出液端连接所述右侧增压缸的进液口,所述左侧油缸的工作油口经管路连接至所述电磁换向阀的一个工作油口,所述右侧油缸的工作油口经管路连接至所述电磁换向阀的另一个工作油口;/n所述供液部经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和所述第四单向阀的进液端;/n所述混合部包括混合腔和磨料供料腔,其中:所述混合腔包括混合腔进液口、混合腔出液口和磨料进料口,所述混合腔进液口经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液端,所述磨料供料腔的出料口与所述磨料进料口连通;/n所述磨料喷射部连接在所述混合腔出液口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压射流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液压油供油部、射流液供液部、增压部、混合部及磨料喷射部、其中:
所述液压油供油部包括油箱、第一液压泵及电磁换向阀,所述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经管路连接至所述油箱,所述第一液压泵连接在所述油箱和所述电磁换向阀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增压部包括双出杆驱动油缸、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其中:所述双出杆驱动油缸包括左侧增压缸、左侧油缸、右侧油缸及右侧增压缸,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液端连接所述左侧增压缸的出液口,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液端连接所述左侧增压缸的进液口,所述第三单向阀的进液端连接所述右侧增压缸的出液口,所述第四单向阀出液端连接所述右侧增压缸的进液口,所述左侧油缸的工作油口经管路连接至所述电磁换向阀的一个工作油口,所述右侧油缸的工作油口经管路连接至所述电磁换向阀的另一个工作油口;
所述供液部经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和所述第四单向阀的进液端;
所述混合部包括混合腔和磨料供料腔,其中:所述混合腔包括混合腔进液口、混合腔出液口和磨料进料口,所述混合腔进液口经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液端,所述磨料供料腔的出料口与所述磨料进料口连通;
所述磨料喷射部连接在所述混合腔出液口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铁军金兆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威海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