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02066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底泥修复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底泥修复剂其主要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水10~20%、糖类5~10%、沸石颗粒40~55%、复合微生物制剂10~20%和活性炭颗粒20~30%;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糖类有机物的分解为活性微生物提供增殖所需碳源、氮源,提高微生物活性;通过活性炭颗粒来吸附、凝聚底泥和水体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含量;通过沸石颗粒的比表面积大、疏松多孔等物理特性吸附、钝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同时充当复合微生物载体,固定微生物,进一步加强微生物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底泥修复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迅速增长,自然环境急剧恶化,自然水体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污染。河道、湖泊和水库等水体底泥中存在有大量污染物,如氮磷营养盐、重金属、苯系物、多环芳烃(PAHs)和酞酸酯(PAEs)等难降解有机物等。因此,底泥作为自然水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底泥修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修复成效与自然水体的水质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底泥修复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外源防控技术和内源治理技术。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制定和相关外源防控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杜绝了外源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内源治理技术开始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根据治理技术的实施方式,将内源治理技术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又以时空为界限分为异位物理修复技术和原位物理修复技术。其中物理修复见效最为明显,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底泥污染问题;化学修复受限于风浪、底栖生物的扰动,影响钝化处理的效果,但作为相对成熟的一项技术,仍被广泛应用;而生物修复也面临多种限制,受底泥环境、本身原有微生物的影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综上所述,如何研究一种复合修复技术可以发挥各项修复技术的长处,从而达到更高效彻底的修复效果,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底泥修复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其能够结合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修复技术,对于河道底泥污染物的去除,可以实现更高效彻底的修复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其主要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水10~20%、糖类5~10%、沸石颗粒40~55%、复合微生物制剂10~20%和活性炭颗粒20~30%。进一步的,所述糖类包括葡萄糖、蔗糖和淀粉。进一步的,所述沸石颗粒的粒径均在3~5mm。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是由亚硝化单胞菌、硝化杆菌、芽孢杆菌、产碱杆菌、不动杆菌、黄单胞菌和假单胞菌多种菌液混合而成,以质量比计,亚硝化单胞菌、硝化杆菌、芽孢杆菌、产碱杆菌、不动杆菌、黄单胞菌和假单胞菌的质量比为20:25:15:10:5:15:10。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颗粒包括木屑类活性炭、果壳类活性炭、椰壳类活性炭、生物质类活性炭等活性炭,活性炭通过研磨、过筛,将粒径控制在3~5mm。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总重量5~10%的糖类加入用总重量5~10%的水中搅拌溶解,得到糖分溶液;S2、将总重量10~20%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加入上述S1中的糖分溶液中,培养发酵,待菌落形成,得到混合溶液A;.S3、在上述S2中的混合溶液A中,加入总重量40~55%的沸石颗粒和总重量20~30%的活性碳颗粒,再加入总重量5~10%的水搅匀,稍微干燥,待水分减少至湿润状态,得到混合溶液B;S4、将上述混合溶液B通过低速搅拌机以15r/min的转速进行搅拌,使各成份呈均质状态,获得所述底泥修复剂。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通过一下方式制备:S21、分别培养亚硝化单胞菌、硝化杆菌、芽孢杆菌、产碱杆菌、不动杆菌、黄单胞菌和假单胞菌,使活菌数大于1×109CUF/mL,冷却干燥,得到各菌种的种子菌粉;S22、然后将种子菌粉按照质量比:亚硝化单胞菌、硝化杆菌、芽孢杆菌、产碱杆菌、不动杆菌、黄单胞菌和假单胞菌=20:25:15:10:5:15:10,均匀混合,得到复合微生物制剂。进一步的,所述底泥修复剂的加入量占水体底泥质量的5~10%投加所述药剂,并通过翻耕机使得所述药剂与河道底泥充分混合,反应在厌氧环境中进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首先用少量水溶解糖类,再将复合微生物制剂倒入容器中,培养发酵一定时间;待菌落形成一定规模后,加入沸石颗粒和活性碳颗粒,加入少量水搅匀,稍微干燥,待水分减少至湿润状态后,通过低速搅拌机使各成份呈均质状态,获得所述底泥修复剂。所述底泥修复剂能够高效修复黑臭水体底泥,通过复合微生物制剂中活性微生物吸收、分解底泥中的氮磷营养盐、苯系物、多环芳烃(PAHs)和酞酸酯(PAEs)等难降解有机物,降低总氮、总磷、氨氮等水质污染物含量;通过糖类有机物的分解为活性微生物提供增殖所需碳源、氮源,提高微生物活性;通过活性炭颗粒来吸附、凝聚底泥和水体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含量;通过沸石颗粒的比表面积大、疏松多孔等物理特性吸附、钝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同时充当复合微生物载体,固定微生物,进一步加强微生物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1:首先用总重量5%的水溶解总重量5%的葡萄糖,稍微搅拌溶解后;再将总重量20%的微生物复合制剂倒入容器中,培养发酵一定时间;待菌落形成一定规模后,加入总重量35%的沸石颗粒和总重量30%的椰壳粉活性碳颗粒,加入总重量5%的水搅匀,稍微干燥,待水分减少至湿润状态后,通过低速搅拌机以15r/min的速度进行搅拌,使各成份呈均质状态,获得所述底泥修复剂。按照水体底泥质量分数的10%投加所述药剂,并通过翻耕机使所述底泥修复剂与河道底泥充分混合,反应将在厌氧环境中进行,持续24h,随后测试该实施例中底泥的性能指标。实施例2:首先用总重量5%的水溶解总重量10%的蔗糖,稍微搅拌溶解后;再将总重量20%的微生物复合制剂倒入容器中,培养发酵一定时间;待菌落形成一定规模后,加入总重量40%的沸石颗粒和总重量20%的竹纤维活性碳颗粒,加入总重量5%的水搅匀,稍微干燥,待水分减少至湿润状态后,通过低速搅拌机以15r/min的速度进行搅拌,使各成份呈均质状态,获得所述底泥修复剂。按照水体底泥质量分数的8%投加所述药剂,并通过翻耕机使所述药剂与河道底泥充分混合,反应将在厌氧环境中进行,持续24h,随后测试该实施例中底泥的性能指标。实施例3:首先用总重量10%的水溶解总重量5%的淀粉,稍微搅拌溶解后;再将总重量10%的微生物复合制剂倒入容器中,培养发酵一定时间;待菌落形成一定规模后,加入总重量40%的沸石颗粒和总重量25%的生物质活性碳颗粒,加入总重量10%的水搅匀,稍微干燥,待水分减少至湿润状态后,通过低速搅拌机以15r/min的速度进行搅拌,使各成份呈均质状态,获得所述底泥修复剂。按照水体底泥质量分数的6%投加所述药剂,并通过翻耕机使所述药剂与河道底泥充分混合,反应将在厌氧环境中进行,持续24h,随后测试该实施例中底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水10~20%、糖类5~10%、沸石颗粒40~55%、复合微生物制剂10~20%和活性炭颗粒20~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水10~20%、糖类5~10%、沸石颗粒40~55%、复合微生物制剂10~20%和活性炭颗粒20~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糖类包括葡萄糖、蔗糖和淀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颗粒的粒径均在3~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微生物制剂是由亚硝化单胞菌、硝化杆菌、芽孢杆菌、产碱杆菌、不动杆菌、黄单胞菌和假单胞菌多种菌液混合而成,以质量比计,亚硝化单胞菌、硝化杆菌、芽孢杆菌、产碱杆菌、不动杆菌、黄单胞菌和假单胞菌的质量比为20:25:15:10:5:15: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其特征在于,活性炭颗粒包括木屑类活性炭、果壳类活性炭、椰壳类活性炭、生物质类活性炭等活性炭,活性炭通过研磨、过筛,将粒径控制在3~5mm。


6.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总重量5~10%的糖类加入用总重量5~10%的水中搅拌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钰雯彭加顺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蓝创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顺天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