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调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181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载调温装置,为提高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而使制冷回路内的制冷剂和热回路内的热介质适当地循环。车载调温装置(1)具备第一热回路(4)和制冷回路(2)。第一热回路具有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散热器(42)、第一热交换器(22)和第一泵(41),并且构成为使第一热介质进行循环。制冷回路具有通过从制冷剂向第一热介质散热从而使制冷剂冷凝的第一热交换器、通过使制冷剂吸热从而使该制冷剂蒸发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第二热交换器(27)和压缩机(21),并且构成为使制冷剂通过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而进行循环,从而实现制冷循环。在开始冷却对象的冷却时,在第一泵启动之后,使压缩机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调温装置
本公开涉及车载调温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已知具备制冷回路和热回路的车载调温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车载调温装置中,例如制冷回路和热回路共有一个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构成为使热从制冷回路的制冷剂向热回路的热介质移动而使制冷回路的制冷剂冷凝。热回路构成为具备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高温侧散热器以及用于车室内的供暖的加热器芯,热介质通过散热器或加热器芯和热交换器而进行循环。制冷回路构成为具备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蒸发器以及用于车室内的制冷的室内蒸发器,制冷剂通过室外蒸发器或室内蒸发器和热交换器而进行循环,由此实现制冷循环。在如此构成的车载调温装置中,在进行车室内的制冷时,在制冷回路的室内蒸发器中进行吸热并对制冷剂进行加热。加热的制冷剂的热在热交换器中向热回路的热介质移动,然后在高温侧散热器中向外部空气中散热。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45034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种车载调温装置中如车室内的制冷那样进行冷却对象的冷却的那种情况下,根据制冷回路内的制冷剂的循环和热回路内的热介质的循环的开始顺序,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冷却效率发生变化,进而基于车载调温装置的制冷等的效率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提高车载调温装置中的制冷等的效率,需要使制冷回路内的制冷剂的循环和热回路内的热介质的循环以适当的顺序开始。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课题,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了提高车载调温装置中的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而使制冷回路内的制冷剂和热回路内的热介质适当地循环的车载调温装置。本公开的主旨如下。(1)一种车载调温装置,具备:第一热回路,具有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散热器、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一泵,并且构成为在驱动该第一泵时第一热介质进行循环;及制冷回路,具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和压缩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通过从制冷剂向所述第一热介质散热从而使所述制冷剂冷凝,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通过使所述制冷剂吸热从而使该制冷剂蒸发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并且该制冷回路构成为在驱动该压缩机时,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而进行循环,从而实现制冷循环,在开始所述冷却对象的冷却时,在所述第一泵启动之后,使所述压缩机启动。(2)根据上述(1)所述的车载调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热回路还具有用于车室内的供暖的加热器芯,并且构成为能够以使所述第一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加热器芯中的至少一个而进行循环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热介质的流通方式,在开始所述车室的供暖时,在所述压缩机启动之后,使所述第一泵启动,并且在所述第一热回路中使所述第一热介质以通过所述加热器芯的方式循环。(3)根据上述(2)所述的车载调温装置,其中,在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时,在所述第一热回路中使所述第一热介质以通过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方式循环。(4)根据上述(2)或(3)所述的车载调温装置,其中,所述车载调温装置还具备第二热回路,该第二热回路具有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发热设备进行热交换的发热设备用热交换器、第二泵,所述第二热回路构成为能够以使第二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散热器和所述发热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而进行循环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二热介质的流通方式,在对所述车室进行供暖时,在所述第二热回路中使所述第二热介质以通过所述第二散热器的方式循环。(5)根据上述(4)所述的车载调温装置,其中,在为了冷却所述发热设备而对作为所述冷却对象的所述第二热介质进行冷却时,在所述第二热回路中使所述第二热介质以通过所述发热设备用热交换器的方式循环。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为了提高车载调温装置中的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而使制冷回路内的制冷剂和热回路内的热介质适当地循环的车载调温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载调温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概略性地表示搭载了车载调温装置的车辆的空调用的空气通路的结构图。图3是概略性地表示搭载了车载调温装置的车辆的图。图4表示要求车室的制冷的情况下的车载调温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例子(制冷模式)。图5表示要求蓄电池、MG或PCU等发热设备的快速冷却的情况下的车载调温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例子(快速冷却模式)。图6表示要求车室的供暖的情况下的车载调温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例子(供暖模式)。图7是开始制冷时的制冷模式的开启/关闭等的时间图。图8是开始供暖时的供暖模式的开启/关闭等的与图7同样的时间图。图9是对制冷或供暖的开始时的车载调温装置的促动器进行控制的控制例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并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车载调温装置的结构>参照图1~图3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载调温装置1的结构。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车载调温装置1的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载调温装置1特别是搭载于由电动机驱动的电动车辆。车载调温装置1具备制冷回路2、低温回路(第二热回路)3、高温回路(第一热回路)4以及控制装置5。首先,对制冷回路2进行说明。制冷回路2具备压缩机21、冷凝器22的制冷剂配管22a、储罐23、第一膨胀阀24、第二膨胀阀25、蒸发器26、冷却器27的制冷剂配管27a、第一电磁调整阀28以及第二电磁调整阀29。制冷回路2构成为在驱动压缩机21时制冷剂通过这些构成部件而进行循环,从而实现制冷循环。制冷剂使用例如氢氟烃(例如HFC-134a)等一般制冷循环中作为制冷剂使用的任意的物质。制冷回路2分成制冷基本流路2a、蒸发器流路2b和冷却器流路2c。蒸发器流路2b和冷却器流路2c相互并列地设置,分别与制冷基本流路2a连接。在制冷基本流路2a中,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上压缩机21、冷凝器22的制冷剂配管22a以及储罐23按该顺序设置。在蒸发器流路2b中,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上第一电磁调整阀28、第一膨胀阀24以及蒸发器26按该顺序设置。另外,在冷却器流路2c中,第二电磁调整阀29、第二膨胀阀25以及冷却器27的制冷剂配管27a按该顺序设置。在制冷基本流路2a中,若第一电磁调整阀28以及第二电磁调整阀29中的至少一个开阀,则制冷剂流动。在驱动压缩机21而制冷剂在制冷基本流路2a中流动时,制冷剂按照压缩机21、冷凝器22的制冷剂配管22a以及储罐23的顺序通过这些构成部件而流动。在蒸发器流路2b中,在第一电磁调整阀28打开时制冷剂流动。在制冷剂在蒸发器流路2b中流动时,制冷剂按照第一电磁调整阀28、第一膨胀阀24以及蒸发器26的顺序通过这些构成部件而流动。在冷却器流路2c中,在第二电磁调整阀29打开时制冷剂流动。在制冷剂在冷却器流路2c中流动时,制冷剂按照第二电磁调整阀29、第二膨胀阀25以及冷却器27的制冷剂配管27a的顺序通过这些构成部件而流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调温装置,具备:/n第一热回路,具有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散热器、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一泵,并且构成为在驱动该第一泵时第一热介质进行循环;及/n制冷回路,具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和压缩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通过使从制冷剂向所述第一热介质散热从而使所述制冷剂冷凝,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通过使所述制冷剂吸热从而使该制冷剂蒸发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并且该制冷回路构成为在驱动该压缩机时,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而进行循环,从而实现制冷循环,/n在开始所述冷却对象的冷却时,在所述第一泵启动之后,使所述压缩机启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712 JP 2019-1303111.一种车载调温装置,具备:
第一热回路,具有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散热器、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一泵,并且构成为在驱动该第一泵时第一热介质进行循环;及
制冷回路,具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和压缩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通过使从制冷剂向所述第一热介质散热从而使所述制冷剂冷凝,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通过使所述制冷剂吸热从而使该制冷剂蒸发而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并且该制冷回路构成为在驱动该压缩机时,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而进行循环,从而实现制冷循环,
在开始所述冷却对象的冷却时,在所述第一泵启动之后,使所述压缩机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热回路还具有用于车室内的供暖的加热器芯,并且构成为能够以使所述第一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加热器芯中的至少一个而进行循环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热介质的流通方式,
在开始所述车室的供暖时,在所述压缩机启动之后使所述第一泵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川嗣史三好悠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