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1818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其特征是:包括外壳、发热组件和送风组件;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腔室对应的进风口和与第二腔室对应的出风口,以及外壳内具有导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通道;所述送风组件设置于第一腔室内,并且送风组件的送风口与通道导通;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多片平行设置的碳纤维布加热片,每相邻两片碳纤维布加热片之间形成加热风道,以及所有加热风道的进口与通道导通,出口与外壳的出风口导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发热效率高、结构简单以及车内安装简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取暖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
技术介绍
冬季的气温较低,人们都会有采暖的需求。汽车作为人们日常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在冬季里也需要有一个温暖舒适的乘车环境。目前,汽车采用的采暖方式主要有水暖式和汽暖热交换器式。其中,水暖式采暖方式主要是通过发动机的冷却水提供热源,利用水循环加热空气吹入乘员舱进行采暖;汽暖热交换器式采暖方式主要是通过发动机排放的气体提供热源,利用热交换加热空气吹入乘员舱进行采暖。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水暖式,还是汽暖热交换器式都存在着较多的缺点:1、热效率低下;2、都需要在车内布置较多的管道以供热源的循环流动,导致供热系统在车内的安装布置较为繁琐,同时会占用车内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具有发热效率高、结构简单以及车内安装简便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其特征是:包括外壳、发热组件和送风组件;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腔室对应的进风口和与第二腔室对应的出风口,以及外壳内具有导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通道;所述送风组件设置于第一腔室内,并且送风组件的送风口与通道导通;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多片平行设置的碳纤维布加热片,每相邻两片碳纤维布加热片之间形成加热风道,以及所有加热风道的进口与通道导通,出口与外壳的出风口导通。>优选的,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有多组导热鳍片组,多组所述的加热鳍片组分别设置于各个加热风道内。优选的,所述外壳内设置有隔板,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由所述隔板分隔而成,以及通道为开设与隔板上的开口。优选的,在加热风道的进口和通道之间设置有导风板。优选的,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有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多片所述的碳纤维布加热片设置于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之间。优选的,所述送风组件包括电机、风轮和风罩,所述风轮设置于风罩内,电机的转轴穿过风罩与风轮连接以带动风轮转动,并在风罩内产生通往加热风道的气流。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为:1、碳纤维布加热片具有电耗低、发热快的特点,在车内能够达到快速供热的效果;2、直接由碳纤维布加热片产热,在保证低能耗的基础上,还能简化整个发热器的结构,便于其在车内的安装布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去掉盖板后的俯视图;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壳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组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至图3对本专利技术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作进一步的说明。一种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其特征是:包括外壳1、发热组件2和送风组件3。所述外壳1包括一具有上开口的壳体13和罩设于壳体13上开口上的盖板14;该外壳1内设置有一隔板4以将外壳1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腔室11对应的进风口和与第二腔室12对应的出风口13,以及隔板4上开设有导通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通道41即开口。所述送风组件3设置于第一腔室11内,并且送风组件3的送风口与通道导通。所述发热组件2包括多片平行设置的碳纤维布加热片23,每相邻两片碳纤维布加热片23之间形成加热风道24,以及所有加热风道24的进口与通道导通,出口与外壳1的出风口13导通。基于上述结构,本专利技术在供暖时,碳纤维布加热片通电后快速发热,送风组件3通过通道41对加热风道24提供气流,气流在经过加热风道24后被碳纤维加热片加热,被加热的气流通过外壳1上的出风口13排出发热器对车内起到供暖效果。上述过程中,由于碳纤维布加热片的电耗低,产热快,因此既能达到节能效果,又能快速且有效供暖。本实施例中,碳纤维布加热片为公开号CN109526077A所公开的电加热片,因此本实施例对其不做详细说明。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结构简单,节省了供热管道或是热源循环管道的布置,方便了在车内的使用。为了均匀加热风道24与碳纤维布加热片23之间的温度,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有多组导热鳍片组25,多组所述的加热鳍片组25分别设置于各个加热风道24内。该结构下,能够将碳纤维布加热片上的热量传到至导热鳍片组,进而扩散到加热风道内,使得碳纤维布加热片上的温度得以扩散至加热风道内,最后通过送风组件送出外壳,显著提升了加热的效率,以及碳纤维布加热片的使用寿命。导热鳍片组25中的每片鳍片251均为波浪形结构,该结构能够增加鳍片251与加热风道内气流接触的面积,以提升加热风道内气流加热的效率。为了便于送风组件3产生的气流进入到加热风道24内,在加热风道24的进口和通道之间设置有导风板5,导风板5具有两块,两块导风板5的第一端分别固定在发热组件2的加热风道24的进口的两侧,两块导风板5的第二端分别固定在隔板4的两端处,同时导风板5的底壁与外壳1的底壁紧密贴合,导风板5的顶壁与外壳1的顶壁即盖板紧密贴合,从而使气流能够稳定的经过加热风道24,使发热器达到稳定的出风效果。所述发热组件2还包括有第一隔热板21和第二隔热板22,多片所述的碳纤维布加热片23设置于第一隔热板21和第二隔热板22之间。第一隔热板21和第二隔热板22上下平行分布,并且在第一隔热板21和第二隔热板22相向的一侧上开设有插槽,碳纤维布加热片的上下侧分别插装在第一隔热板21和第二隔热板22的插槽内;同时第一隔热板21固定在外壳1的底壁上,当盖板盖合在壳体上时,盖板紧密贴合在第二隔热板22上。所述送风组件3包括电机31、风轮33和风罩32,风罩32具有进风口以及与通道对接的出风口13,所述风轮33设置于风罩32内,电机31的转轴穿过风罩32与风轮33连接以带动风轮33转动,并在风罩32内产生通往加热风道24的气流。如无特殊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若有术语“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本专利技术中描述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附图,并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专利技术中,若有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专利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其特征是:包括外壳、发热组件和送风组件;/n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腔室对应的进风口和与第二腔室对应的出风口,以及外壳内具有导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通道;/n所述送风组件设置于第一腔室内,并且送风组件的送风口与通道导通;/n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多片平行设置的碳纤维布加热片,每相邻两片碳纤维布加热片之间形成加热风道,以及所有加热风道的进口与通道导通,出口与外壳的出风口导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其特征是:包括外壳、发热组件和送风组件;
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具有与第一腔室对应的进风口和与第二腔室对应的出风口,以及外壳内具有导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通道;
所述送风组件设置于第一腔室内,并且送风组件的送风口与通道导通;
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多片平行设置的碳纤维布加热片,每相邻两片碳纤维布加热片之间形成加热风道,以及所有加热风道的进口与通道导通,出口与外壳的出风口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汽车通风取暖发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有多组导热鳍片组,多组所述的加热鳍片组分别设置于各个加热风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楚鹤林纯迪刘旭平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方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