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1421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中药,可有效解决痰浊中阻型眩晕的用药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菊花6‑12g、蔓荆子6‑15g、茯苓12‑18g、桂枝6‑12g、炒白术12‑18g、泽泻12‑21g、旋复花6‑12g和炙甘草6‑12g,本发明专利技术组方科学,配伍合理,原材料易得,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晕的功效,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获得满意疗效,是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药物上的创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中药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中药。
技术介绍
眩晕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内科疾病,其病因复杂、反复发作,西医治疗疗效欠佳且副作用明显,易复发,而中医辨证疗法对该疾病的治疗有显著优势。汉•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提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因痰浊中阻型眩晕症发病率高、治愈困难,因此,专利技术一种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中药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中药,可有效解决痰浊中阻型眩晕的用药问题。关于痰浊中阻型眩晕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该类患者大多为老年人,老年人脾胃不佳,脾失运化,水液布输缓滞或内停,水液聚而生痰,痰液滞于中焦,蒙蔽清阳,清阳受阻不升,则会出现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头重昏蒙,痰阻则气滞,升降失常,会出现呕吐痰涎、胸闷恶心,食少多寐等症。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浊中阻之象。治疗上宗张仲景“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守则,以健脾化痰,降逆止晕。据此,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菊花6-12g、蔓荆子6-15g、茯苓12-18g、桂枝6-12g、炒白术12-18g、泽泻12-21g、旋复花6-12g(包煎)和炙甘草6-12g,其中,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本专利技术组方科学,配伍合理,原材料易得,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晕的功效,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获得满意疗效,是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药物上的创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菊花7g、蔓荆子7g、茯苓13g、桂枝7g、炒白术13g、泽泻13g、旋复花7g(包煎)和炙甘草7g,其中,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实施例2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还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菊花9g、蔓荆子10g、茯苓15g、桂枝9g、炒白术15g、泽泻16g、旋复花9g(包煎)和炙甘草9g,其中,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实施例3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还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菊花12g、蔓荆子15g、茯苓18g、桂枝12g、炒白术18g、泽泻21g、旋复花12g(包煎)和炙甘草12g,其中,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本方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蔓荆子、菊花为臣,其中桂枝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蔓荆子、菊花为君药,疏风清利头目。白术、泽泻、旋复花为佐,白术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白术、泽泻利水渗湿以使邪有出路,旋复花利气下行、消痰逐水,共同发挥化痰利湿,降气止晕之功,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起健脾化痰,降逆止晕之效。可有效用于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并经临床试验得到了充分证明,相关实验资料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资料观察病例共20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20~65岁,平均(42.1±15.3)岁;病程6~15个月。1.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痰浊中阻型眩晕诊断标准: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1.1.3纳入标准:符合痰浊中阻型眩晕;年龄15~70周岁;近期未接受其他治疗。1.2治疗方法服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制备的中药,早晚各一份,14d为一疗程,治疗14d后观察疗效。1.3观察指标①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疗效评判标准,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②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进行评定,以四级评定(0~3分)表示症状严重程度,总分6分,得分越高则眩晕越严重。、结果2.1总体疗效:200例患者服药2周后治愈152例(76.00%),好转44例(22.00%),未愈4例(2.00%),总有效率为98.0%。2.2单项眩晕症状积分:眩晕程度治疗前1.86±1.01,治疗后0.62±0.51,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眩晕发作次数治疗前3.92±1.46,治疗后1.42±0.78,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持续时间治疗前2.85±1.40,治疗后1.62±1.08,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经反复实验,由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制得的产品均能取得和以上实验结果相同或相近似的有益效果。、结论通过以上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研究,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中药治疗痰浊中阻是眩晕总有效率为98.0%,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临床中未见有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是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药物上的创新,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菊花6-12g、蔓荆子6-15g、茯苓12-18g、桂枝6-12g、炒白术12-18g、泽泻12-21g、旋复花6-12g和炙甘草6-12g,其中,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菊花6-12g、蔓荆子6-15g、茯苓12-18g、桂枝6-12g、炒白术12-18g、泽泻12-21g、旋复花6-12g和炙甘草6-12g,其中,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菊花7g、蔓荆子7g、茯苓13g、桂枝7g、炒白术13g、泽泻13g、旋复花7g和炙甘草7g,其中,将上述原料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25-35分钟,至药液剩余200-300ml,倒出,两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两份,即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芝常学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