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01239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稻田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及方法,包括相互连通的稻田养鱼子系统、苗种繁育子系统,稻田养鱼子系统、苗种繁育子系统外围还围绕有外部环沟;所述稻田养鱼子系统用于接纳并处理养鱼废水,包括稻田、环绕在稻田四周的环沟,所述环沟处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排水系统,所述进水兼回水系统、排水系统与外部环沟连通;所述苗种繁育子系统用于提供苗种及越冬场所,包括依次连通的亲本培育池、越冬池、苗种繁育池、实验池,所述亲本培育池和越冬池之间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亲本培育池和外部环沟之间连接有排水系统。日常运转中实现养殖用水和稻田用水内循环,大大减少能源使用,实现节能减排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稻田综合利用
,尤其是一种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稻田养鱼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稻田养鱼过程中,仍存在几点问题亟待解决。1.稻田养鱼苗种来源大部分来源于市场,受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民积极性和稻田养鱼的推广。2.目前稻田养鱼的养鱼废水处理仍然存在很大隐患,大部分养殖户采取小泵抽水排往附近河道的方式进行清塘,这种方式不仅污染河道,影响来年进水水质,从而影响稻谷和鱼产量;而且浪费大量能源,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要求。3.稻田养鱼模式大多为家庭农场模式,存在分、散、小的特点,不仅浪费劳力而且产量不高,效率低下,未形成工厂集约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该系统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浪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通过集约化的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为从业者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包括相互连通的稻田养鱼子系统、苗种繁育子系统,稻田养鱼子系统、苗种繁育子系统外围还围绕有外部环沟;所述稻田养鱼子系统用于接纳并处理养鱼废水,包括稻田、环绕在稻田四周的环沟,所述环沟处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排水系统,所述进水兼回水系统、排水系统与外部环沟连通;所述苗种繁育子系统用于提供苗种及越冬场所,包括依次连通的亲本培育池、越冬池、苗种繁育池、实验池,所述亲本培育池和越冬池之间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亲本培育池和外部环沟之间连接有排水系统。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兼回水系统包括进水泵房、与进水泵房连通的进水主管,所述进水主管上引出有若干进水支管,进水支管引入每一块稻田中。每一根进水主管的两端处设有截止阀,进水主管背离进水泵房的一端还设有离心泵,每一根分支管上设有进水阀门。所述进水主管、进水支管均埋在地面下,埋深范围0.5m-1m。所述排水系统包括排水主管、从排水主管引出至稻田内的排水支管,经稻田净化后的水依次通过排水支管、排水主管引出。所述排水主管的输出端包括内排管、外排管,所述内排管输出的水流用于系统内部循环使用,所述外排管输出至外界用水设备。所述环沟和外部环沟之间设有田间路,环沟朝向田间路的一侧设有斜坡,斜坡上设有投饵平台。一种利用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育苗养殖准备阶段:向苗种繁育子系统、稻田养鱼子系统内泵水,在苗种繁育子系统中培育鱼苗,在稻田养鱼子系统中培育所得鱼苗;二、养殖废水处理阶段:在苗种繁育子系统中产生的废水,打开截止阀,启动离心泵,抽取废水,废水通过进水主管、进水支管输入稻田中,由稻田净化后,通过排水系统的排水支管、排水主管输回苗种繁育子系统,或输出至外界用水设备,实现节能水循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通过进水兼回水系统、排水系统,实现进排水及回水的水循环方式,稻田养鱼子系统和苗种繁育子系统利用稻田养殖水产品、处理养鱼废水,基本实现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同时鱼粪及饲料残渣肥田以增加稻谷产量,实现种稻和养鱼的双丰收。本专利技术的系统一个生产年中只需进排水各一次,日常运转中实现养殖用水和稻田用水内循环,大大减少能源使用,实现节能减排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单块稻田及稻田周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苗种繁育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进水兼回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排水系统排水支管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检查井结构示意图。其中:1、稻田养鱼子系统;2、苗种繁育子系统;3、外部环沟;4、进水兼回水系统;5、排水系统;6、田间路;7、过水管道;101、稻田;102、环沟;201、亲本培育池;202、越冬池;203、苗种繁育池;204、实验池;401、进水泵房;402、进水主管;403、进水支管;404、截止阀;405、离心泵;406、进水阀门;501、排水主管;502、排水支管;503、内排管;504、外排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包括相互连通的稻田养鱼子系统1、苗种繁育子系统2,稻田养鱼子系统1、苗种繁育子系统2外围还围绕有外部环沟3。稻田养鱼子系统1用于接纳并处理养鱼废水,包括若干块稻田101,稻田101长度为120米,宽度为43米;稻田101之间通过进水兼回水系统4相连通,如图1所示,在稻田101中间位置设置进水兼回水系统4,用于将水泵入稻田101内;被稻田101净化后的水由稻田101外围的排水系统5输出。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每一块稻田101外围绕有环沟102,在所有的带有环沟102的稻田101之外,还围绕有外部环沟3。环沟102顶宽5米,深度1米,临近田间道路一侧设置投饵平台,平台宽为1米,与稻田101同高以保证水位。相邻两块稻田101之间有田间路6,田间道路宽为3米。田间路6通至外部环沟3处,外部环沟3处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4的进水泵房401,进水兼回水系统4还包括从进水泵房401引出的两条进水主管402,进水主管402上引出若干进水支管403,每一根进水支管403伸入一块稻田101中。为了便于控制水流流量,每一根进水主管402的两端处设有截止阀404,进水主管402背离进水泵房401的一端还设有离心泵405,每一根分支管上设有进水阀门406,以便控制每一块稻田101内的水量。本实施例中,进水泵房401为15KW混流泵;进水主管402及进水支管403采用直径200毫米PVC管道,进水主管402、进水支管403均埋在地面下,埋深范围0.5m-1m,本实施例进水主管402埋深0.7米。进水阀门406采用直径200毫米闸阀;截止阀404采用直径200毫米闸阀;离心泵405为3KW卧式离心泵405。当稻田101环沟102需要进水时,打开靠近进水泵房401一端的截止阀404和所有进水阀门406,关闭背离进水泵房401一端的截止阀404,打开进水泵房401,环沟102开始进水,通过控制进水阀门406的启闭可以控制各个稻田101单元内环沟102的进水量。当需要苗种繁育子系统2内的养鱼废水排往子系统1时,打开背离进水泵房401一端的截止阀404和所有进水阀门406,关闭靠近进水泵房401一端的截止阀404,打开离心泵405即可以进水,通过控制进水阀门406的启闭可以控制各个稻田101单元内的处理水量。如图1、图3和图5所示,苗种繁育子系统2用于提供苗种及越冬场所,包括依次连通的亲本培育池201、越冬池202、苗种繁育池203、实验池204,亲本培育池201和越冬池202之间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4,亲本培育池201和外部环沟3之间连接有排水系统5,相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通的稻田养鱼子系统(1)、苗种繁育子系统(2),稻田养鱼子系统(1)、苗种繁育子系统(2)外围还围绕有外部环沟(3);/n所述稻田养鱼子系统(1)用于接纳并处理养鱼废水,包括稻田(101)、环绕稻田(101)四周的环沟(102),所述环沟(102)处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4)、排水系统(5),所述进水兼回水系统(4)、排水系统(5)与外部环沟(3)连通;所述苗种繁育子系统(2)用于提供苗种及越冬场所,包括依次连通的亲本培育池(201)、越冬池(202)、苗种繁育池(203)、实验池(204),所述亲本培育池(201)和越冬池(202)之间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4),亲本培育池(201)和外部环沟(3)之间连接有排水系统(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通的稻田养鱼子系统(1)、苗种繁育子系统(2),稻田养鱼子系统(1)、苗种繁育子系统(2)外围还围绕有外部环沟(3);
所述稻田养鱼子系统(1)用于接纳并处理养鱼废水,包括稻田(101)、环绕稻田(101)四周的环沟(102),所述环沟(102)处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4)、排水系统(5),所述进水兼回水系统(4)、排水系统(5)与外部环沟(3)连通;所述苗种繁育子系统(2)用于提供苗种及越冬场所,包括依次连通的亲本培育池(201)、越冬池(202)、苗种繁育池(203)、实验池(204),所述亲本培育池(201)和越冬池(202)之间设有进水兼回水系统(4),亲本培育池(201)和外部环沟(3)之间连接有排水系统(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兼回水系统(4)包括进水泵房(401)、与进水泵房(401)连通的进水主管(402),所述进水主管(402)上引出有若干进水支管(403),进水支管(403)引入每一块稻田(101)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根进水主管(402)的两端处设有截止阀(404),进水主管(402)背离进水泵房(401)的一端还设有离心泵(405),每一根分支管上设有进水阀门(406)。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环保型稻鱼共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主管(402)、进水支管(403)均埋在地面下,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冰朱健王龙侯诒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