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感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0831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7:14
本申请提供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所述集成电感变压器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变压器、设置于底座上且位于变压器两端的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线骨架、第一绕组及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第一电感器包括第二绕线骨架、第二绕组及第三磁芯,第二电感器包括第三绕线骨架、第三绕组及第四磁芯,底座第一侧形成第一槽口,底座第二侧形成第二槽口,第一槽口与第二槽口相对称,第一绕线骨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二绕线骨架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三绕线骨架包括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部装设于第一槽口,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部装设于第二槽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电感变压器,可以减小高度,使得更微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电感变压器
本申请涉及电感器
,尤其涉及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
技术介绍
变压器是利用串联谐振或并联谐振的原理,产生大电流和高电压。一般用于大电容或大电感负载。利用负载和设备的并联谐振,可以用较小的激励电流取得较大的负载电流;利用负载和设备的串联谐振可以用较低的激励电压在负载上取得高电压。电感器(Inductor)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以及续航里程的增加,对充电机的充电功率要求、电压要求以及电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方案中增加输出功率一般采用多个变压器、电感器并联的方式来实现,当充电机中使用多个变压器、电感器并联输出时,充电机的体积较大,工艺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以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所述集成电感变压器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变压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变压器两端的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线骨架、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骨架上的第一绕组及插接于所述第一绕线骨架两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所述第一电感器包括第二绕线骨架、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骨架上的第二绕组及插接所述第二绕线骨架的第三磁芯;所述第二电感器包括第三绕线骨架、缠绕于所述第三绕线骨架上的第三绕组及插接所述第三绕线骨架的第四磁芯;所述底座第一侧形成第一槽口,所述底座第二侧形成第二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相对称;所述第一绕线骨架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绕线骨架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绕线骨架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装设于所述第一槽口,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部装设于所述第二槽口。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还包括贯穿其相对两端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上均匀且间隔设置散热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散热孔相通,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承载部两端的边缘,所述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一承载部形成第一线槽,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边缘呈弧形,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同一侧形成V形槽;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还包括贯穿其相对两端的第二容纳腔和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上均匀且间隔设置散热孔,所述第二容纳腔和所述散热孔相通,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两端的边缘,所述第三支撑件、第四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承载部形成第二线槽,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的边缘呈弧形,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的同一侧形成V形槽;所述第三绕线骨架还包括贯穿其相对两端的第三容纳腔和第三承载部,所述第三承载部上均匀且间隔设置散热孔,所述第三容纳腔和所述散热孔相通,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五支撑件和第六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承载部两端的边缘,所述第五支撑件、第六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承载部形成第三线槽,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的边缘呈弧形,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的同一侧形成V形槽。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内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内部上下左右的四根肋条,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穿设所述第一容纳腔,并抵靠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承载部内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内部上下左右的四根肋条,所述第三磁芯穿设所述第二容纳腔,并抵靠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三承载部内部上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承载部内部上下左右的四根肋条,所述第四磁芯穿设所述第三容纳腔,并抵靠所述第三限位部。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侧形成一第一V形部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侧形成一第二V形部件,所述第一V形部件和所述第二V形部件相对称;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侧形成一第三V形部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侧形成一第四V形部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侧形成一第五V形部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侧形成一第六V形部件;所述第三V形部件和所述第五V形部件靠近所述第一绕线骨架,所述第三V形部件和所述第五V形部件相对称;所述第四V形部件和所述第六V形部件远离所述第一绕线骨架,所述第四V形部件和所述第六V形部件相对称;所述第四V形部件及所述第六V形部件两端向外水平延伸。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V形部件两端对称设置两个容置槽;所述第六V形部件两端对称设置两个容置槽。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所述第二底座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三底座之间,所述第一底座和所第三底座相对称;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与部分所述第二底座及所述第三底座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槽口;所述第一底座的另一端与部分所述第二底座及所述第三底座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槽口。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上均匀间隔设置凹槽。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磁芯包括底板、磁芯中柱、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底板的第一侧包括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及第四边,所述第一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边的一端,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形成第一V形凹槽,所述第三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边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边向外水平延伸,所述第四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边的另一端,所述第四边向外水平延伸;所述磁芯中柱设置于所述底板中心;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底座第二侧的边缘向上凸起设置,所述第二侧板沿所述底板第三侧的边缘向上凸起设置,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称。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下端,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一侧板形成第一缺口;所述第四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下端,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二侧板形成第二缺口。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绕组包括至少两线圈绕组,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一线圈绕组,所述第三绕组包括一线圈绕组。可以理解,本申请通过设置支撑件以支撑所述骨架,使所述电感器更加稳定。进一步的,本申请还通过在所述支撑件的第一框部设置第一收容槽,以收容所述绕组的引脚,降低所述绕组引脚的断裂风险,增大所述电感器在振动环境中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拆解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组装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压器拆解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第一绕线骨架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磁芯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第二绕线骨架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第三绕线骨架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变压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变压器两端的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n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线骨架、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骨架上的第一绕组及插接于所述第一绕线骨架两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n所述第一电感器包括第二绕线骨架、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骨架上的第二绕组及插接所述第二绕线骨架的第三磁芯;/n所述第二电感器包括第三绕线骨架、缠绕于所述第三绕线骨架上的第三绕组及插接所述第三绕线骨架的第四磁芯;/n所述底座第一侧形成第一槽口,所述底座第二侧形成第二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相对称;/n所述第一绕线骨架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绕线骨架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绕线骨架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装设于所述第一槽口,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部装设于所述第二槽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电感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变压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变压器两端的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
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线骨架、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骨架上的第一绕组及插接于所述第一绕线骨架两端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
所述第一电感器包括第二绕线骨架、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骨架上的第二绕组及插接所述第二绕线骨架的第三磁芯;
所述第二电感器包括第三绕线骨架、缠绕于所述第三绕线骨架上的第三绕组及插接所述第三绕线骨架的第四磁芯;
所述底座第一侧形成第一槽口,所述底座第二侧形成第二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相对称;
所述第一绕线骨架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绕线骨架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绕线骨架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装设于所述第一槽口,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部装设于所述第二槽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还包括贯穿其相对两端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上均匀且间隔设置散热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散热孔相通,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承载部两端的边缘,所述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一承载部形成第一线槽,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边缘呈弧形,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同一侧形成V形槽;
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还包括贯穿其相对两端的第二容纳腔和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上均匀且间隔设置散热孔,所述第二容纳腔和所述散热孔相通,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两端的边缘,所述第三支撑件、第四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承载部形成第二线槽,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的边缘呈弧形,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的同一侧形成V形槽;
所述第三绕线骨架还包括贯穿其相对两端的第三容纳腔和第三承载部,所述第三承载部上均匀且间隔设置散热孔,所述第三容纳腔和所述散热孔相通,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五支撑件和第六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承载部两端的边缘,所述第五支撑件、第六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承载部形成第三线槽,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的边缘呈弧形,所述第五支撑件和所述第六支撑件的同一侧形成V形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感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内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内部上下左右的四根肋条,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穿设所述第一容纳腔,并抵靠所述第一限位部;
所述第二承载部内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内部上下左右的四根肋条,所述第三磁芯穿设所述第二容纳腔,并抵靠所述第二限位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鞠万金覃浪合樊勤先肖奇柳王伟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