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栖性双壳贝类流水式海洋污染胁迫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9318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海洋污染物胁迫研究的技术领域,涉及埋栖性双壳贝类流水式海洋污染胁迫实验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验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蓄水池、预混池、实验池和净化池,及设置在连接管线上的蠕动泵、阀门和用于自控的仪表器件;预混池内设置中央固定架,中央固定架中部设置海水入水口、母液加样口和增氧气石,海水入水口与蓄水池出水口连接,母液加样口与母液瓶连接,增氧气石与增氧装置出气管连接;实验池顶部设密封实验池的盖体,盖体设置连接净化池的实验池出水口,实验池底部设置连接预混池的实验池入水口;中央固定架下方预混池内壁设置潜水泵,实验池出水口设置溶氧探头。该实验系统为准确研究海洋污染物对贝类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埋栖性双壳贝类流水式海洋污染胁迫实验系统
本技术属于海洋污染物胁迫研究的
,涉及埋栖性双壳贝类流水式海洋污染胁迫实验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海海域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中国是贝类养殖大国,贝类养殖年产量高达1400多万吨,其中以蛤、蚶、蛏等为代表的埋栖性双壳贝类占有很大份额(约占其中的36%)。埋栖性双壳贝类广泛于潮间带、近岸浅海等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其成体移动性差,且直接暴露于沉积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很强的生物富集作用,因此是研究海洋污染物生态毒理效应的理想材料。研究污染物胁迫下埋栖性贝类的生理响应状况,可深入了解污染物在贝类中的毒性作用机制,对于保障贝类健康养殖和海产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有关污染物对贝类(包括埋栖性双壳贝类)影响的研究多采用实验室内静水暴露或室内循环水暴露两种方式,这些方法通常将贝类直接放置于含有一定浓度污染物的海水中,通过定期投喂饵料和定期更换海水的方式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通常将受试动物取出至另外容器,以静水方式对其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及后续分析。这类实验方法很显然不能真实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埋栖性双壳贝类流水式海洋污染胁迫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蓄水池(1)、预混池(2)、实验池(3)和净化池(4),及设置在连接管线上的蠕动泵、阀门和用于自控的仪表器件;预混池(2)内设置中央固定架(201),中央固定架(201)中部设置海水入水口(202)、母液加样口(203)和增氧气石(204),海水入水口(202)与蓄水池出水口(101)连接,母液加样口(203)与母液瓶(6)连接,增氧气石(204)与增氧装置(5)出气管连接;实验池(3)顶部设密封实验池(3)的盖体,盖体设置连接净化池(4)的实验池出水口(302),实验池(3)底部设置连接预混池(2)的实验池入水口(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埋栖性双壳贝类流水式海洋污染胁迫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蓄水池(1)、预混池(2)、实验池(3)和净化池(4),及设置在连接管线上的蠕动泵、阀门和用于自控的仪表器件;预混池(2)内设置中央固定架(201),中央固定架(201)中部设置海水入水口(202)、母液加样口(203)和增氧气石(204),海水入水口(202)与蓄水池出水口(101)连接,母液加样口(203)与母液瓶(6)连接,增氧气石(204)与增氧装置(5)出气管连接;实验池(3)顶部设密封实验池(3)的盖体,盖体设置连接净化池(4)的实验池出水口(302),实验池(3)底部设置连接预混池(2)的实验池入水口(301);
中央固定架(201)下方预混池(2)内壁设置潜水泵(7),实验池(3)出水口设置溶氧探头(3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栖性双壳贝类流水式海洋污染胁迫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出水口(101)距离池底10~20cm处,蓄水池(1)上部设置蓄水池溢水口(102),蓄水池溢水口(102)距离蓄水池(1)顶部3~5cm处;预混池(2)出水口距离池底5~10cm处,潜水泵(7)距离预混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娓娓蒋增杰房景辉杜美荣高亚平蔺凡方建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