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913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待加固混凝土柱外周的内箍板和外箍板,待加固混凝土柱与内箍板之间设有碳纤维布层,内箍板为各形状相同的弧形结构,各弧形结构贴设在待加固混凝土柱外周,内箍板外设有卡箍件;外箍板包括与内箍板数量、形状相同的弧形结构,外箍板的弧形结构围成圆形且设在内箍板外侧,内箍板与外箍板之间、沿内箍板周向和轴向间隔设有工字型钢;内箍板与外箍板之间设混凝土层,外箍板外设有卡箍件和碳纤维布层。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能有效解决现有圆形钢筋混凝土柱加固结构存在的需要对混凝土柱上开设埋置孔,无法适用达不到抗震要求的混凝土柱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建筑工程的加固工程,可以分为建筑结构体系加固和构件加固,建筑结构体系加固是针对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不足现行抗震鉴定标准而进行的加固,构件加固是针对局部构件承载力不足而进行的局部构件的加固。目前我国已有建筑物加固的方法很多,如增大截面法、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法、外包钢筋加固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申请号为201220524494.X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圆形钢筋混凝土柱的增大截面加固结构,其在圆形钢筋混凝土柱加固区域开凿内侧加固钢板、拼合板及齿板预埋置孔,在原圆形钢筋混凝土柱加固区域、增大桩身的外周分别套接内侧箍板、外侧箍板;内侧加固钢板端部焊接与内侧箍板,并板插入原圆形钢筋混凝土柱的埋置孔;外侧加固钢板贯穿地插入增大桩身两端部分别焊接于内侧箍板、外侧箍板;沿原圆形钢筋混凝土柱加固区域通常均匀布置一块以上竖向锚固钢板。该加固结构虽然可以实现圆形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但是由于需要在钢筋混凝土柱上开设埋置孔,对钢筋混凝土柱的自身结构造成了破坏,不适合本身就达不到抗震要求的混凝土柱使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综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有效解决现有圆形钢筋混凝土柱加固结构存在的需要对混凝土柱上开设埋置孔,无法适用达不到抗震要求的混凝土柱使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待加固混凝土柱外周的内箍板和外箍板,所述待加固混凝土柱与内箍板之间设置有碳纤维布层,所述碳纤维布层沿待加固混凝土柱轴向和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内箍板为各形状相同的弧形结构,各所述弧形结构通过碳纤维布层贴设在待加固混凝土柱的外周,所述内箍板外设置有用于贴合内箍板与待加固混凝土柱的卡箍件;所述外箍板包括与内箍板数量、形状均相同的半弧形结构,外箍板的弧形结构围成圆形且设置在内箍板的外侧,所述内箍板与外箍板之间、沿内箍板周向和轴向间隔设有各工字型钢,各所述工字型钢的腹板长度方向与内箍板和外箍板的间距方向一致;所述内箍板与外箍板之间设置混凝土层,所述外箍板外设置有卡箍件和碳纤维布层。进一步地方案为,所述内箍板和外箍板均分别包括三块形状相同的弧形结构,所述卡箍件沿内箍板和外箍板的轴向等距间隔设置有多个。进一步地方案为,所述工字型钢通过卡接+焊接的方式与内箍板和外箍板相接,且工字型钢上设置有垂直于腹板布置的边条。进一步地方案为,所述内箍板外侧面以及外箍板的内侧面均设置有数量相同的用于卡放工字型钢的凹槽,所述工字型钢的翼缘处卡接在所述凹槽内。更进一步地方案为,所述内箍板与外箍板均为厚度10~12mm的钢板,所述内箍板与碳纤维布层之间还设有胶黏剂层。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其设置碳纤维布层、内箍板、外箍板和设置在内、外箍板之间的工字型钢,利用碳纤维布层对待加固混凝土柱外周进行初步加固处理,使待加固混凝土柱的结构更加完整,再在待加固混凝土柱外周设置内箍板、工字型钢以及外箍板组成的大截面支撑筒,通过增大待加固混凝土柱的截面积来提高混凝土柱的支撑抗震能力,实现原有构件的加固;同时,通过设置带有边条的工字型钢,提高工字型钢对混凝土层的裹握力,以增强外加大截面支撑筒的整体性和强度。本技术提供的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不改变原有混凝土柱结构,有效避免了对钢筋混凝土柱结构的破坏,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无法适用达不到抗震要求的混凝土柱加固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工字型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待加固混凝土柱;2-碳纤维布层;3-内箍板;31-胶黏剂层;4-外箍板;5-卡箍件;6-工字型钢;61-边条;7-混凝土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技术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待加固混凝土柱1外周的内箍板3和外箍板4,待加固混凝土柱1与内箍板3之间设置有碳纤维布层2,碳纤维布层2沿待加固混凝土柱1轴向和周向间隔布置,内箍板3为各形状相同的弧形结构,各弧形结构通过碳纤维布层2贴设在待加固混凝土柱1的外周,内箍板3外设置有用于贴合内箍板3与待加固混凝土柱1的卡箍件5;外箍板4包括与内箍板3数量、形状均相同的弧形结构,外箍板4的弧形结构围成圆形且设置在内箍板3的外侧,内箍板3与外箍板4之间、沿内箍板3周向和轴向间隔设有各工字型钢6,各工字型钢6的腹板长度方向与内箍板3和外箍板4的间距方向一致;内箍板3与外箍板4之间设置混凝土层7,外箍板4外设置有卡箍件5和碳纤维布层2;本实施例中内箍板3和外箍板4均分别包括三块形状相同的弧形结构,卡箍件5沿内箍板3和外箍板4的轴向等距间隔设置有五个。如图2所示,工字型钢6通过卡接后再焊接的方式与内箍板3和外箍板4相接,且工字型钢6上设置有垂直于腹板布置的边条61,在工字型钢上设置边条,提高工字型钢与混凝土层的裹握力,增强大截面支撑筒的强度和整体性。具体地,在内箍板3外侧面以及外箍板4的内侧面均设置有数量相同的用于卡放工字型钢6的凹槽,工字型钢6的翼缘处卡接在凹槽内,具体实施时,先在内箍板和外箍板上的凹槽内放置工字型钢,之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工字型钢固定在内外箍板之间,最后将安装好的内外箍板安装在待加固混凝土柱的外侧,通过卡箍件固定,最后将配制搅拌好的混凝土砂浆浇筑入内外箍板之间。更为具体的方案为,内箍板3与外箍板4均为厚度10~12mm的钢板,内箍板3与碳纤维布层2之间还设有胶黏剂层31,设置胶黏剂层以增加内箍板与待加固混凝土柱的贴合度,提高大截面支撑筒的稳固性。本技术所述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的施工步骤如下:(1)对待加固混凝土柱的表面进行基面处理,滚涂底层环氧树脂胶,修正不合处,滚涂环氧树脂浸渍胶,安装图1的方式粘贴碳纤维布,之后进行滚涂渗透、脱泡、滚涂环氧树脂浸渍胶、滚涂渗透的步骤;(2)安装图1的方式将内外箍板之间的工字型钢安装入凹槽内,并进行焊接操作;(3)将内箍板内壁滚涂胶黏剂,之后将内、外箍板紧贴在待加固混凝土柱的外周,使用卡箍件进行紧固;(4)将搅拌好的混凝土砂浆浇筑入内外箍板之间,养护7~14天即可。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技术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待加固混凝土柱外周的内箍板和外箍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加固混凝土柱与内箍板之间设置有碳纤维布层,所述碳纤维布层沿待加固混凝土柱轴向和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内箍板为各形状相同的半弧形结构,各所述半弧形结构通过碳纤维布层贴设在待加固混凝土柱的外周,所述内箍板外设置有用于贴合内箍板与待加固混凝土柱的卡箍件;所述外箍板包括与内箍板数量、形状均相同的弧形结构,外箍板的弧形结构围成圆形且设置在内箍板的外侧,所述内箍板与外箍板之间、沿内箍板周向和轴向间隔设有各工字型钢,各所述工字型钢的腹板长度方向与内箍板和外箍板的间距方向一致;所述内箍板与外箍板之间设置混凝土层,所述外箍板外设置有卡箍件和碳纤维布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加固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待加固混凝土柱外周的内箍板和外箍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加固混凝土柱与内箍板之间设置有碳纤维布层,所述碳纤维布层沿待加固混凝土柱轴向和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内箍板为各形状相同的半弧形结构,各所述半弧形结构通过碳纤维布层贴设在待加固混凝土柱的外周,所述内箍板外设置有用于贴合内箍板与待加固混凝土柱的卡箍件;所述外箍板包括与内箍板数量、形状均相同的弧形结构,外箍板的弧形结构围成圆形且设置在内箍板的外侧,所述内箍板与外箍板之间、沿内箍板周向和轴向间隔设有各工字型钢,各所述工字型钢的腹板长度方向与内箍板和外箍板的间距方向一致;所述内箍板与外箍板之间设置混凝土层,所述外箍板外设置有卡箍件和碳纤维布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涛吴琳燃邵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