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8913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地坪裂缝修复技术领域的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包括注液漏筒和限位支架,所述注液漏筒包括漏筒,所述漏筒的顶部连接有软管,所述漏筒顶部的外侧壁固定套接有挡圈,所述漏筒底部的左右两侧接有连通软管,所述限位支架包括旋转件和支撑件,所述旋转件包括转环,所述转环的外侧壁均匀焊接有第一铰接耳块,所述支撑件包括收纳筒,所述收纳筒为底端开口的内螺纹结构,所述收纳筒的顶部焊接有第二铰接耳块,通过相互连通的漏筒进行环氧树脂液的相互补给,即,保障了各处相连的漏筒中环氧树脂液处于均衡状态,进而无需人工手动进行往复的注浆操作,省时省力,有助于提高地坪裂缝修复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坪裂缝修复
,具体为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地坪是指使用特定材料和工艺对原有地面进行施工处理并呈现出一定装饰性和功能性的地面。如环氧自流平地坪、金刚砂耐磨地坪、环氧水磨石地坪、水泥基水磨石、环氧彩砂地坪、环氧防静电地坪、环氧防滑地坪、聚脲防腐地坪、聚氨酯地坪、硅PU地坪、混凝土密封固化剂地坪等。其中,对于须使用环氧树脂进行修复的地坪裂缝,常用注浆法进行裂缝修复。传统地注浆法,是将裂缝表面用塑封膜进行封口,并预留下几处注浆口,利用注射器吸取环氧树脂液后,将环氧树脂液注入至预留的注浆口内,环氧树脂进入地坪裂缝后,沿裂缝缝隙流动并对裂缝进行填充修复。实际修补作业中,由于地坪裂缝各处缝隙宽度和深度不一致,因此,每个预留的注浆口所需注入的环氧树脂量不同,对于缝隙宽度大且深的地坪裂缝而言,就需要多次注入环氧树脂液,如此,变需要施工人员来回使用注射器进行注射,加大了施工人员的劳动量。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实际修补作业中,由于地坪裂缝各处缝隙宽度和深度不一致,因此,每个预留的注浆口所需注入的环氧树脂量不同,对于缝隙宽度大且深的地坪裂缝而言,就需要多次注入环氧树脂液,如此,变需要施工人员来回使用注射器进行注射,加大了施工人员的劳动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包括注液漏筒和限位支架,所述注液漏筒包括漏筒,所述漏筒的顶部连接有软管,所述漏筒顶部的外侧壁固定套接有挡圈,所述漏筒底部的左右两侧接有连通软管;所述限位支架包括旋转件和支撑件,所述旋转件包括转环,所述转环的外侧壁均匀焊接有第一铰接耳块,所述支撑件包括收纳筒,所述收纳筒为底端开口的内螺纹结构,所述收纳筒的顶部焊接有第二铰接耳块,且第二铰接耳块与第一铰接耳块相铰接,所述收纳筒的筒腔螺接有支撑杆。优选的,所述漏筒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管腔结构,且漏筒的底部为漏斗状,所述漏筒底部斗腔开设有连通口。优选的,所述漏筒底部斗腔的连通口共两组,两组所述连通口呈左右对称状分布,所述连通软管与连通口相连通。优选的,所述挡圈为圆环型,且挡圈共两组,两组所述挡圈呈上下平行状分布。优选的,所述转环套接在漏筒的顶部,且转环位于两组挡圈的夹腔中。优选的,所述连通软管的管体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转槽和接筒,所述转槽为右端开口的圆槽,且转槽的左侧槽壁开设有插接孔,所述转槽为内螺纹结构,所述接筒为左右两端开口的圆筒结构,且接筒的左端开口处设置有环形压板,所述接筒为外螺纹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通过相互连通的漏筒进行环氧树脂液的相互补给,即,保障了各处相连的漏筒中环氧树脂液处于均衡状态,进而无需人工手动进行往复的注浆操作,省时省力,有助于提高地坪裂缝修复的工作效率。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注液漏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的A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旋转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支撑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连接件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00-注液漏筒,110-漏筒,120-软管,130-挡圈,140-连通软管,141-连接件,142-转槽,143-接筒,200-限位支架,210-旋转件,211-转环,212-第一铰接耳块,220-支撑件,221-收纳筒,222-第二铰接耳块,223-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包括注液漏筒100和限位支架200,注液漏筒100包括漏筒110,漏筒110的顶部连接有软管120,漏筒110顶部的外侧壁固定套接有挡圈130,漏筒110底部的左右两侧接有连通软管140;限位支架200包括旋转件210和支撑件220,旋转件210包括转环211,转环211的外侧壁均匀焊接有第一铰接耳块212,支撑件220包括收纳筒221,收纳筒221为底端开口的内螺纹结构,收纳筒221的顶部焊接有第二铰接耳块222,第二铰接耳块222与第一铰接耳块212相铰接,收纳筒221的筒腔螺接有支撑杆223。进一步地,漏筒110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管腔结构,漏筒110的底部为漏斗状,漏筒110底部斗腔开设有连通口,方便各组漏筒110相互连接。进一步地,漏筒110底部斗腔的连通口共两组,两组连通口呈左右对称状分布,连通软管140与连通口相连通,有助于各组漏筒110中的树脂环氧液均匀流入地坪裂缝中。进一步地,挡圈130为圆环型,挡圈130共两组,两组挡圈130呈上下平行状分布,方便转环211在两组挡圈130的夹腔中进行旋转。进一步地,转环211套接在漏筒110的顶部,转环211位于两组挡圈130的夹腔中,方便调整支撑杆223的动向。进一步地,所述连通软管140的管体上设置有连接件141,连接件141包括转槽142和接筒143,转槽142为右端开口的圆槽,转槽142的左侧槽壁开设有插接孔,转槽142为内螺纹结构,接筒143为左右两端开口的圆筒结构,接筒143的左端开口处设置有环形压板,接筒143为外螺纹结构,转槽142,的插接孔套接在连通软管140的一端,且连通软管140的该端设置有檐边,连通软管140的檐边位于转槽142的槽腔内,接筒143的右端开口固定连接在连通软管140的一端,接筒143螺接在转槽142的槽腔中,接筒143左端开口处的环形压板抵压在连通软管140的檐边上,即转槽142的槽腔左侧壁和接筒143的环形压板对连通软管140的檐边进行挤压密封。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在本技术中,通过限位支架200将各组注液漏筒100均匀架设在地坪裂缝上,使漏筒110底端的漏嘴对准地坪裂隙的预留注浆口上,并对地坪裂隙进行注浆。在本技术中,通过对连接件141的使用,使得连通软管140的长度可根据需求设置成不同段长的接管,并根据需求选用相应的连通软管140进行连接,转槽142可在连通软管140的管体上转动,以避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包括注液漏筒(100)和限位支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漏筒(100)包括漏筒(110),所述漏筒(110)的顶部连接有软管(120),所述漏筒(110)顶部的外侧壁固定套接有挡圈(130),所述漏筒(110)底部的左右两侧接有连通软管(140);/n所述限位支架(200)包括旋转件(210)和支撑件(220),所述旋转件(210)包括转环(211),所述转环(211)的外侧壁均匀焊接有第一铰接耳块(212),所述支撑件(220)包括收纳筒(221),所述收纳筒(221)为底端开口的内螺纹结构,所述收纳筒(221)的顶部焊接有第二铰接耳块(222),且第二铰接耳块(222)与第一铰接耳块(212)相铰接,所述收纳筒(221)的筒腔螺接有支撑杆(2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包括注液漏筒(100)和限位支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漏筒(100)包括漏筒(110),所述漏筒(110)的顶部连接有软管(120),所述漏筒(110)顶部的外侧壁固定套接有挡圈(130),所述漏筒(110)底部的左右两侧接有连通软管(140);
所述限位支架(200)包括旋转件(210)和支撑件(220),所述旋转件(210)包括转环(211),所述转环(211)的外侧壁均匀焊接有第一铰接耳块(212),所述支撑件(220)包括收纳筒(221),所述收纳筒(221)为底端开口的内螺纹结构,所述收纳筒(221)的顶部焊接有第二铰接耳块(222),且第二铰接耳块(222)与第一铰接耳块(212)相铰接,所述收纳筒(221)的筒腔螺接有支撑杆(2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坪裂缝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筒(110)为上下两端开口的管腔结构,且漏筒(110)的底部为漏斗状,所述漏筒(110)底部斗腔开设有连通口。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超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滨海新区鑫奇地坪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