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729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藻类培养池、枝角类扩培池、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一方面水中的氨氮等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在藻类培养池中合成藻类,去除水中含氨氮的物质;另一方面枝角类扩培池中的枝角类通过摄食水中叶绿素、悬浮细小有机质除去藻类,可提高水体透明度。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动植物间食物链建立的彼此依存关系,使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提高水处理效果,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处理设备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污染排放增加,引起河湖水体中氨氮(NH3-N)浓度显著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蓝绿藻爆发;水体发黑发臭,透明度下降,藻类腐烂,鱼类死亡,河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饮用水的安全也受到威胁。为此,多种治理方法应运而生。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水体中加入如漂白粉、过氧化钙等水质改良剂来进行水处理。这种方法,虽然可以降低水体中氨氮和硫化氢含量、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但这些药物会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水产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种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复合微生物来进行水处理。但是,由于污染水体中的溶氧含量普遍较低,会影响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好氧菌的生长,所以这种方法进行水处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处理设备,以在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提高水处理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藻类培养池、枝角类扩培池、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所述藻类培养池,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口和培养池第一出水口,通过与培养池第一进水口相连的第一进水管接收待处理水体;通过与培养池第一出水口相连的第一出水管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相连;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口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枝角类扩培池,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口、扩培池第二进水口和扩培池第一出水口;通过与扩培池第一进水口相连的第二进水管接收待处理水体;扩培池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管相连;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口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口设置有扩培池第二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口设置有扩培池第一出水阀;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和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其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安装于所述藻类培养池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位于培养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其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安装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位于扩培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和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电连接;根据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发送的藻类培养池和枝角类扩培池的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合格,控制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或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的开启或关闭。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藻种添加器,放置藻种;所述藻类培养池,还包括:藻种添加口,通过藻种添加阀与藻种添加器相连;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藻种添加阀电连接,控制藻种添加阀开启或关闭。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正中间的搅拌器;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搅拌器电连接,控制搅拌器开启或关闭。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中任意位置的第一防水灯箱和光感应器;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一防水灯箱和光感应器电连接,基于所述光感应器感应藻类培养池中的光强,控制所述第一防水灯箱开启或关闭。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池底的第一曝气盘和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池底的第二曝气盘;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一曝气盘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一曝气盘对藻类培养池中待处理水体中的气体进行曝气;和/或,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二曝气盘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二曝气盘对枝角类扩培池中待处理水体中的气体进行曝气。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中任意位置的第一温度感应器和第一加热棒;以及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中任意位置的第二温度感应器和第二加热棒;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和第一加热棒电连接,基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感应的藻类培养池中的水温,控制所述第一加热棒开启或者关闭;和/或,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和第二加热棒电连接,基于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感应扩培池中的水温,控制所述第二加热棒的开启或者关闭。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中任意位置处的液位检测器;所述枝角类扩培池,还包括:扩培池第二出水口;所述扩培池第二出水口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二出水阀;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液位检测器电连接,基于所述液位检测器检测的扩培池的水位,控制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或扩培池第二出水阀开启或者关闭。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顶部位置的第二防水灯箱,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二防水灯箱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二防水灯箱的开启或关闭;所述扩培池第二出水口设置有纱网。所述藻类培养池池体为双透明玻璃钢材料,池体大小为2-4m3,高度不高于1.5m;所述枝角类扩培池池体为PE、PVC或UPVC材料,池体大小为1-3m3。所述的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取样装置、第三叶绿素探测仪和氨氮探测仪;其中,所述取样装置包括用于盛放样品的样品容器;所述第三叶绿素探测仪和氨氮探测仪的探头置于所述样品容器中;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三叶绿素探测仪和氨氮探测仪电连接;根据第三叶绿素探测仪和氨氮探测仪反馈的样品的叶绿素和氨氮含量是否合格,控制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和/或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的开启或关闭。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通过第一进水管与第一水泵连接,控制装置进一步与第一水泵电连接,使待处理水体进入所述藻类培养池中;所述培养池第一出水阀通过培养池第一出水管与第二水泵连接,控制装置进一步与第二水泵电连接,使所述藻类培养池中的水体通过第一出水管进入所述枝角类扩培池中;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通过扩培池第二进水管与第三水泵连接,控制装置进一步与第三水泵电连接,使待处理水体进入所述枝角类扩培池中。所述藻类培养池中的藻类为小球藻;所述枝角类扩培池中的枝角类为大型枝角类。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藻类培养池、枝角类扩培池、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一方面水中的氨氮等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在藻类培养池中合成藻类,去除水中含氨氮的物质;另一方面枝角类在枝角类扩培池中摄食水中叶绿素、悬浮细小有机质除去藻类,可提高水体透明度。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动植物间食物链建立的彼此依存关系,使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提高水处理效果,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设备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藻类培养池(1)、枝角类扩培池(2)、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3);/n所述藻类培养池(1),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和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通过与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相连的第一进水管(6)接收待处理水体;通过与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相连的第一出水管(7)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相连;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所述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出水阀(35);/n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和扩培池第一出水口(11);通过与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相连的第二进水管(12)接收待处理水体;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与所述第一出水管(7)相连;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设置有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口(11)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n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和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7),其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安装于所述藻类培养池(1)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7)位于培养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3)电连接;/n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9),其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安装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9)位于扩培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3)电连接;/n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和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电连接;根据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发送的藻类培养池(1)和枝角类扩培池(2)的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合格,控制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或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的开启或关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藻类培养池(1)、枝角类扩培池(2)、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3);
所述藻类培养池(1),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和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通过与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相连的第一进水管(6)接收待处理水体;通过与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相连的第一出水管(7)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相连;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所述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出水阀(35);
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和扩培池第一出水口(11);通过与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相连的第二进水管(12)接收待处理水体;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与所述第一出水管(7)相连;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设置有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口(11)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
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和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7),其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安装于所述藻类培养池(1)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7)位于培养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3)电连接;
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9),其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安装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9)位于扩培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3)电连接;
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和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电连接;根据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发送的藻类培养池(1)和枝角类扩培池(2)的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合格,控制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或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的开启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藻种添加器(38),放置藻种;
所述藻类培养池(1),还包括:藻种添加口(39),通过藻种添加阀(40)与藻种添加器(38)相连;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藻种添加阀(40)电连接,控制藻种添加阀(40)开启或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正中间的搅拌器(41);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搅拌器电连接,控制搅拌器开启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中任意位置的第一防水灯箱(20)和光感应器(21);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一防水灯箱(20)和光感应器(21)电连接,基于所述光感应器(21)感应藻类培养池(1)中的光强,控制所述第一防水灯箱(20)开启或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池底的第一曝气盘(42)和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2)池底的第二曝气盘(22);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一曝气盘(42)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一曝气盘(42)对藻类培养池(1)中待处理水体中的气体进行曝气;和/或,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二曝气盘(22)电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根生岳冬梅迟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源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