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8069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包括壳体、沿壳体内部周向设置的侧腔机构、设置在侧腔机构内的通气除尘系统及集水排水系统;侧腔机构连通有大气管路接口、空气入口及排水接口;通气除尘系统设置在大气管路接口与空气入口连通路径之间,集水排水系统设置在大气管路接口与排水接口连通路径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集成于一体,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零件的种类和使用数量,可靠性更高,同时基于主动除尘和集水排水技术,以及壳体内部各个侧腔的结构设计,采用两者结合的双工作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过滤、集水排水的效率,有效将空气中的粉尘和冷凝水汽排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应用于真空污水连续收集、临时储存和周期性输送系统的气动控制器
,其中气动控制器用于与真空排污阀连接并控制真空排污阀工作,其具有通气、集水、排水及真空源稳压等功能,本技术则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在真空生活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
中,真空污水连续收集、临时储存和周期性输送系统,即真空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具有的特点是:(1)具有采用真空排污阀进行周期性排污的临时污水收集罐(或污水收集腔、污水收集区),而且能够将其污水收集罐中的污水输送到下游的真空收集管路网中;(2)应用于压差驱动控制方法的控制装置,即气动控制器;(3)它重要组成部分有真空排污阀、污水罐、设备罐、井盖、手动球阀、重力污水入口管路、连接下游真空收集管路网的排污管路、污水吸入管路,其中相关控制设备包括输入输出接口、能源单元、动力单元、执行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输入输出接口具有待由使用者手动操作的操作元件,以及装置与其它外围设备或装置连接的输入管路和输出管路;能源单元具有将来自外部输入或输出接口与内部输入输出管路联通的各种单元及其单元内部能量流;动力单元具有将能源单元中的能量流变换为动力流的元器件;执行单元用于将来自能源单元的不同输入能量流与输入输出接口中的输出接口之间的切换;控制单元用于间接调节动力单元来实现调节执行单元的元器件和方法,或者是直接调节执行单元的元器件和方法。由于真空污水收集是最前端的技术,实现其应用场景的典型技术方案是采用一个临时污水储液罐,该污水罐具有与建筑物污水口相连的入口,以及与真空污水输送管路相连的排污吸入口,以及将排污吸入口和真空污水输送管路相连的真空排污阀,该真空排污阀具有一个控制系统或装置,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当储液罐中是污水水位达到第一预设值时,气动控制器对真空排污阀施加真空力而将污水吸走排空,直到污水罐中的污水水位降到另一个预设值时,气动控制器关闭真空排污阀,从而我们把这个技术方案定义为真空污水连续收集、临时储存和周期性输送系统。而在真空污水连续收集、临时储存和周期性输送系统中,气动控制器用于与真空排污阀进行连接,从而控制真空排污阀的启闭,为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性、高效性及可靠性,研发人员不断从真空排污阀的通气、除尘、集水、排水及真空源稳压等功能进行入手,已公知的实现通气、除尘、集水、排水功能的技术方案是分体式过滤和集水排水装置,即该装置是和气动控制器独立开来的两个装置,并采用气管进行连接;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其一,采用与真空排污阀下壳体合并的负压排水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可参考专利号为US4171853的美国专利技术专利;其二,采用与真空排污阀下壳体独立的负压排水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可参考专利号为US4171853的美国专利技术专利,实际应用可参考专利号为US5570715的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综合现有技术,其存在的弊端在于:(1)钣金件易腐蚀、密封不良而漏气:参考专利号为US5570715的美国专利技术专利,气控控制器和真空排污阀由打开转变为关闭状态时,真空排污阀中下壳体14所在的排气腔室45中的积水会受到阀芯30的复位冲击力作用下迅速进入50积水收集器,其高速气流会将50积水收集器中的积水喷涌至76和53管口,而这些管口连接气控控制器空气入口和真空排污阀气控输入口,造成积水的进入阀体内容,造成装置的提前失效,特别是金属翻转组件和波纹膜片组件;(2)空气过滤效果差:参考专利号为US5570715的美国专利技术专利,设备在工作使用过程中,翻腾的积水会打湿56过滤滤芯,影响了过滤效果,而且也增加了空气进入的阻力,当空气中的灰尘进入设备内后,会粘接在密封处,从而影响装置的密封性。(3)控制器内部的集水无法有效排出:气动控制器内部波纹膜片组件是很容易受到潮湿的灰尘影响密封效果的,进而影响控制器的功能;尽管也增加了一个外置式集水和排水装置,即采用了独立的主动集尘、集水和排水结构和技术,但存在水流冲击进入控制腔室的问题,特别是真空排污阀通断的瞬间;由于控制器内部腔室没有做到有效的主动集水和排水结构设计,造成了腔室内部的空气在受到冲击、碰撞等剧烈状态变化产生了冷凝水,这些冷凝水影响了控制器的动作效率,也影响了控制器的功能实现;由于冷凝水的来源有两种,其一是来自于地面的干热空气进入阴暗湿冷的真空井设备腔室后在控制器空气入口冷凝的冷凝水;其二是控制器内部的腔室中空气的冲击、碰撞等剧烈状态变化产生的冷凝水;后者,我们在控制器的结构设计层面进行处理,实现主动集水和排水,这个是第一个疏水功能;而对于前者,我们只能采用主动技术及时去除空气中的冷凝水,这个是另一个疏水功能,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后者是确保空气进入控制器中时,尽可能是干燥的;(4)气动控制器内集水排水效果差:现有技术中集水和排水采用单腔室结构,采用气流冲击冷凝原理进行设计的,但单一腔室的集水效果欠佳;(5)排水管路易受到真空压力波动的影响:排水管路易受到真空压力波动的影响,从而存在水流冲击进入控制腔室的问题,特别是真空排污阀通断的瞬间,当污水进入气动控制器的控制腔室内之后,会严重影响气动控制器的工作灵敏度,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6)排水管路排水途径单一:排水管路只能从真空排污阀的下腔室排水,不能灵活地与其它结构进行集成,比如排出到真空井设备腔室,然后设备腔室中的冷凝水经通气和泄压装置排出到污水槽中;因此针对上述弊端的存在,本技术研制了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经检索,未发现与本技术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入空气时,空气无法得到过滤净化而使杂质大量堆积粘结,影响使用高效性及可靠性的问题,同时解决装置内集水、排水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包括壳体、沿壳体内部周向设置的侧腔机构、设置在侧腔机构内的通气除尘系统及集水排水系统;所述侧腔机构连通有大气管路接口、空气入口及排水接口;所述通气除尘系统设置在大气管路接口与空气入口连通路径之间,所述集水排水系统设置在大气管路接口与排水接口连通路径之间。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中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中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中壳体、第二中壳体、第三中壳体、第四中壳体及第五中壳体;所述侧腔机构包括对应设置在第一中壳体、第二中壳体、第三中壳体、第四中壳体及第五中壳体内,且依次相连通的第一侧腔、第二侧腔、第三侧腔、第四侧腔及第五侧腔;所述大气管路接口设置在壳体侧壁处,并与第四侧腔相连通;所述空气入口与第一侧腔相连通,并延伸至壳体内部;所述排水接口设置在下壳体上,并与第五侧腔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腔、第二侧腔、第三侧腔、第四侧腔及第五侧腔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沿壳体内部周向设置的侧腔机构、设置在侧腔机构内的通气除尘系统及集水排水系统;所述侧腔机构连通有大气管路接口、空气入口及排水接口;所述通气除尘系统设置在大气管路接口与空气入口连通路径之间,所述集水排水系统设置在大气管路接口与排水接口连通路径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沿壳体内部周向设置的侧腔机构、设置在侧腔机构内的通气除尘系统及集水排水系统;所述侧腔机构连通有大气管路接口、空气入口及排水接口;所述通气除尘系统设置在大气管路接口与空气入口连通路径之间,所述集水排水系统设置在大气管路接口与排水接口连通路径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中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中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中壳体、第二中壳体、第三中壳体、第四中壳体及第五中壳体;所述侧腔机构包括对应设置在第一中壳体、第二中壳体、第三中壳体、第四中壳体及第五中壳体内,且依次相连通的第一侧腔、第二侧腔、第三侧腔、第四侧腔及第五侧腔;所述大气管路接口设置在壳体侧壁处,并与第四侧腔相连通;所述空气入口与第一侧腔相连通,并延伸至壳体内部;所述排水接口设置在下壳体上,并与第五侧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制装置的除尘、集水和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腔、第二侧腔、第三侧腔、第四侧腔及第五侧腔分别沿壳体周向对齐设置三组,三个所述第一侧腔设置在第一中壳体下端部,且侧壁处依次相连通,一侧所述第一侧腔与空气入口相连通;三个所述第二侧腔设置在第二中壳体下端部,远离空气入口的第二侧腔与上方的第一侧腔相连通,靠近空气入口的两个第二侧腔侧壁处相连通;三个所述第三侧腔设置在第三中壳体下端部,上端面对应设置有第一通气孔及若干第一导流孔,若干所述第一导流孔呈环形分布在第一通气孔侧边;三个所述第四侧腔设置在第四中壳体下端部,上端面对应设置有第二通气孔及若干第二导流孔,一侧所述第四侧腔与大气管路接口相连通;三个所述第五侧腔设置在第五中壳体下端部,上端面分别开设有同轴设置的内孔,下端部侧边依次相连通;所述排水接口设置在下壳体下端,且与处在中间的第五侧腔下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全自动气动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利兴邓永峰黄森辰
申请(专利权)人:清环拓达苏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