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6871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及装置,属于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该方法包括:利用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标定目的储层;根据目的储层中砂岩的厚度、围岩的厚度、砂岩和围岩的叠置关系,确定目的储层包含的岩性结构;针对目的储层的不同岩性结构选择相应的地震解释性处理方式,使不同岩性结构的河道砂体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得到增强,然后提取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根据提取的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实现河道砂体识别。本发明专利技术进行河道砂体识别前先对目的储层包含的岩性结构进行细分,然后针对不同的岩性结构采用相应的方法识别河道砂体,保证每种类型岩性结构的河道砂体均能取得较高的识别精度,能适用于目标工区的岩性结构复杂多样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及装置,属于石油勘探开发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构造油藏的识别方法逐渐清晰,以河道砂体为代表的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的发现对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性日趋提高,其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地位愈显重要。由于陆相盆地河道砂体的储层厚度薄且河道砂体对应的地震资料频率较低,导致河道砂体在地震剖面上往往难以识别,严重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现有的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往往是为识别某一种岩性结构的河道砂体设计的,例如金振奎,时晓章等在2010年新疆石油地质第31卷第6期公开了一篇名为《单河道砂体的识别方法》的文献,该文献中包括层切片分析技术在内的众多方法均是针对叠置结构的河道砂体而设计的,沿层切片技术是根据目的层的需要在地震数据体上找到一个适当的参考层(即标志层),在参考层的基础上将数据体沿参考层从拉平,最后在拉平体上作切片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在实际油气勘探开发中发现实际目标工区的岩性结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往往包含多种不同的岩性结构,岩性结构非常复杂。目前进行目标工区的河道砂体识别时,往往将针对某一种岩性结构设计的河道砂体方法应用到整个目标工区,例如在目标工区内发现叠置结构,则将识别叠置结构的方法应用到整个目标工区,这种情况下,若目标工区内还存在薄互层等其他岩性结构,则会导致只能对叠置结构这一类型的河道砂体取得较高的识别精度,对于目标工区内其他类型的岩性结构的河道砂体的识别精度则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河道砂体识别方法无法适用于目标工区的岩性结构复杂多样的情况,导致河道砂体识别精度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利用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标定目的储层;根据目的储层中砂岩的厚度、围岩的厚度、砂岩和围岩的叠置关系,确定目的储层包含的岩性结构;针对目的储层的不同岩性结构选择相应的地震解释性处理方式,使不同岩性结构的河道砂体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得到增强,然后提取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根据提取的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实现河道砂体识别。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河道砂体识别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由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的河道砂体识别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首先确定目的储层包含的岩性结构,然后针对目的储层的不同岩性结构选择相应的地震解释性处理方式,增强不同岩性结构的河道砂体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并提取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根据提取的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实现河道砂体识别。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进行河道砂体识别前,先对目的储层包含的岩性结构进行了细分,然后针对不同的岩性结构采用相应的方法识别河道砂体,保证每种类型的岩性结构的河道砂体均能取得较高的识别精度,能够适用于目标工区的岩性结构复杂多样的情况。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及装置中,所述确定目的储层包含的岩性结构的方法包括:当目的储层中单层砂岩厚度≥8m且上下泥岩围岩厚度≥8m时,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为“泥包砂”结构;当目的储层中两个单层厚度≥4m的砂体叠置、泥岩夹层厚度在2m~4m之间且上下泥岩围岩厚度≥4m时,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为“叠置”结构;当目的储层中单层厚度在2m~4m之间的砂岩与单层厚度在2m~4m之间的泥岩围岩交互出现时,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为“薄互层”结构。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及装置中,所述根据提取的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实现河道砂体识别的过程包括:结合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相应岩性结构对应的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和储层发育的门槛值之间的关系确定河道砂体对应的振幅区域,实现河道砂体识别;所述储层发育的门槛值利用相应岩性结构处的已知油井和干井的振幅平均值确定。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及装置中,当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为“泥包砂”结构时,直接提取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选取振幅值<“泥包砂”结构处已知油井和干井的振幅平均值的区域作为河道砂体对应的振幅区域。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及装置中,当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为“叠置”结构时,利用层切片分析技术增强河道砂体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然后提取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选取振幅值>“叠置”结构处已知油井和干井的振幅平均值的区域作为河道砂体对应的振幅区域。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及装置中,当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为“薄互层”结构时,利用地震分频解释技术增强河道砂体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然后提取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选取振幅值>“薄互层”结构处已知油井和干井的振幅平均值的区域作为河道砂体对应的振幅区域。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及装置中,利用多元线性交会法对扩径段声波曲线进行校正,进而得到校正后的声波曲线,利用校正后的声波曲线标定目的储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的河道砂体识别方法流程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RILM曲线与AC曲线的线性交汇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CNL曲线与AC曲线的线性交汇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SP曲线与AC曲线的线性交汇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RFOC曲线与AC曲线的线性交汇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GR曲线与AC曲线的线性交汇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钻井岩石物理分析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储层精细标定连井地震剖面图;图5-1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H3Ⅱ5小层的测井曲线图;图5-2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H3Ⅱ5小层的地震剖面图;图5-3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H3Ⅱ10小层的测井曲线图;图5-4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H3Ⅱ10小层的地震剖面图;图5-5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H3Ⅵ3小层的测井曲线图;图5-6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的H3Ⅵ3小层的地震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H3Ⅱ5小层沿层最大振幅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H32底拉平地震剖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H3Ⅱ10小层地层切片最大振幅图;图9-1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22-70Hz分频剖面图;图9-2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原始地震剖面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H3Ⅵ3小层沿层最大振幅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方法实施例中泌阳凹陷杜坡地区河道砂体预测成果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装置实施例中的河道砂体识别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获取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n利用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标定目的储层;/n根据目的储层中砂岩的厚度、围岩的厚度、砂岩和围岩的叠置关系,确定目的储层包含的岩性结构;/n针对目的储层的不同岩性结构选择相应的地震解释性处理方式,使不同岩性结构的河道砂体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得到增强,然后提取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n根据提取的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实现河道砂体识别。/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
利用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标定目的储层;
根据目的储层中砂岩的厚度、围岩的厚度、砂岩和围岩的叠置关系,确定目的储层包含的岩性结构;
针对目的储层的不同岩性结构选择相应的地震解释性处理方式,使不同岩性结构的河道砂体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得到增强,然后提取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
根据提取的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实现河道砂体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目的储层包含的岩性结构的方法包括:当目的储层中单层砂岩厚度≥8m且上下泥岩围岩厚度≥8m时,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为“泥包砂”结构;当目的储层中两个单层厚度≥4m的砂体叠置、泥岩夹层厚度在2m~4m之间且上下泥岩围岩厚度≥4m时,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为“叠置”结构;当目的储层中单层厚度在2m~4m之间的砂岩与单层厚度在2m~4m之间的泥岩围岩交互出现时,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为“薄互层”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河道砂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提取的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实现河道砂体识别的过程包括:结合目的储层的岩性结构、相应岩性结构对应的沿层地震最大振幅属性和储层发育的门槛值之间的关系确定河道砂体对应的振幅区域,实现河道砂体识别;所述储层发育的门槛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灿灿付江娜熊健杨卫琪郭佳玉张成壮范凤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