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缓冲装置及热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6723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及热泵系统,压力缓冲装置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柔性膜,所述柔性膜设置在所述缓冲罐中,所述柔性膜将所述缓冲罐内部间隔为缓冲腔体和溶液腔体,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连通所述溶液腔体。通过压力缓冲装置来缓冲换热介质热胀冷缩对管路造成的影响,以提高热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力缓冲装置及热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泵
,尤其涉及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及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热泵系统通常配置有制冷回路和用户换热终端,其中,而制冷回路通常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而室内换热器中通常配置有相互换热的冷媒流道和介质流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冷媒流道则参与制冷回路中冷媒的流动,而介质流道中流动的换热介质与流经冷媒流道的冷媒换热后流入到用户换热终端,以通过用户换热终端来改变室内的温度。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介质流道与用户换热终端之间循环流动的换热介质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会造成室内管路水压的变化,尤其在温度换热介质温度升高后,容易造成管路破裂而影响使用可靠性。如何设计一种运行可靠性高的热泵系统是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及热泵系统,通过压力缓冲装置来缓冲换热介质热胀冷缩对管路造成的影响,以提高热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柔性膜,所述柔性膜设置在所述缓冲罐中,所述柔性膜将所述缓冲罐内部间隔为缓冲腔体和溶液腔体,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连通所述溶液腔体。进一步的,所述柔性膜位于所述缓冲罐的上端部。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上设置有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罐盖,所述罐盖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罐体上;所述柔性膜与所述罐盖之间形成所述缓冲腔体,所述柔性膜与所述罐体之间形成所述溶液腔体。进一步的,所述柔性膜的边缘夹在所述罐盖和所述罐体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罐体的上边缘设置有第一外翻边,所述罐盖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外翻边;所述柔性膜的边缘夹在所述第一外翻边和所述第二外翻边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翻边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外翻边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螺栓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并螺纹连接有螺母。进一步的,所述柔性膜的边缘粘结在所述罐盖的内表面上。进一步的,所述罐盖上还设置有可开关的打气嘴,所述打气嘴连通所述缓冲腔体。进一步的,所述溶液腔体中还设置有相变蓄能部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制冷回路和用户换热终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中配置有相互换热的冷媒流道和介质流道,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冷媒流道依次连接,所述用户换热终端与所述介质流道连接,还包括上述压力缓冲装置;所述压力缓冲装置中的缓冲罐串联在所述用户换热终端和所述介质流道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缓冲罐中配置柔性膜以形成缓冲腔体和溶液腔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换热介质因温度变化而出现热胀冷缩的情况,则柔性膜能够在缓冲罐内水压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改变缓冲腔体和溶液腔体的体积,以缓冲因温度变化造成换热介质体积的变化,避免对室内管路造成影响而出现管路破裂的情况发生,以提高热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热泵系统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热泵系统实施例中压力缓冲装置的结构原理图之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热泵系统实施例中压力缓冲装置的结构原理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热泵系统,包括制冷回路100和用户换热终端200,制冷回路100包括压缩机101、室外换热器102、节流装置103和室内换热器104,室内换热器104中配置有相互换热的冷媒流道(未标记)和介质流道(未标记),压缩机101、通过四通阀105与室外换热器102和冷媒流道依次连接,室外换热器102和冷媒流道之间连接节流装置103,用户换热终端200与所述介质流道连接。其中,用户换热终端200的表现实体可以采用散热器或风机盘管等,用户换热终端200与所述介质流道之间为了加快换热介质循环流动,则通常配置有循环泵201。另外,室内换热器104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上述结构配置为常规热泵系统的配置方式,在此不做赘述和限定。而为了满足减小因换热介质热胀冷缩对室内管路造成,本实施热泵系统还配置有压力缓冲装置300;压力缓冲装置300包括缓冲罐1和柔性膜2,缓冲罐1上设置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柔性膜2设置在缓冲罐1中,柔性膜2将缓冲罐1内部间隔为缓冲腔体B和溶液腔体A,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分别连通所述溶液腔体。缓冲罐1则通过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串联在用户换热终端200与所述介质流道之间。具体的,在热泵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制冷回路100中的冷媒循环流动,而用户换热终端200与室内换热器104之间存在换热介质循环流动。换热介质和冷媒则在室内换热器104中进行热交换。在冬季制热模式下,换热介质的温度较高,使得换热介质出现体积的膨胀。换热介质因升温发生膨胀后会在缓冲罐1的溶液腔体A内提升液体压力,而柔性膜2在液体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以缓冲换热介质体积膨胀对管路的影响。其中,为了确保换热介质在缓冲罐1中顺畅的流动,则可以将柔性膜2设置在缓冲罐1的上端部。这样,缓冲介质在柔性膜2的下方流动,换热介质在流动过程中,柔性膜2对流动中的换热介质影响较小。同时,由于柔性膜2无需重载换热介质的重量,延长了柔性膜2的寿命。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将柔性膜2组装到缓冲罐1中。则缓冲罐1包括:罐体13和罐盖14,罐体13上设置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罐盖14可拆卸的安装在罐体13上;柔性膜2与罐盖14之间形成所述缓冲腔体B,相对应的,则在罐体13中形成溶液腔体A。具体的,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可以采用将柔性膜2夹在罐体13和罐盖14之间的方式来完成组装。这种情况下,则将柔性膜2的边缘夹在罐盖14和罐体13之间,柔性膜2的边缘与罐盖14和罐体13接触并密封连接,以形成溶液腔体A和缓冲腔体B。而由于柔性膜2自身材质具有弹性,柔性膜2被罐盖14和罐体13夹紧后,可以通过柔性膜2起到密封罐体13和罐盖14之间形成的连接部位。而为了提高密封效果,则在罐体13的上边缘设置有第一外翻边(未标记),罐盖14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外翻边(未标记);柔性膜2的边缘夹在所述第一外翻边和所述第二外翻边之间。通过第一外翻边和第二外翻边配合来增大与柔性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缓冲罐,所述缓冲罐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n柔性膜,所述柔性膜设置在所述缓冲罐中,所述柔性膜将所述缓冲罐内部间隔为缓冲腔体和溶液腔体,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连通所述溶液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缓冲罐,所述缓冲罐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
柔性膜,所述柔性膜设置在所述缓冲罐中,所述柔性膜将所述缓冲罐内部间隔为缓冲腔体和溶液腔体,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连通所述溶液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膜位于所述缓冲罐的上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包括:
罐体,所述罐体上设置有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
罐盖,所述罐盖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罐体上;
所述柔性膜与所述罐盖之间形成所述缓冲腔体,所述柔性膜与所述罐体之间形成所述溶液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膜的边缘夹在所述罐盖和所述罐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的上边缘设置有第一外翻边,所述罐盖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外翻边;所述柔性膜的边缘夹在所述第一外翻边和所述第二外翻边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则锋王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